消失的真实

消失的真实
作者: 金观涛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原售价: 88.00
折扣价: 59.90
折扣购买: 消失的真实
ISBN: 9787521735611

作者简介

金观涛,生于1947年,现任中国美术学院南山讲座教授、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高级名誉研究员。 主要著作有《系统的哲学》《历史的巨镜》《轴心文明与现代社会:探索大历史的结构》。与刘青峰长期合作研究,合著代表作有《兴盛与危机: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开放中的变迁:再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中国现代思想的起源:超稳定结构与中国政治文化的演变(第一卷)》《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中国思想史十讲(上卷)》。

内容简介

导论 重建真实的心灵 哲学的混乱从来就意味着社会思想的混乱。如果把人类的思想比作海 洋,哲学思考大约是其中最深层的难以触及的底部。在历史上,海洋 的表面有时阳光灿烂,平静如画,有时却风雨交加,波涛汹涌,在海 底深处却几乎没有什么感觉。但反过来,一旦海洋深处发生了某种骚 乱,那么人类思想的动荡将会延续很久很久。 2020 年的世界 2020 年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年份。这一年,新冠病毒在全球范围内的流行,不仅导致很多人失去了生命,还使得世界进入了罕见的“大封锁”状态,全球经济活动也陷入前所未有的衰退之中。正如《经济学人》的一篇文章所指出的:“疫情暴露出全球治理的无政府状态。法国和英国在隔离检疫规则上争论不休,美国则继续为贸易战磨刀霍霍。尽管在疫情期间有一些合作的例子(比如美联储贷款给他国央行),但美国并不愿意担当领导世界的角色……世界各地的民意正在抛弃全球化。”正是在疫情期间,英国正式脱欧,以“黑人命贵”(Black Lives Matter)为旗帜的反种族歧视运动正在撕裂美国……其实,新冠病毒并没有对人类的生存构成过度威胁。和历史上发生过的传染病相比,它是微不足道的,但奇怪的是,其对人类思想的冲击犹如滔天巨浪,并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从此之后,人们再也不珍惜20 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的教训,民族主义和反全球化思潮不可阻挡。很多人的心态回到了19 世纪。 19 世纪是现代民族国家急剧扩张的时代,民族国家利益至高无上的观念把人类推入第一次世界大战,大战带来的灾难导致怀疑现代性的思潮流行;对抗马克思主义的法西斯主义兴起,其结果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冷战。人类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失去了几千万人口,并饱受极权主义统治之苦难。经历了惨痛的20 世纪,人们才开始审视第一次全球化、现代性、民族国家、民主价值等问题,吸取极权社会起源的教训,反省市场经济的成功及其带来的问题,重新建构和完善现代价值体系,这 就有了第二次全球化。 然而,经历了30 年太平盛世,当经济和科技有了惊人发展之时,历史似乎又在重演。面对第二次全球化造成的问题,既有的社会与政治哲学、治理与整合的经验都失效了。作为“自由主义圣地”的美国,开始向门罗主义退却,民族主义与保护主义思潮日益流行,其标志就是特朗普上台及其“美国优先”政策的提出。这些事件背后更深层次的危机是:事实本身的公共性正在瓦解。借用福山的说法,目前“几乎所有权威的信息来源都遭到质疑,并受到可疑的、来路不明的事实的挑战”,“民主制度面临全面困境的直接产物是,无法就最基本的事实达成一致,美国、英国及世界各国无不如此”。事实不同于价值,其被认为具有客观真实性,这保证了事实的公共性。如果事实失去了公共性,价值公共性将被完全摧毁。一个没有公共事实和共同价值的全球经济共同体是不可思议的。因此,即便知道民族主义一旦成为主导意识形态,就会带来不断的冲突甚至战争,后果将是人类心灵的大倒退,21 世纪社会在思想上还是回到了19 世纪。 科学乌托邦和人文精神的衰落 这个世界到底怎么了?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还需要回顾20 世纪的另外两件大事:一是20 世纪科学革命,特别是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出现;二是人文精神的衰落。几个世纪以来,人们见证了颠覆性的科学革命相继发生,从哥白尼“日心说”、牛顿力学到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理论的彻底变革似乎成了科学发展的常态。大家一度乐观地相信,进入21 世纪以后还会有新的科学革命,但事实上并没有。换言之,科学理论虽然仍在不断进步,但是告别了革命。为什么20 世纪会发生科学革命呢?随着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成为现代科学的基石,为什么科学理论不再出现“范式转移”?对此,哲学家知之甚少。20 世纪的科学哲学家——从鲁道夫·卡尔纳普、卡尔·波普尔到托马斯·库恩,他们对科学革命的解释最后都被证明是有问题的,他们对“什么是现代科学”的哲学探索也都以失败告终。也就是说,人类虽然取得了巨大的科学知识进步,掌握了越来越发达的技术,但在整体上理解现代科学碰到了巨大的困难。人们没有意识到,这一失败与第二轮全球化的价值基础遭受挫折是一对孪生兄弟。 20 世纪人类思想界还发生了另外一件大事,那就是人文精神的衰落。自从尼采宣告“上帝已死”之后,基督教在西方一天天退出公共生活。在价值多元主义的背后,是人文精神的沦丧。自17 世纪现代社会在天主教文明的土壤中起源以来,包括宗教信仰在内的人文价值一直是和科学并列的存在。人文精神和科学技术共同维系着现代社会的基本结构,但20 世纪人文精神面临极权主义意识形态一次又一次的轰炸。即使在极权主义消弭后,人文精神仍不断受到虚无主义浪潮的冲击。20世纪六七十年代后现代主义兴起,批判的人文精神再一次尝试重振力量,却没能恢复自己的活力。后现代主义退潮之后,人文精神终于伴随20 世纪的终结一起寿终正寝。 一个没有人文精神的科学世界必定是畸形的,其后果是科学乌托邦的兴起,它除了为新形态的极权主义在21 世纪提供正当性外,还意味着技术压倒科学,成为一种新的宗教。当人们不知道科学是什么,而只有具体的科技知识时,科学乌托邦的泛滥也就不可阻挡。什么是科学乌托邦?我们可以以生命科学为例进行说明。今天,基因工程和合成生物学的新进展引发了人类生活前所未有的巨变,然而人对生命的宏观理解,远远跟不上对生物细节知识的了解和操纵。由此带来的结果是, 技术主宰了整个科学,人类开始盲目自信可以扮演造物主的角色。谷歌的首席未来学家雷·库兹韦尔甚至预言人类在2045年将实现永生。科学乌托邦指的正是这种对科学技术的盲目迷信。 在社会事实公共性消失,人们不能理解20 世纪科学技术革命,以及人文精神衰落这三件事的背后,存在着一个共同的内核,那就是在高科技日新月异、生产力增长一日千里的今天,人对真实性的判断力日益狭窄和模糊。所谓真实性判断力的“狭窄”,指的是当下只有具体的科学技术才具有无可怀疑的真实性,而对社会事实的公共性以及“什么是科学”这些整体性问题,大多数人失去了判别能力。所谓真实性判断力的“模糊”,指的是真实性反思能力的丧失。为什么人文精神会衰 落?原因是很多人认为过去的信仰和道德是假的。那么为什么过去人们视其为真呢?对此,大多数人不去思考或没有能力思考。2016 年,《牛津英语词典》宣布“后真相”(post-truth)成为年度词汇。自此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为人类社会正在进入“后真相时代”。所谓后真相时代,正是源于人们失去了全面而整体的真实性判断力。我们把全面而整体的真实性判断力称为真实的心灵,这样,上述种种现象的思想根源可以统称为真实心灵的解体。 半途而废的认识论革命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人失去全面而整体的真实性判断力,居然和20 世纪哲学革命有关。众所周知,人类通过语言即符号系统把握世界,但我们一直不知道什么是符号。为什么人可以使用符号?这就相当于鱼不知道自己生活在水里,不可能认识水给其带来了怎样的限制。正因如此,我们可以用如下比喻来形容20 世纪哲学的语言学转向:正如鱼可以跃出水面观看自己生存的世界,哲学家发现世界和语言同构,认识到形而上学是语言误用带来的错觉。 在这个意义上,哲学的语言学转向是人类思想的一场伟大解放,它是和20 世纪科学革命同等重要的认识论革命。不同于量子力学与相对论的建立,这是一场禁锢人思想的革命。在维特根斯坦这位公认的天才作为哲学革命代表的背后,是哲学被阉割,其创造性被束缚在牢笼之中。我们可以用逻辑经验论和分析哲学的兴起来说明这一点,正如卡尔纳普所主张的,哲学家的唯一工作变成了语言分析,一方面将无意义的形而上学的句子分拣出来,另一方面,剩余的有意义的句子被分成两 类:一是可由逻辑和语法确定真假的句子,二是对世界进行描述的、具有经验意义的句子,前者交给数学家、逻辑学家和语言学家分析,后者则交给科学家。这样一来,人类似乎就可以找出语言是如何把握对象的,从而勾勒出思想运作的大结构。这确实是一种很精彩的哲学想象,但结果是哲学再也不能承担起重建人文精神的任务,“大写的人”萎缩了。人的理想也随着哲学的死亡成为被嘲笑的对象。 或许有人会说,无论是人文精神的衰落还是人类不能理解现代科学,都对应20 世纪人类精神世界的某种变化和认识论困境,语言学转向则意味着哲学终于意识到自己是什么,从而取消了自身所背负的重担,因此我们不能将它们联系起来。这种貌似有理的观点忽视了哲学革命对真实性判据的巨大冲击。自语言学转向之后,哲学家明确认识到符号和对象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约定,符号串用自身结构来表达对象的结构。因符号串本身没有真实性,它只能从经验那里获得真实性,这样一来, 只有科学和逻辑为真。人文精神失去了真实基础,因此必然走向衰落。换言之,科学陈述之所以为真,是因为它能被经验证明且符合逻辑。符号的发现不仅将真实性窄化为科学事实,还取消了符号和任何整体的真实性研究的意义。这不是正好证明了上文提出的人们对世界真实性的判断力日益狭窄和模糊吗? 我要强调的是:对现代性、民族主义的反思和科学哲学同时产生,又同时失败,这并不是偶然巧合!表面上,新冠肺炎疫情引发人类退回19 世纪的思想状态,使民族主义和极权主义回潮。其实,更深层的原因是作为第二次全球化价值基础的各种信念不堪一击,好比是建立在沙滩之上。之所以如此,乃是因为第二次全球化的基本观念没有17 世纪现代思想那样的真实性基础。20 世纪两次世界大战、极权主义兴起,虽然促使自由主义思想家反思现代价值的基础,但这一反思的对象过于狭窄,仅限于社会制度、政治哲学和相应的价值层面。例如,哈耶克的理论只是用市场经济来为现代社会辩护;无论是罗纳德·德沃金的法哲学,还是约翰·罗尔斯的正义论,都只能在法律和政治哲学领域论证现代社会的正当性。一旦社会问题超过专业领域,这些自由主义理论必定束手无策。 为什么支持第二次全球化的新观念系统如此狭窄呢?原因正是哲学革命摧毁了一切宏大叙事的真实性。哲学革命之后,人文领域普遍的理论和形而上学之间的界限依旧模糊不清。在很多人看来,如同早期自由主义那样广阔宏大的理论在学术上毫无意义。因此,我们必须改进现代社会的价值基础,让人类对现代性、科学和生命意义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这一努力无功而返,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是哲学被困在语言分析的牢笼中。事实上,哲学革命不仅没有用新的符号真实观来为现代社会建立更坚实的价值基础,反而否定了符号系统本身的真实性,从而加剧了真实心灵解体的趋势。 现在我们可以对20 世纪社会思想的危机和哲学的语言学转向做一总结。自现代社会诞生以来,人类对真实性的整体判断能力在科技和经济发展中就存在不断狭窄化和模糊化的趋势。哲学革命摧毁了符号系统本身具有真实性的根据。这样一来,任何一种为现代价值提供正当性的理论必须建立在科学之上,而这又不可能实现。因此,除了具体的科学技术外,宗教、道德和普遍的人文理论都没有真实性。作为现代社会基础的真实心灵完全解体了。 1.知名学者、思想家金观涛新作。万字长序追忆数十年学术生涯,回顾80年代至今的思想变迁。 2.直面当下危机,重新梳理20世纪以来的哲学和科学发展,解析疫情以来经济持续下行、反全球化情绪高涨,民族主义复兴背后现代社会的思想困境。 3. 唤醒哲学思考,在意义丧失、迷惘失序、功利主义盛行的后真相时代,找回现代人的真实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