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讲读

史记讲读
作者: 张学成//李梅
出版社: 山东人民
原售价: 40.00
折扣价: 30.00
折扣购买: 史记讲读
ISBN: 9787209072557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引论 我们今天都称这部巨著为《史记》,但在司马迁 时期并不称此名,当时称《太史公书》。为什么叫“ 太史公书”呢?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引桓谭语日: “迁所著书成,以示东方朔,朔皆署日太史公,则谓 太史公是朔称也。亦恐其说未尽,盖迁自尊其父著述 ,称之日公。或云迁外孙杨恽所称。事或当尔。”从 实际情况看,“太史公”既可指司马谈,又可指司马 迁自己,而且司马迁著史是在其父前期一定准备的基 础上完成的,所以可以肯定地说,《史记》中有属于 司马谈的成果。最初司马迁自称其书为《太史公书》 ,大概含义为太史公父子所记之书,因“书”与“记 ”意义大致相同,所以有时又被称为《太史公记》, 由《太史公书》《太史公记》并称,逐渐简化为《太 史公》《太史记》,再进一步简称为《史记》,其中 是有一定脉络可循的。到东汉末年,原来作为史书通 称的“史记”就称为专名之《史记》了。 在陕西省韩城市的“汉太史司马祠”里挂有司马 后裔进献的牌匾,题为“文史祖宗”,其义甚明:司 马迁为中国文史之祖;无独有偶,近代学者柳诒徵先 生也认为《史记》“为文学、历史两家之祖”。而对 于《史记》的评价众所周知的则是鲁迅先生总结的“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史纲要》), 这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从历史的角度立论, 一从文学的角度来说,但都是对司马迁及其著作所作 出的极高的也是恰切的评价。这部著作不仅其后人引 以为豪,而且是今天所有中国人的骄傲;可以说,今 之治文史者谁都难置《史记》于不顾。 一、“史记学” 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乃至世界上最有创造天才的伟 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有着丰富的阅历、坎坷的 生平、坚强的毅力、崇高的人格和卓越的史才,因而 在两千多年前就写出了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由于该书在史学与文学两领域成就巨大,所以鲁迅 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 韵之离骚”。自《史记》产生以后,两千多年来,无 数中外学者、专家阅读它、研究它,都对它给予了应 有的重视和极高的评价,从而形成了一个专门的学术 体系,即“史记学”。“史记学”,顾名思义,就是 对于司马迁及其所处时代的研究、对于《史记》的内 容、体例、思想、文学成就、历史价值以及《史记》 的传播与接受的研究的学问。“史记学”之名,最早 是由宋人王应麟提出来的,他说:“司马氏《史记》 有裴驷、徐广、邹诞生、许子孺、刘伯庄之音解…… 《史记》之学,则有王元感、徐坚、李镇、陈伯宣、 韩琬、司马贞、刘伯庄、张守节……”“史记学”为 《史记》之学,其形成于唐代,这是符合《史记》研 究发展的实际的。《史记》作为一部文史巨著,里面 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源泉,对一代代中国 人的成长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也可以说它对于中华 民族有着无与伦比的凝聚作用。《史记》自成书流传 以来,受到了历代无数读者、学者的喜爱,这证明了 《史记》具有非同一般的魅力和价值。 二、《史记》的魅力和价值 《史记》在中国传统文化与国学中,占据着无比 重要的地位,可以称得上是一部“百科全书”。我们 说《史记》·是一部文史名著,但这样的概括不足以 担当“百科全书”的称号。其实,《史记》早已经超 出了文史的范畴,成为百科全书的汇编。为什么说《 史记》是“百科全书”呢?我们知道,《史记》是我 国第一部贯通古今的纪传体通史,它的记史年限上起 传说中的黄帝,下迄司马迁所生活的时代。《史记》 记载历史的内容非常广泛,所记录的触角遍及生活的 方方面面、社会的角角落落,可谓无所不有、无所不 包,具体内容涵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当代人 所能了解掌握的实际范畴。所以我们称《史记》为“ 百科全书”式的巨制。 其“百科全书”的特性表现在很多方面,具体说 来:从时间上说,它的记史年限上起传说中的黄帝, 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大约3000年。这是一部贯通古 今的著作,绝对称得上是空前之制。从涉及的地理范 围讲.,它延伸到当今中国的版图之外,西至中亚, 北至大漠,南至越南,把历史编纂的时空界限,第一 次扩大到了时人所知的实际范围。从《史记》记载的 人物来说,几乎涉及整个社会不同类型的典型人物, 帝王(十二本纪涉及上百个帝王)、贵族(世家是贵 族的聚居地)、大小官僚(列传中多见)、政治家( 周公、商鞅、吴起、管仲、蔺相如、萧何、 曹参、陈平)、军事家(司马穰苴、孙武、孙膑 、伍子胥、乐毅、廉颇、韩信、卫青)、 文学家(屈原、司马相如、贾谊)、思想家(孔 子、庄子、孟子等诸子)、经学家(汉代经学)、说 客(张仪、苏秦、范雎、郦食其)、策士(张仪、苏 秦、陈轸)、刺客(曹沫、专诸、豫让、聂政、荆轲 )、游侠(朱家、田仲、王公、剧孟、郭解),隐士 (伯夷、叔齐、鲁仲连)、土豪(窦婴、田蚧、灌夫 )、商贾(子贡、范蠡、程郑、卓王孙)、医生(扁 鹊、仓公)、卜者、农民、俳优、妇女(吕后,窦太 后,王太后,卓文君)等等,无所不有。从《史记》 记载的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说,《史记》涵盖了历史 学、文学、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法学、 医学、天文学、地理学等许多学科、许多领域的内容 ;我们今天不论研究哪个传统专业的学问,几乎都不 能抛开《史记》而不顾。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 史记》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 而且在《陈涉世家》中,《史记》第一次记录了 农民战争发生、发展、结束的历史;告诉我们灭秦战 争的肇始,客观评价了陈胜揭竿而起进而发迹的伟大 意义,对陈胜失败的原因也做了客观地分析。 司马迁首创《儒林列传》,叙述儒学的发展历史 及其师承渊源;为诸子百家代表人物立传,其中记载 了50多个历史人物。这已经属于学术史、思想史的范 畴。司马迁还首创民族专史,为当时的五个边疆少数 民族立了传,《东越》《朝鲜》《南越》《西南夷》 《大宛》五篇作品成为研究少数民族历史的最早、最 权威的资料。在《史记》中还有了经济史的内容,并 且提出了很先进的经济思想,《平准书》《货殖列传 》两篇为代表。 另外,《史记》还涉及了天文学知识,如《天官 书》《历书》等;为文学家立传,如《屈原贾生列传 》《司马相如列传》等;还出现了第一篇医学家的传 记,如《扁鹊仓公列传》;《史记》中还包含有姓氏 学、地名学的知识,《史记》保存了大量姓氏的发展 ,对姓氏进行了系统整理。 在当时司马迁以一人之力做到如上水平,实在是 难能可贵了。清人吴见思在评价《封禅书》时晾叹道 :“《史记》一书,惟封禅为大。盖纪传世家,以一 人为经,闲人诸事为纬,犹可下手。此如封禅、柴望 、郊畴、山川、日月、太一、陈宝诸祠,间以符瑞、 神仙、制度、服色、宫室、土木,又插征伐、兵荒诸 事,上而舜、禹、商、周,下而秦、汉,千百年一齐 坌人,纷如乱丝,偏能条理组织,蹙锦提花,紫凤天 吴,灿然成彩,而绝无针痕梭影,岂非千古大文!” 仅此一篇就涉及如此之多的内容,一篇就成“千古大 文”,而整部《史记》所涉内容极为丰富全面,在当 时来说几乎是无所不有,无所不包。我们完全可以肯 定地说,把《史记》看做是“百科全书”式巨著名副 其实,理所应当。 《史记》还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浓缩。《史 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文献整理。《史记》 的取材非常广泛,“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 ,这是司马迁关于《史记》资料的解释。关于“六经 ”,一般解释是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分别是《诗 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春秋》。 但后来《乐经》失传,只剩下五经。司马迁之“六经 ”不应只是指这六部书,这只是其中的代表而已。这 两句意思是说融汇百家学说、各种知识于一编(《史 记》卷七十《太史公自序》)。正因此,才奠定了《 史记》作为百科全书的基础。《史记》还是全社会全 方位的历史的叙述。它不仅将社会各色人物及人民群 众叙人历史,而且创立了民族大一统思想,第一次记 载了各民族的历史。而且司马迁的思想非常开放,显 得非常超前,书中体现的是大的民族意识,各民族和 平相处,求同存异。我们所说的中华民族意识,在《 史记》中已经有所体现,甚至已经具有了世界意识, 而不是天国自大的落后意识。 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时代,司马 迁却为百家学说留下了应有的地位,而且首创各民族 史传,计有《匈奴列传》《南越列传》《东越列传》 《朝鲜列传》《西南夷列传》等五篇。司马迁将东西 南北各民族均视为天子的臣民,说中国境内的各民族 都是炎黄子孙,把记叙各民族的列传与各人物列传等 列编撰,表现了他的民族平等思想。此外还写了《大 宛列传》,记述了中亚各国的历史,留下了中西文化 交流的内容,从而赋予了《史记》世界史的内容。 在《史记》中蕴涵着丰富的历史哲学思想内涵, 通过丰富的活生生的人物,通过历史的盛衰兴亡表现 了中华民族的共同的社会心理追求,乃至丰富和发展 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可以说成为中华民族全 体成员的集体心理积淀。今天我们大家所熟知的,并 为世界华人所广泛接受的“炎黄子孙”,甚至“龙的 传人”等说法,就来源于《史记》开卷的《五帝本纪 》,本篇皆言五帝盛德及尧舜禅让之事,要者,五帝 皆出于黄帝,所以黄帝自然而然、理所应当地成为了 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这一点直到我们今天还一直被 秉承。我们民族精神的主要内容是刚健有为、自强不 息,积极进取、勇于创新,舍生取义、勇赴国难,反 对暴政、拥护贤君等。这一切在《史记》的很多篇幅 中都有充分地阐述。 从历史学角度看,《史记》作为一部历史著作, 其特点是体大思精。“体”是指体例、体制,“大” 是宏大。“体大”是指《史记》的五种体例:本纪、 世家、列传、表、书,这五种形式相互配合,囊括中 外,贯通古今,内容极其丰富全面;“思精”,“思 ”是指构思,“精”是精当。“思精”指《史记》在 宏大体例的涵盖下具有内容的全面性、系统性和进步 性的特点。《史记》叙述的是历史,历史是社会的发 展史,但这个发展史却是通过活生生的历史人物来实 现的。人物是历史发展的中心,历史就是历史人物的 社会活动的发展史,把历史人物所参与的历史活生生 地展现出来,那么活生生的历史就呈现出来了。《史 记》全书记载了4000多个人物,立传人物100多个, 仅在“五体”中写人物的篇目就达到112篇。 司马迁以人物为中心写历史,其写作目的就是要 用活生生的历史人物来警醒世人。在每一个历史人物 的传记中都加进自己的思考,进行自己的评价,倾注 自己的情感,寄寓褒贬、甄别善恶、分清是非,告诉 世人这个历史人物一生的闪光点或者一生中的污点, 关键人物在一生关键处的人生抉择,使读《史记》的 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以史为鉴,学人之长,避己 之短,修塑自己健康完美的人生。所以《史记》问世 之后,一直长盛不衰,成为人们提高素养的必读教科 书。 司马迁在《与挚伯陵书》中说,“君子所贵乎道 者三: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司马迁此 处所论即所谓“三不朽”,指的是立德、立功、立言 。语出自春秋时鲁大夫叔孙豹:“豹闻之,太上有立 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 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言“不朽”是相 对于世俗之禄位而言的。世俗禄位光荣富贵,终将随 身死而消失,或者死后不久就消失,不能感召人心, 传之久远,此之谓“朽”。而立德、立功、立言三者 ,均能感召人心,传之久远,故言“不朽”。“三不 朽”精神又称“三立”精神。 “三立”精神,即“三不朽”就是司马迁的人生 观。一个人具有高尚的道德,还要拥有个人的独立和 自由,一个人的意义和价值能够通过著作流传下去, 通过后世的阅读、传播发挥着有益的影响,这也无形 中实现了自己的立德、立功和立言的不朽理想。司马 迁的崇高人格、在《史记》中体现出的创新精神给一 代代中国人以极大的激励作用,几千年来一直发挥着 巨大的影响。 自它产生以来,几乎在每个朝代都能找到一批专 门研究它的学者专家。汉代有班彪、班固父子;唐宋 有“古文八大家”,有史学家刘知几和郑樵,有理学 家程颐、程颢、朱熹等人;清代有顾炎武、赵翼、王 念孙、章学诚等;近代有梁启超、刘师培、王国维、 胡适、鲁迅等等。研究学者众多,代不乏出。据统计 ,自汉代以来,研究《史记》的作者达两千余人,留 下的成果,论文有3700多篇,著作近300部,总字数 达l亿多字,这是其他古籍研究所难以比拟的。而20 世纪80年代以来的当代《史记》研究更成为一门显学 ,每年发表的学术论文持续在百篇以上。有学者对 1980年到1998年19年的《史记》研究作了统计,论文 论著作者1161人,发表论文1835篇,出版论著131部 。总字数达6000余万字。P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