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中国历史的三十本书/书与阅读文库

影响中国历史的三十本书/书与阅读文库
作者: 王余光|主编:王余光
出版社: 武汉大学
原售价: 33.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影响中国历史的三十本书/书与阅读文库
ISBN: 9787307054882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史书上说,孙子是春秋陈国(今河南境内)公子完的后裔。有一年,陈 完因内乱逃奔齐国,改姓田,并受到齐恒公的器重。到了田完五世孙田书 的时候,因讨伐一个名营的小国(今山东境内)有功,被齐景公赐姓孙氏, 封于乐安。孙子便是田书名符其实的“孙子”。毋庸讳言,生长在这样的 军功贵族家庭,加上当时社会纷争云扰的现实,为孙子的军事研究提供了 难得的便利条件。当然,他那令人惊叹的军事天才是无论如何也不可以忽 视的。 孙子很早就成为学识渊博的军事理论家。不过在故土齐国——或许是 史书未载的缘故——孙子并没有参加过实际战事。直到公元前512年,《史 记》告诉我们,孙子因齐国四姓之乱而出奔位于今苏州一带的吴国隐居多 年后,才受到伍子胥的**。孙子以兵法十三篇见吴王阖闾。作为吴国将 军,孙子开始了他数十年辉煌的戎马生涯。 孙子的战功,史载凿凿:“西破强楚,人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 孙子与有力焉。”(《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但这并不是主要的,只有他 的“兵法十三篇”,才为他赢得了万古美名。后人称这部传世之作为《孙 子兵法》(图4—3),或者*简单一些,《孙子》。其十三篇的名称是这样 的:计篇**、作战篇第二、谋功篇第三、形篇第四、势篇第五、虚实篇 第六、军争篇第七、九变篇第八、行军篇第九、地形篇第十、九地篇第十 一、火功篇第十二、用间篇第十三。在下文的论述中,我们可以证实《孙 子》被推崇为“兵学圣典”、“世界**兵家名书”确非过誉。 《孙子》的军事思想,其中心是要求以智谋取胜,而不只是以力胜敌 。因此,它对战争的态度十分严肃和慎重。开宗明义的《计篇》这么写道 :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日道,二日天,三日地,四 日将,五日法。 在这里,孙子要表达的观点是:战争乃关系到**生死存亡的人事, 不能不认真对待,而必须牢牢抓住政治、天时、地利、将帅、法制这五个 决定战争胜负的基础。孙子的这一战略思想为后世历史所证明。公元207年 ,刘备三顾茅庐,以一片赤诚请出了“卧龙”诸葛亮,而辅佐刘备建立蜀 汉,与曹魏、东吴鼎足三分天下的战略蓝图则设计在一篇短短的《隆中对 》里面。诸葛亮在这篇小文中向惶惶然如丧家之犬的刘备提出了三条战略 决策:西取巴蜀,伺机进取中原;东联孙吴,保存势力并合力拒曹;北拒 曹操,维护正统并争取人心。无疑,这三个决策都是决定战争成败的关键 因素,前者即《孙子》中的天时地利,后两者则是《孙子》所谓的政治。 诚然。《隆中对》已不仅仅属于“一番晤对古今情”的千秋佳话,它实实 在在地设计了中国历史的一个时代。 抓住关键、慎重行事,从而百战百胜,这当然英明而且无可厚非。不 过,“不战而屈人之兵”(《谋功篇》),也就是说,不用残酷的拼斗就能 使敌人屈服,孙子认为,有这样**天才的指挥者才是*高明的战略家。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已作为格言流传到了**,无疑,这是孙子 作战思想的高度概括和总结,他在兵法中写道: 了解自己的部队能打,而不了解敌人不可以打,胜利的可能只有一半 ;了解敌人可打,而不了解自己的部队不能打,胜利的可能也只有一半。( 《地形篇》,参见郭化若《孙子今译》,下引译文同)。 不了解诸侯国计谋的,就不能制定外交方针;不熟悉山岭、森林、险 要、阻塞、水网、湖沼等地理形势的,就不能行军;不重用向导的,就不 能得地利。(《九地篇》) 他还写道: 凡对要打的敌方军队,要攻的敌方城堡,要杀的敌方官员,必须先打 听那些守城将官、左右亲信、情报人员,守门官吏和指挥官近侍等的姓名 ,使我们的间谍一定要侦察清楚。(《用间篇》)这就表明只有确切了解敌 我以及天时地利时,才能有根有据地制定出自己的作战方案,从而取得战 争的胜利。孙子亲自参预指挥,为吴国称霸诸侯奠定基础的吴楚柏举之战 ,就是“知彼知己”的典型战例。 战前,孙子利用楚国与其附庸唐、蔡两国的矛盾,制定了联合唐、蔡 共抗强楚的外交方针;又针对楚国河湖纵横的地理特点训练了一支强大的 水军。公元前506年,战斗打响,吴楚两军对峙于今湖北麻城东北的柏举。 这时,孙子又抓住楚军指挥官子常好大喜功、不得人心的弱点,一举击败 内部不和的子常部队,随之猛追穷寇,10天行军700百余里,吴军一鼓作气 攻到位于今湖北荆州的楚都郢城。柏举一役,使吴国得以厕身“春秋五霸 ”的行列。 在上面的引文中,我们还有趣地发现孙子颇重问谍的作用。《孙子》 专有一章《用问篇》,其兴致之高,溢于言表:“故用问有五……五间俱 起,莫知其道,是谓神纪,人君之宝也。”间谍的使用是一种神奇的力量 ,是国君的法宝!确实,中外战例上,成功的“用间”之计不*于史。楚汉 战争中,汉将陈平以一纸假信使西楚霸王项羽离开了他那足智多谋的“亚 父”范增,一代枭雄,*终败走乌江,自刎身死;风流千古的三国周郎周 瑜,则以小小的“反间计”借曹操之手杀掉曹魏水军猛将蔡瑁、张允,为 赤壁大战、佐定江东创造了先决条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希特勒也曾 以一套假情报使斯大林*杀了苏联统帅部**将领图哈切夫斯基,给反法 西斯初期作战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关于战争的复杂性和争取战争主动权的重要思想,《孙子》是这么表 述的: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复生,四时是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 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势篇》) 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虚实篇》)这就是说:作战总是用正兵( 即正面部队或正规军)挡敌,用奇兵取胜。所以善于出奇制胜的将帅,其战 法变化就像天地那样运行无穷,像江河那样奔流不息。人而复出,如同日 月的运转;去而复来,如同四季的*迭。……作战的形式不过奇正,但奇 正的变化却无穷无尽。奇正相互转化,就像圆环一样,无始无终,谁又能 穷尽它呢?所以说,善于指挥作战的人,能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为 此,孙子提出了“攻其所必救”、“避实而击虚”、“避其锐气,击其隋 归”、“示形”、“求之于势”等一系列作战普遍原则。当然,我们企图 在这篇小文中穷尽孙子的作战思想,显然有些自不量力,但援引几则战例 对其加以阐述,看来是必要的。 众所周知的“围魏救赵”的故事我们不必再说了,这是“攻其所必救 ”的作战原则的具体运用。 另外一个“致人而不致于人”,掌握战争主动权的**战例由三国东 吴大将吕蒙所创。当时,关云长守荆州,对东吴足智多谋、能征善战的吕 蒙严加戒备,东吴想要夺回要地荆州,实是不易。公元219年,吕蒙诈称有 病,回建业疗养,意在激关羽北征襄、樊。而关羽见东南无虞,果率精锐 北进。吕蒙“调虎离山”之计得逞,速攻荆州。其结果不言而喻,关云长 败走麦城,一世英雄,毁于一旦。 P4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