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中国:唐诗中的家风家训
作者简介
王士祥,文学博士、历史学博士后,郑州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嘉宾。先后出版著作13部,包括《名人妙对》《唐诗趣谈》《从小学到大学:必背经典古诗词》等。曾被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教育工会授予“河南省教学标兵”称号,先后被评为河南省年度社科人物、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教学名师、全国优秀社会科学普及专家。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和中原文化的研究与教学工作。
内容简介
"颜氏忠烈耀门楣 颜真卿是大书法家,他的楷书端庄雄伟,与欧阳询、柳公权、赵 孟 并称“楷书四大家”,人们习惯称他为“颜鲁公”。但是今天不 谈颜真卿的书法造诣,而是从他切入了解一下颜氏家族的家风。我们 从戎昱的一首《闻颜尚书陷贼中》慢慢说起吧。 闻说征南没,那堪故吏闻。 能持苏武节,不受马超勋。 国破无家信,天秋有雁群。 同荣不同辱,今日负将军。(《全唐诗》,第 3015 页) 这首诗写于贞元元年(785),题目中的“颜尚书”就是颜真卿,他曾 经做过工部尚书和刑部尚书;题目中的“贼”指在淮西叛乱的李希烈。 李希烈叛乱,颜真卿奉命去招降,没想到李希烈不仅不投降还软禁了 颜真卿并威逼利诱劝他投降,李希烈看到颜真卿软硬不吃,将颜真卿 杀害。所以戎昱在诗中开篇便说“闻说征南没”,“没”就是去世的 意思。颜真卿被杀是兴元元年(784),消息传到京城长安时大家都不 敢相信这件事是真的。戎昱在诗中把颜真卿比作苏武。苏武曾经代表 汉朝廷出使匈奴,结果被扣留,匈奴想方设法劝降,把李陵都派出来了。 结果,苏武宁肯持节在冰天雪地的北海牧羊,也决不投降,这是苏武 的气节。颜真卿宁肯死,也不投降李希烈,表现出和苏武一样的气节。 乾元年间,颜真卿担任浙西节度使,戎昱曾经是他的幕宾,所以戎昱 说“同荣不同辱,今日负将军”。 可能有的人会有疑问,颜真卿啊颜真卿,到底是什么在支撑着你 做这么有气节、这么让人难以置信的事情啊?我在这里想说的是,不 仅颜真卿,他的堂兄弟颜杲卿、颜春卿都是这么有气节,这就是家族 文化浸润出来的精神。 儒学修养是家风 俗语说,龙生龙凤生凤,家庭环境对一个人品性的养成具有关键 性作用。良好家风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几代人的努力。 颜真卿能在关键时候挺身而出,维护国家和平,而且面对着威逼利诱 的李希烈毫不动摇视死如归,这无疑是颜氏家族家风的彰显。 颜真卿本身光彩照人,他家族中的人也全是了不起的人物:远祖 是孔子整天念叨的最得意的弟子颜回;曾祖是大名鼎鼎的儒学大家颜 师古;颜师古的爷爷是颜之推,《颜氏家训》的作者;颜师古的父亲 是颜思鲁,是儒学大家。 颜氏一家原本是山东琅邪人,后来因为朝代更迭世居江左为官, 再后来到了李唐王朝,颜氏家族就成了“京兆万年人”,也有说是“雍 州万年人”的,不管怎么说吧,他们成了皇城根儿的人。颜师古父亲 的名字有点意思,“思鲁”,鲁就是山东,那里是儒学的故乡,而且 他们的远祖颜回本身就是鲁国人。这一来说明走得再远,不忘记祖籍, 知道根儿在哪里;二来说明向往鲁国的儒家文化。 先从颜之推说起吧。一说到颜之推就想到了他的《颜氏家训》, 这是一部影响普遍而且深远的作品 ,被奉为“家训之祖”。颜之推生 活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当时谈玄风气很盛,颜之推跟人学习过《道 德经》和《庄子》等道家学问,后来发现路子不对,马上改弦更张学 了儒家文化。《北史·颜之推传》中说:“之推年十二,遇梁湘东王 自讲《庄》、《老》,之推便预门徒。虚谈非其所好,还习《礼》、《传》。” 这里的《礼》既可能指《周礼》《仪礼》《礼记》,也可能指其中一种; 《传》指《春秋左氏传》《穀梁传》《公羊传》或者其中一种。颜之 推之所以学习儒家文化是因为家学传承,“世善《周官》、《左氏》学”。 颜之推的哥哥颜之仪三岁就会读《孝经》,颜之推的儿子颜思鲁“以儒学显”。 到了颜思鲁的儿子颜师古,更是“少传家业,博览群书”,取得 了突出的经学成就。《旧唐书》《新唐书》中都有关于颜师古考定《五经》的记载,我觉得以下这段话特别能体现颜师古的儒学水准。 太宗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讹谬,令师古于秘书省考定 《五经》,师古多所厘正,既成,奏之。太宗复遣诸儒重加详议, 于时诸儒传习已久,皆共非之,师古辄引晋、宋已来古今本, 随言晓答,援据详明,皆出其意表,诸儒莫不叹服。于是兼 通直郎、散骑常侍,颁其所定之书于天下,令学者习焉。 李唐立国之后,非常重视儒家教化,但是由于这些儒家典籍距离当时 已久远,出现了不少“文字讹谬”,于是太宗李世民就命令颜师古领 衔完成“考定《五经》”的重大文化工程。颜师古确实不辱使命,更正了其中不少问题。完工之后,李世民为了保证工程质量,又组织了 一批儒家学者共同验收。这些儒家学者是有门户之见的,为了维护自 己门户的尊严,对颜师古的工作是横挑鼻子竖挑眼,不谋而合地找刺 儿。好在颜师古不怕,有问必答,不是信口雌黄,是以晋、宋以来古 今传本为依据,答得有理有据有节,大有“舌战群儒”的风范。最后, 颜师古以才情彻底折服了那些鸡蛋里挑骨头的人,他所考定的《五经》 被李世民颁行天下,成了当时全国统一指定的教材。 贞观十一年(637),颜师古又奉旨与博士们共同完成了《五礼》 的撰写任务,后来又撰写了《封禅仪注书》,到了晚年,颜师古专心 完成了《汉书注》。可能有的人说,《汉书》是史,与儒经有什么关系? 分得过清是我们今天的概念,当时可不是这样,据《新唐书·选举制》 中说“《三史》为书,劝善惩恶,亚于《六经》”a,史为亚经,所以 当时的史科是被列于明经类别考试的。可见,颜师古的儒学修养在其 家族内算高水平了。另外,在《汉书》学方面,也体现了其家族传承。 颜师古的叔叔颜游秦是个《汉书》学大家,撰写过《汉书决疑》十二卷, 颜师古的《汉书注》对之多有参考。 颜师古有两个弟弟,一个叫颜相时,另一个叫颜勤礼。他们生活 在这样的家庭里,从小耳濡目染也受到儒家文化的浸润。颜相时在贞 观年间担任谏议大夫时,“有诤臣风”。“诤臣”指那些能直言谏君、 规劝君主过失的大臣,是儒家精神的一种表现形式。颜相时身体不够 好,“羸瘠多病”,整天一副弱不禁风的样子。哥哥颜师古去世之后, 颜相时哀不自胜,一直沉浸在思念的痛苦中,不久也去世了。颜相时表现出了儒家孝悌文化的极致。 颜勤礼是颜师古的二弟,他这一支又把颜氏家族的学问进行了发扬。颜勤礼是颜真卿的曾祖父,曾经在隋朝时期干过刊定史籍的工作, 儒家学问应该也是没得说。勤礼生昭甫,昭甫有硕儒之称,伯父颜师 古尤其器重他,每有著述,必让其参定。昭甫生元孙、惟贞。颜元孙 是颜真卿的伯父,颜惟贞是颜真卿的父亲。据颜真卿《正义大夫行国 子司业上柱国金乡县开国男颜府君神道碑铭》可知,颜元孙不仅是颜 真卿的伯父,而且二人还有师生之谊:“真卿越自婴孩,特蒙奖异, 且兼师父之训,岂独犹子之恩。” 颜真卿说伯父颜元孙非常聪明,他讲了一个故事:“年十岁时, 伯父吏部郎中敬仲任益府法曹,长史李孝逸闻君少俊,请与相见。座 中试《安石榴赋》,君默缀少顷,郎中愕而从之。君授翰立就,不加 点窜,孝逸大惊。”这么聪明的颜元孙学习儒家典籍肯定不是一件难 事,这不,更奇葩的事情来了。“举进士,素未习《尚书》,六日而 兼注必究”,准备考进士了还没有读过《尚书》,考前六天三内不仅 记住了本经,就连注释也烂熟于胸。这脑袋瓜子简直就是复读机! 颜真卿的父亲死得早,除母亲督促他学习之外,他还跟着伯父学 习,“博学”且“事亲以孝闻”。有这样的家庭文化背景,儒家文 化积极参与社会建设、舍小我成大我的精神就涵养成为颜真卿的品质, 在国家有难的时候又会转化为不屈的气节。" 本书是“唐诗中国”丛书第三本,由唐诗切入,诗、史结合,分析唐朝历史上十二个家族的家风家训,给读者以借鉴,利于当下的家庭文化建设。唐诗作为一种载体,可以记述家风家训,也可以反映人物特征、经历和家族文化。作者从唐诗和史料中提炼出每个成功家族的传承,梳理出家风家训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从众多资料中找出可领人借鉴的家风家训丰富当今的家庭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