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青堂139·拜占庭复兴的守护者:罗曼努斯一世皇帝
作者简介
史蒂文?朗西曼,英国著名拜占庭史、中世纪史专家。主要著作有《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The Fall of Constantinople 1453)、《十字军史》(A History of the Crusades,三卷)、《西西里晚祷》(The Sicilian Vespers)等。
内容简介
第五章 与保加利亚的战争 …… 924年,西美昂决定再度对君士坦丁堡发动大规模进攻。这一次他决定做好万全准备。根据以往的经验,仅仅从陆路进攻是不可能攻破此城的,因此他开始从帝国之敌中寻找一支可以结盟的海军力量,而他选择的是北非法蒂玛王朝的马赫迪。他的使节们抵达马赫迪的宫廷后达成盟约,然而他们从北非返回途中被卡拉布里亚的希腊舰队截获,并被送到了君士坦丁堡。罗曼努斯的应对非常精明,他扣押了保加尔人,但是尊敬地将马赫迪的人送回,借他们向马赫迪提出延长917年与卡拉布里亚将军尤斯塔西奥斯达成的和约及岁贡约定。他的提议被接受了,而西美昂寻找海军盟友的努力就此落空。即使如此,罗曼努斯依然对西美昂的备战明显警惕,并认为派出使节赶往巴格达达成休战协议,安排交换俘虏,是明智之举;这一切都发生在同一年。由此他得以把主要作战部队自由调集到欧洲。 924年夏,西美昂穿过边境,全力进军马其顿和色雷斯,一路破坏。9月他抵达了君士坦丁堡城下,然而他就此止步。或许直到那时他才得知与北非方面的联盟失败的消息,或许他刚刚得知亚洲的帝国部队即将抵达,也有可能还是一如既往地畏于高耸的塔楼与防御墙。他没有发动全面突击,而是派使节入城,求见牧首。 这等于承认战败,在城墙后面安全无虞的拜占庭人又一次松了口气。但西美昂的举止仍然高傲,令人苦恼。按照他的要求,在适当交换俘虏之后,牧首尼古拉斯和两名高级官员,显贵米海尔?斯蒂皮奥特斯(Michael Stypiotes)和枢密约翰,要出城与他会谈。但是,当西美昂发现牧首顺从地前来时,便决定和皇帝亲自会谈。这样的要求也得到了批准,而且拜占庭人精心安排修筑了一条突堤,在科斯米迪翁(Cosmidium)突入金角湾,稳固设防,中央还修了一道墙。西美昂将从陆上登上堤道,而罗曼努斯则乘皇帝游艇登上另一侧,双方隔墙会谈。在突堤修筑期间,西美昂—他的文明虚饰向来淡薄—发动了一次野蛮的进攻。他忍不住劫掠乡村、烧毁圣所,恫吓希腊人,这一次他焚毁了帝国最神圣的宗教建筑之一,四个世纪前由查士丁尼主持建造的佩格圣母教堂。 最终,在9月9日,星期四,会谈万事俱备。西美昂带着一排排盔明甲亮的卫士,无礼地搜寻希腊人可能在工程中设下的圈套,还安排了译员—西美昂尽管对希腊学术颇有研究,却清楚假装不了解对方的语言是有益的,显得体面。罗曼努斯的举动则相反,堪称典范。他与尼古拉斯共同前往布雷契耐的圣母教堂祈祷,而后携带圣母的神圣斗篷,无畏而谦卑地前往会谈,而在城墙上观看的君士坦丁堡权贵无不赞叹。他率先抵达,而西美昂等到交换俘虏仪式结束之后才登上堤道并下马。之后两位君主互相致敬,开始会谈。 会谈期间,西美昂无礼地取笑尼古拉斯的祈祷做法,嘲笑他没有履行牧首的职责,亲自阻止战争。然而会谈的主要内容却是罗曼努斯的演讲。罗曼努斯的话语是否如编年史家所记载的那样,我们不得而知,但各种记载基本一字不差,应当是引用了同一资料,或许就是同时代人的记述,由此呈现了罗曼努斯演讲内容的官方记录。这篇体现了拜占庭帝国对待半蛮族态度的演讲稿,值得全文引用。 罗曼努斯对西美昂说道:“我听说,您是信教之人,虔诚的基督徒,但在我看来您言行不一。虔诚的基督徒所希望的是和平与爱,因为如教义所说,上帝爱人;而只有不敬上帝、不信基督的人,才会从杀戮、从无辜者的鲜血之中得到愉悦。如果您如我们所认为的那样,是真正的基督徒,请停止不义杀戮,让无辜者免于流血牺牲,与我们这些基督徒保持和平吧—毕竟您也自称是基督徒—不要让基督徒的双手染上基督徒伙伴的鲜血。您是凡人,您终将死亡,终将复活,终将接受审判。今日您在世,他日您将化为尘埃,一次热病将击垮您的一切荣耀。那么,您在上帝面前要如何为您不义的杀戮辩解?您要如何面对骇人的公正裁决?如果您是为了财富而如此做,我会超额满足您的索求,只换取您收手。接纳和平,接受爱与和睦吧,您的生活将归于和平,没有流血,没有烦扰,而基督徒将会结束他们的悲苦,不再毁灭其他基督徒。毕竟,对基督徒伙伴刀剑相向是一种罪恶。” 西美昂被深深打动,返回了保加尔人的军营。每一次大战他都取得了胜利,他几次打垮塞尔维亚,而拜占庭帝国在欧洲的领土如今全部由他控制,但罗曼努斯不但没有向他乞求和平,反而如同学校教员训斥顽皮的孩童一般训斥他(同时又机巧地提出支付更多的岁贡)。西美昂如今不得不承认,拜占庭人不但受坚实的城墙保护,而且其内心被罗马的传统、历史、威严,以及存在已久的正统信仰所巩固。君士坦丁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过去,那时保加尔人还是中亚的蛮夷,斯拉夫人还是草原上居无定所的游民;君士坦丁堡也可以延伸到遥远的未来,比西美昂所想象的更伟大;它绝对不会是他的囊中之物。罗曼努斯的演讲并不仅仅是虚张声势。在他身后,帝国已经统治了千年,他衷心相信自己提醒保加利亚这个暴发户国家的君主,“他日您将化作尘埃”,是很合适的;他并未求和,反而把西美昂当作叛逆的精神臣属,和这个年老的蛮人讨论恶人死后下地狱的问题。拜占庭人从未觉得皇帝实际上被打败了,从未觉得他在乞求他所能获得的最好条件;而他们的这种平静态度说服了西美昂。他此后再未入侵帝国。 就在他们返回时,两只鹰在两位君主头上的天空中相会,而后一只飞往君士坦丁堡,另一只飞往色雷斯的群山。后世许多史学家都在探讨其巧妙的象征意义,但它并非真的恰切。两位君主确实曾经会谈,又各自返回,但巴尔干半岛上两个帝国并立的情况却有所变化。西美昂的帝国此时甚至濒于崩溃,而保加利亚将很快重新落入拜占庭帝国的统治之下,达两个世纪。两只鹰的寓意只针对西美昂一人,因为他永远不会成为唯一的皇帝。 拜占庭帝国不乏有威名的皇帝,马其顿王朝时就有“保加利亚人屠夫”巴西尔二世、“智者”利奥六世等,而朗西曼爵士却选择为声名不彰的罗曼努斯一世皇帝著书。此人究竟有何特别之处? 罗曼努斯一世出身农民,在君士坦丁七世年幼时篡权夺位,成为大皇帝。然而当时形势严峻,保加利亚帝国如日中天,西美昂屡次击溃拜占庭军,直抵君士坦丁堡。罗曼努斯一世固守首都不出,避其锋芒,令西美昂一次次无功而返。他看出西美昂已年迈,耐心等候年迈的西美昂死去。他提拔了勇将库尔库阿斯,库尔库阿斯攻下多个城镇,包围埃德萨,迫使该城献出圣像,扭转了帝国东部边境守势。另外,他立法约束土地兼并,意图限制封建大家族扩张。 作为篡位者,罗曼努斯却并未谋害君士坦丁七世,反而将女儿嫁给了他。年老多病时,罗曼努斯一世不断忏悔,立嘱将君士坦丁七世列为第一继承者。 罗曼努斯实际上充当了帝国的守护者,带领帝国挺过了保加利亚带来的危机,维持了复兴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