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国民族文化
原售价: 60.00
折扣价: 27.97
折扣购买: 《中庸》新解杂议
ISBN: 9787512219243
张之权,男,1933年5月出生,湖北仙桃人。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曾参加抗美援朝出国作战。曾任连队文化教员和空军文化学校专职语文教员。恢复高考后,为湖北工学院中国革命史教师,并担任大学语文教研室主任。副教授。1998年退休。参与撰写并出版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100年》《湖北工业发展史》《中国革命史教程》等书。发表了《“游必有方”的本义及其社会意义》《〈中庸〉哲学意义溯源——学术界〈四书注释〉中修改〈中庸〉版本之误探析》《〈中庸〉断句,千古一憾》等学术论文。
第一章 《中庸》的历史地位及注释概况 《中庸》出自《礼记》,这一点从东汉郑玄注“三礼”(《仪礼》《礼记》《周礼》)以后一直是明确的。但在西汉初年并不明确,《中庸》最初是以独自成篇示人的,与其他书籍并列,地位很高。《汉书·艺文志》的记载充分显示了这一点。下面,笔者来说一说这个情况。 首先,是礼籍的毁灭严重。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荀子·礼论》)荀子从“礼”的功用方面,论述了“礼”的来源。在周王朝的贵族教育体系中,礼被当作“六艺”之首,足见礼之重要。礼者,礼节,与乐、射、御、书、数,被认为是“养国子以道”(《周礼·保氏》)。 只是由于周王室衰败,各诸侯要扩张,《礼》的规定限制了他们的手脚,“乱臣贼子”的帽子有损于他们的名声,他们将众多礼籍毁灭了。到孔子时《礼》就已残缺不全,到秦统一时就“大坏”了,所谓“王纲解纽”“礼乐崩坏”。《汉书·艺文志》是这样说的: 故曰:“礼经三百,威仪三千。”及周之衰,诸侯将逾法度,恶其害己,皆灭去其籍,至孔子时而不具,至秦大坏。 这里说的“皆灭去其籍”,不是一个诸侯这样做,而是诸侯都这样做,自然损毁严重。 其次,秦朝灭亡后,《礼》是从哪儿出来的? 《汉书·艺文志》说:“汉兴,鲁高堂生传《士礼》十七篇。”《汉书·儒林传》说:“汉兴,言《易》自淄川田生; 言《书》自济南伏生; ……言《礼》,则鲁高堂生……”这两种说法中,“鲁高堂生”是吻合的,不同之处是,《汉书·儒林传》直接将《士礼》说成了《礼》。 《汉书·艺文志》在总结时也肯定了“鲁高堂生”,它说:“汉兴,鲁高堂生传《士礼》十七篇。讫孝宣世,后仓最明。戴德、戴圣、庆普皆其弟子。”这就是说,到汉宣帝时传到了后仓。实际上中间还有萧奋和孟卿两人,高堂生传萧奋,萧奋传孟卿,到宣帝时孟卿传后仓,由后仓传到了戴德、戴圣及庆普。 后仓很权威,他解说《礼》的著作数万言,“号曰《后氏曲台记》”(《汉书·儒林传》)。以后的脉络就清楚了。 汉武帝时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汉书·儒林传》),由于有官爵和禄利的刺激,“五经”的传习十分昌盛。武帝至平帝一百多年间,一部经的解说可以至百余万言,大师多达一千余人。《礼》的传习从最初的鲁高堂生一家,发展到13家,555篇(《汉书·艺文志》)。 再次,《中庸》是怎么提出来的? 《汉书·艺文志》对13家,555篇文的分布列了一个表(数字略有出入): 《礼古经》五十六卷,《经》十七篇,后氏、戴氏。 《记》百三十一篇。七十子后学者所记也。 《明堂阴阳》三十三篇。古明堂之遗事。 《王史氏》二十一篇。七十子后学者。 《曲台后仓》九篇。 《中庸说》二篇。 《明堂阴阳说》五篇。 《周官经》六篇。王莽时刘歆置博士。 《周官传》四篇。 《军礼司马法》百五十五篇。 《古封禅群祀》二十二篇。 《封禅议对》十九篇。武帝时也。 《汉封禅群祀》三十六篇。 《议奏》三十八篇。 石渠。 “《中庸说》二篇”就是在这里单独列出来的,看不出它和其他篇目的联系。现在所传的《中庸》全书3568字,不算大著作,秦以后能在第一批有关“礼”的著作中被单独列出来,足见它的地位之高。 对于《中庸》与各篇的关系,有关专家做了如下梳理: 《礼古经》十七篇,即《仪礼》的前身。各类有关《礼》的《记》一百三十一篇,加上《明堂阴阳》三十三篇,《王史氏》二十一篇,《曲台后仓》九篇,《中庸说》二篇,《明堂阴阳说》五篇,《古封禅群祀》二十二篇,《汉封禅群祀》三十六篇,《乐记》十一篇,《月令》一篇,即《礼记》的前身。[ 王宁:《评析本白话三礼》,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2,第351—352页。] 本书的突出之处,就在于在“说清楚”三个字上下了功夫,说清楚了四个问题:第一,朱熹的“中庸之道”在《中庸》原著里没有依据,它是曲解《中庸》原著并且通过修改原著才形成的理论。第二,厘清了《中庸》原著脉络,揭示了《中庸》原著的“中庸之道”,同时指出了它的局限性,联系社会实际对此中庸之道做了必要补充。第三,说清楚了朱熹所注释的《中庸》与《中庸》原著之间的原则性差别。它们具有不同的哲学特征,《中庸》是主观唯物主义,朱熹是客观唯心主义,两者差别十分明显,不需要讲什么道理,一目了然。第四,《中庸》的哲学特征是主观唯物主义。如作者说,之所以定名为“杂议”,取其议论角度之广。本书既有对朱熹中庸理论之矫正,此为一议;又有对《中庸》原著正确理解之阐释,又是一议;还有在看待若干社会问题上朱熹理论与中庸的差别,又是一议;等等。如此构成杂议。虽曰杂议,并非茶余饭后的街谈巷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