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帝国:伊朗高原的文明之巅

波斯帝国:伊朗高原的文明之巅
作者: 于卫青|责编:林钰鑫
出版社: 中国国际广播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28.40
折扣购买: 波斯帝国:伊朗高原的文明之巅
ISBN: 9787507849912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第一章 追根溯源:波斯 帝国的兴起 一、发端:波斯文明的 源头 (一)伊朗高原:并不优越 的地理环境 地球演化到具备一定的 条件时,才产生了人类。自 然环境绝不仅是充当人类舞 台上无动于衷的背景。从一 开始,地理环境的位置、地 质构造、土壤资源、气候等 自然因素就以明确可辨的形 式塑造着人类活动的进程。 尽管随着人类的进步和历史 的发展,地理环境的影响似 乎削弱或消除了,但实际上 其影响仍在以更微妙、更间 接的方式起作用。作为人类 赖以生存的前提条件和物质 基础,它决定性地影响着某 一环境中人群的生存方式、 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和群体 性格。而环境和谋生手段的 差异导致了不同族群之间内 部和外部不同的交往模式。 正如尼罗河哺育了古埃及文 明、黄河哺育了华夏文明一 样,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也 产生了与之相对应的特定的 文明种类。所以,我们需要 先把视野转向孕育了波斯文 明的伊朗高原。 从自然地理上讲,伊朗 高原自小亚细亚东部和高加 索一直延伸到南亚次大陆的 旁遮普平原西部的兴都库什 山脉,包括今天阿富汗的绝 大部分和巴基斯坦的很大部 分。伊朗高原的大致范围是 东起兴都库什山脉,西至扎 格罗斯山脉,北抵阿拉斯河 、里海、科佩特山链、阿姆 河以南的帕罗帕米苏斯山, 南到印度洋和波斯湾。伊朗 高原的形状像一只碗,有高 耸的周边,围绕着比较低但 绝对高度并不低的不整齐的 内部。周边由许多山链组成 ,其中西部和北部的山链地 势高耸,面积广大。南部和 东部的山链较窄,平均高度 也低,多被低盆地切断。 按其自然特征,伊朗高 原可划分为五个地区:第一 ,扎格罗斯地区。它由自西 北地带向东南、沿两河流域 河谷延伸平行的山岭地区组 成。西北地带降雨量较多, 形成了众多发育良好的河流 与河谷地区。这些河流大多 发源于扎格罗斯山,汇入底 格里斯河。在南部,卡伦河 冲积形成了伊朗最大的冲积 平原——胡泽斯坦平原。在 地理上,它既是美索不达米 亚平原的一部分,又是伊朗 高原的延续部分。伊朗历史 上最早形成的国家埃兰就在 这里。埃兰的东面是向东倾 斜的山岭地区,包括今天的 法尔斯等地。扎格罗斯地区 物产丰富,森林、矿产资源 富足,自古就是两河流域统 治者垂涎的对象,屡遭侵略 。第二,内陆荒漠盆地。它 位于扎格罗斯山以东、厄尔 布尔士山以南和大盐滩之间 。该地区境内的哈马丹地区 古称米底,米底王国即产生 于此。该地区现在干旱少雨 ,境内遍布盐滩、沙丘,交 通不便,人烟稀少。第三, 里海沿岸地区。这是一条狭 长地带,厄尔布尔士山将其 与伊朗其他地区隔开。由于 地近里海,且受地形影响, 这里气候温和湿润,人口稠 密,农产品丰富,蚕桑业发 达。第四,古代的帕提亚地 区,大体上相当于现在的呼 罗珊地区。其北面为科佩特 山麓,西为里海地区,东面 是东伊朗地区,南濒大漠。 这里大部分地区是干燥的草 原和沙漠。北部的山麓北坡 ,雨水充沛,农牧业发达。 南坡的阿特腊克河谷是当地 重要的交通要道,古代的丝 绸之路就通过这一地区。第 五,东伊朗地区。该地区西 接伊朗中部沙漠,东到印度 河谷,北以阿姆河谷为界。 该地区的帕罗帕米苏斯山脉 自东向西,将伊朗和中亚分 隔开来。其北部是古代的马 尔吉亚那、巴克特里亚、索 格狄亚那和花刺子模地区。 古时,此处农牧业发达,城 市繁荣,号为“千城之国”。 帕罗帕米苏斯山脉东部是犍 陀罗地区。其西部的赫里河 ,北流至中亚草原。帕罗帕 米苏斯山脉的西部支脉附近 是古代的阿利亚地区,其西 部和南部还有其他山链。河 流自东北流向西南,注入中 央沙漠边缘的沼泽和绿洲。 这条河流的下游是德兰吉亚 那和阿拉科西亚地区。与之 毗邻的是印度河谷地区,其 中喀布尔地区最为重要。在 东伊朗的南部地区,加德罗 西亚和卡曼尼亚与印度河谷 相连,这里曾是古代印度河 流域文化与两河流域文化交 流的重要通道。经过数千年 的沧桑巨变,东伊朗地区现 已分属于土库曼、乌兹别克 、吉尔吉斯、阿富汗、巴基 斯坦等国。但是,在古代, 这一地区曾长期作为伊朗的 一部分,并且对伊朗的历史 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样一来,广阔平坦的 荒漠、高大复杂的山系、封 闭的盆地、沿海平原的湖泊 、海洋,相互紧邻,一并构 成伊朗高原的基本地貌。降 雨量不足且在季节上高度集 中,地形使水分集中在高原 周边,核心部分是寸草不生 的荒芜之地。然而,就是这 算不上优越的环境孕育了较 早的文明。 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