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原售价: 88.00
折扣价: 70.80
折扣购买: 苏海观澜
ISBN: 9787108079497
周裕锴,1954年生于四川成都。先后获文学学士(四川大学,1982)、文学硕士(四川大学,1984)、文学博士(四川联合大学,1997)学位。1993年晋升教授。现为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2000),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1999),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2018)。兼任苏轼学会会长、宋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三苏研究院院长,并担任《新国学》主编,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学术委员,《文学遗产》《中国诗学》《古典文学知识》等 杂志编委和《三苏学刊》编委会主任。曾任日本大阪大学客员研究员,台湾东华大学、台湾大学客座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文学批评、禅宗语言文学及俗文化的研究。
苏轼眼中的杜甫 ——两个伟大灵魂之间的对话 一、杜甫、苏轼之间的心灵对话事件 理解与解释的本质是解释者与作者之间的对话,正 如伽达默尔(Gadamer)的观点:“理解总是以对话的 形式出现,传递着在其中发生的语言事 件。”(Understanding is always a form of dialogue: it is a language event in which communication takes place.)而“苏轼眼中的杜甫 ”这一事件,实则可视为唐宋时期两位最伟大的诗人之 间的对话,虽是有关“语言事件”,但传递出来的更重 要的信息却是心灵的碰撞与共鸣。 所谓“对话”,在阐释学语境里当然是一种隐喻, 但在苏轼那里,对话却是真真切切地存在着——杜甫曾 在苏轼梦中亲口说了一些话,这在《杜工部诗集》中是 查不到的;而苏轼也常常对杜甫表达着自己各种复杂的 感情,有时还会调侃一下杜甫。苏轼曾经记载杜甫向自 己托梦的事,这是一个典型的对话事件: 仆尝梦见一人,云是杜子美,谓仆:“世多误解予 诗。《八阵图》云:‘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世 人皆以谓先主、武侯欲与关羽复仇,故恨不能灭吴,非 也。我意本谓吴、蜀唇齿之国,不当相图,晋之所以能 取蜀者,以蜀有吞吴之意,此为恨耳。”此理甚近。然 子美死近四百年,犹不忘诗,区区自明其意者,此真书 生习气也。 四百年前的古人,在梦中穿越出来讲自己的诗给苏 轼,这与其说是杜甫的“书生习气”,不如用来评价苏 轼自己更加恰当:如果这梦是真的,可说明苏轼对解释 杜诗的痴迷,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以至于梦 中遇到杜甫给自己解释创作意图;如果是假的,则可说 明苏轼为了证明自己理解的权威性,甚至抬出作者托梦 之事来做后盾。尽管苏轼声称这是杜甫本人通过托梦方 式传达的作品原意,然而明眼人都能看出这不过是苏轼 自己“以意逆志”的结果。即使我们相信苏轼关于梦的 叙述属实,那也不过是他一厢情愿的梦想而已。无论如 何,这个梦不仅表明苏轼梦中犹不忘诗的书生意气,而 且表明他认为自己才是杜甫真正的知音。 苏轼在阅读杜诗时,发现自己想要表现的生活、想 要表达的感情,杜甫诗中都写过了。因此,他直接把杜 诗看作是自己人生的“实录”,并质疑杜甫的产权问题 : “用拙存吾道,幽居近物情。桑麻深雨露,燕雀半 生成。村鼓时时急,渔舟个个轻。杖藜从白首,心迹喜 双清。”“晚起家何事,无营地转幽。竹光团野色,舍 山影漾江流。失学从儿懒,长贫任妇愁。百年浑得醉, 一月不梳头。”子瞻云:“此东坡居士之诗也。”或者 曰:“此杜子美《屏迹》诗也,居士安得窃之?”居士 曰:“夫禾麻谷麦,起于神农、后稷,今家有仓廪,不 予而取辄为盗,被盗者为失主。若必从其初,则农、稷 之物也。今考其诗,字字皆居士实录,是则居士诗也, 在《苏海观澜》中,周裕锴教授以其精湛的学术洞察力和丰富的研究经验,为我们揭开了宋代文化巨人苏轼的多面形象。本书不仅是对苏轼生平和作品的深入剖析,更是一次跨时空的思想对话。周教授的笔触游走于苏轼的政治理念、审美情趣和文学创作之间,让读者得以窥见一个立体鲜活的历史人物。书中的每篇论文都凝聚了作者的心血,是周教授多年学术思考的汇总,不仅为苏轼研究领域增添了新的理论深度,也为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新的视角。本书适合所有对苏轼及其时代感兴趣的读者,无论是文学爱好者还是专业学者,都能在其中找到启发和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