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农业人才培养机制创新

卓越农业人才培养机制创新
作者: 高志强//官春云
出版社: 湖南科技
原售价: 45.00
折扣价: 29.30
折扣购买: 卓越农业人才培养机制创新
ISBN: 9787571001247

作者简介

高志强 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理事。长期从事教育理论和农业发展研究,荣获多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及湖南省社会科学优秀奖。近年来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项,承担省部级科研课题14项,完成教材著作45部,学术论文68篇。 官春云 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南方粮油作物国家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油料改良中心湖南分中心主任。

内容简介

第二节 卓越农业人才培养改革背景 一、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2013 年 、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印发《关于推进高等农林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全面启动“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坚持为“三农”服务的改革方向,坚持“改革创新、突出特色、强化实践、分类指导、统筹推进”的基本原则,按照“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总体要求,深化农林教育教学改革,为生态文明、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撑、科技贡献和智力支持。 (二)总体目标 创新体制机制,办好一批涉农学科专业,着力提升高等农林教育为农输送人才和服务能力,形成多层次、多类型、多样化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农林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着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开展拔尖创 新型、复合应用型、实用技能型200 个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形成一批示范性改革实践成果;着力强化实践教学,建设500 个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着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遴选聘用1000 名左右“双师型”教师,全面提高高等农林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三)试点类别 (1)拔尖创新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开展国家农林教学与科研人才培养改革试点,改革招生方式,招收和选拔优秀学生;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有效衔接,实施导师制,探索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教学;改革教学组织方式,突出因材施教;改革教学方法,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研究型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促进优秀学生脱颖而出。依托国家级研发平台,强化学生的科研训练,支持学生积极参与农林业科技创新活动,提高学生的科技素质和科研能力;积极引进国外优秀教育资源,加强双语教学,支持学生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学生参与国际农林业科技交流合作能力。改革课程、学业评价考核方法,建立健全有利于拔尖创新型农林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价体系。 (2)复合应用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适应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复合应用型农林人才培养体系。利用生物、信息等领域的科技新成果,提升改造传统农林专业;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改善教师队伍结构,设立“双师型”教师岗位,遴选聘用1000 名左右的“双师型”教师;促进农科教合作、产学研结合,建设500 个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探索高等农林院校与农林科研机构、企业、用人单位等联合培养人才的新途径;鼓励学生参与农林科技活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创业教育,建立健全有利于复合应用型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价体系。 (3)实用技能型农林人才教育培养模式改革试点。深化面向农林基层的教育教学改革。完善招生办法,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开展订单定向免费教育,吸引一批热爱农林业的优质生源。根据农林业基层对实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平台和技能实训基地建设,建立健全与现代农林业产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化实践技能培训体系;按照农林生产规律,探索“先顶岗实习,后回校学习”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技术开发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改革课程、学业评价考核方法,建立健全有利于实用技能型农林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价体系。 (四)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根据《 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2018 年9 月17 日, 、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印发《关于加强农科教结合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 的意见》,必将掀起卓越农业人才培养改革的新一轮高潮。 (五)湖南农业大学的实施情况 湖南农业大学申报的植物生产类专业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和动物生产类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均获得 立项。其中,植物生产类专业拔尖创 新型人才培养改革试点专业包括农学专业、植物保护专业、园艺专业、茶学专业,动物生产类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试点专业包括动物科学专业、动物医学专业、动物药学专业和水产养殖专业。 (1)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模式改革的实施策略。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分三类,每一类都必须具有针对性的特色资源,必须进行科学的顶层设计,构建合理的进入退出机制,制订相应的保障措施,全面体现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人才培养过程改革和质量评价体系改革,切实保证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顺利实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植物生产类拔尖创新型卓越农林人才培养。①学科资源: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国家级特色学科,作物学、植物保护、园艺学3 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具有7 个相关的国家级研究机构、3 个国家级实验室、9 个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2013 年科研经费近7000 万元。②特色资源:一个国家“2011 ”协同创新中心、二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五个国家级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三个国家级特色专业、二门国家级精品课程。③运行机制:采用“3+X”培养模式,探索本-硕连续培养机制,实施全程导师制,开展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教学改革实践,探索网络平台课程资源建设和翻转课程教学改革,强化科研实践训练,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实际创新能力,全面体现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 (3)动物生产类复合应用型卓越农林人才培养。①专业品牌:动物科学为国家一类特色专业,动物医学、水产养殖均为湖南省重点专业和特色专业。②实训条件:拥有专业实验教学用房面积12800 平方米,5 万元以上大型仪器设备116 台( 套),仪器设备总价值近5000 余万元。有国家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1 个、国家级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1 个(长沙生猪)、校内实训基地6 个、省部级示范实验室2 个、省部级创新平台6 个,有17 家相关企业为动物生产类专业学生提供了专项奖学金,为动物生产类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③培养机制:实施“2+1+1”人才培养模式,前2 年主要实施课程教学,第三年强化实践教学环节训练和技能培养,第四年进入相关企业开展分阶段顶岗实习;实行双导师制,校内导师全程关注学生的学业辅导、心理疏导和生活指导等,企业导师指导学生的社会融入和职业发展。 专家通过几十年的理论探索和改革实践,构建了卓越农业人才培养的理论体系和运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