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体

心体
作者: 安迪·克拉克 丁晓军等
出版社: 中信
原售价: 79.00
折扣价: 50.60
折扣购买: 心体
ISBN: 9787521759532

作者简介

安迪·克拉克(Andy Clark)曾在斯特林大学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现任爱丁堡大学的哲学教授。他和戴维·查尔默斯于1988年发表了著名论文《延展心灵》(The Extended Mind),提出了极富争议的“延展意识”。今天,意识延展论的影响力已经超出了哲学领域,这也是60岁出头的克拉克现在已是论文引用率ZUI高的在世哲学家之一的原因所在。他的思想为认知科学领域(神经科学、心理学、语言学、AI、机器人)的不同学科,甚至为其他领域提供了灵感。2016年9月,克拉克被美国教育网站 The Best Schools 评选为“全球50位ZUI具影响力的健在哲学家”之一。 丁晓军:西安交通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哲学博士。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人文社科基金等项目,在《哲学心理学》(Philosophical Psychology)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主要研究方向为知识论、科技伦理、分析哲学、逻辑与批判性思维、哲学咨询与践行。 郁锋: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著有《概念与感知:心灵如何概念化世界》,在《哲学研究》《哲学动态》《学术月刊》《解放日报》等发表学术论文、书评二十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两项。主要研究方向为心智哲学、知识论和认知科学哲学。 蔡海锋: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教授,中山大学哲学博士。在《哲学动态》《自然辩证法研究》《自然辩证法通讯》《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主要研究方向为科学哲学、认知哲学和知识论。 黄俊维: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中山大学哲学博士。中国知识论学会理事,福建省高层次人才入选者。在《国际宗教心理学杂志》(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the Psychology of Religion)《哲学动态》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主要研究方向为认识论、科学哲学与认知科学。 王健:西安交通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安交通大学国际信息哲学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在《自然辩证法研究》《科学技术哲学研究》《学术界》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出版专著一部。主要从事信息哲学、认知哲学与知识论研究。 王振嵩:西安交通大学哲学系助理教授,匹兹堡大学访问学者,西安交通大学科学技术哲学专业博士。发表中英文论文十余篇,参与及主持多项课题。主要从事信息哲学、认知科学哲学、一般科学哲学相关研究。

内容简介

何谓“心体”? “心体”(这个词)只是一个方便的标签,用来形容我们直觉上认为算作心智的那堆乱七八糟的东西,包括信念、希望、恐惧、思想、推理、想象、感觉等等,这个清单很长、谜团很大。如果我们将人类的大脑描述另一台肉身机器,那么心体就是承载心智的软件。问题是,这些充斥在我们头脑中的东西到底是什么?什么是信念、思想和理性,以及它们如何在构成自然世界的其他事物中占据一席之地? 在我的心(这是当然的了)中,《心体》(这本书)的写作目的有三个: 第一,介绍一些正在尝试(我相信这些尝试是成功的)找到心智在自然界中位置的研究方案; 第二,如果这项介绍工作要做得简明扼要,就要通过勾勒出主要研究项目的主要元素,然后提示读者去阅读关于相关研究项目完整的、易理解的原始资料; 第三,最重要的是,如果这项介绍工作要做得具有挑战性,我要将本书大部分篇幅用于简短的、实质性的批判性讨论上,这些讨论试图触及一些深层而脆弱的神经,并将认知科学和哲学的前沿研究纳入其中。 简言之,我的目标是提供足够的关于核心研究项目的草图,然后发起并继续对该草图的概念领域进行广泛的批判性讨论。这些讨论并不假装是公正的、详尽无遗的,它们甚至没有涵盖标准导论性文本的所有内容(尽管两个附录中的材料有助于填补一些空白)。相反,本书的目标是突出具有挑战性或者质疑性的问题,从而让读者参与到积极的辩论中来。每一章的开头都是对研究传统或观点的概述,然后对几个关键问题进行简短的批判性讨论。本书所涉及的领域包括人工智能、联结主义、神经科学、机器人学、动力学和人工生命,而讨论范围既涵盖标准的哲学领域(描述的层次、解释的类型、心理因果性、民间心理学的本质和地位),也包括前沿认知科学刚刚出现的概念(涌现,感知、认知与行动之间的交互作用,生命与心智之间的关系,心智作为一种内在具身、环境嵌入的现象,始终活跃的、预测性的大脑的作用)。如果这些术语看起来陌生而空洞,不用担心!它们在未来讨论中只是占位符。 本书刻意采用了相当强的叙事结构。我在讲述一个关于过去几十年对心智本质研究的故事。这是一个从特定角度讲述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 一个哲学家积极参与到与认知科学家的工作和对话中,特别是在人工神经网络、认知神经科学、机器人学和具身认知、情境认知方面的工作。这种叙事反映了我的这些参与性工作和对话,因此它在很多书里都写得很简略的地方写得很密集,而(有时候)在其他书里写得很密集的地方这本书又写得很简略。我接受这一结果,因为我希望我独特的兴趣组合能为许多核心议题和讨论提供一条有用的、或许不太常见的途径。我希望这本书对包括心智哲学和各种认知科学在内的基础课程和更高水平的课程都有帮助。 这个项目显然是雄心勃勃的,它将读者从人工智能的第一次浪潮一直带到当代神经科学、机器人学以及心智、文化和技术的共舞中。在将导论性文本推向这些外部限制的过程中,我在赌一件事情:把人们引入一场正在进行中的讨论中的好方法是让他们成为讨论的一部分,而不是试图瞒天过海。这本书里有很多东西是不清楚的,很多是不明白的,而且很多无疑很快就会被证明是错误的,甚至这本书里有些地方还不清楚什么是正确的问题,更不用说答案了。但这本书的目标是值得追求的——更好地理解我们自己和人类心智在自然秩序中的地位。我的一个谦逊的希望只是让新读者参与到一场持续的探索中,让他成为这个令人沮丧的、迷人的、百家争鸣式对话的一部分。 最后提醒大家一句。认知科学哲学有点像在橡胶跑道上随意漫步的味道。没有人确切地知道他们要去哪里,每个人的每一步都有可能改变周围的风景。我们可以说,这一切是不停变动的。所以,如果你觉得这些话题很有趣,一定要看看相关话题的最新研究,并访问一些网站。你会惊讶于事情发生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