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
作者: :陈明星 主编 梅凤华 编注
出版社: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原售价: 42.00
折扣价: 24.00
折扣购买: 资治通鉴
ISBN: 9787569927696

作者简介

梅凤华:中学历史教师。硕士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为宋史。业余致力于传统历史文化普及的工作,曾就职于北京上陈国学研发中心,出版历史解读类图书多部。

内容简介

第一章 周纪 一 三家分晋 【原文】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 初,智宣子将以瑶为后。智果曰:“不如宵也。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美鬓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慧则贤,强毅果敢则贤,如是而甚不仁。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弗听,智果别族①于太史为辅氏。赵简子之子,长曰伯鲁,幼曰无恤。将置后,不知所立。乃书训戒之辞于二简,以授二子曰:“谨识之。”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辞,求其简,已失之矣。问无恤,诵其辞甚习,求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于是简子以无恤为贤,立以为后。简子使尹铎为晋阳。请曰:“以为茧丝②乎?抑为保障③乎?”简子曰:“保障哉!”尹铎损其户数。 【注释】 ①别族:从智氏宗族分出,另立族姓。②茧丝:指敛取人民的财物像抽丝一样,不抽尽就不停止。③保障:指待民宽厚,少敛取财物,犹如筑堡为屏障一样。 【译文】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 当初,智宣子准备立智瑶为继承人。族人智果说:“不如立智宵的好。因为智瑶比别人贤能的地方有五点,却有一点短处。他留有美髯,身材高大,是一贤;擅长射箭,驾车有力,是二贤;技能出众,才艺超群,是三贤;巧言善辩,文辞优美,是四贤;坚强果决,刚毅勇敢,是五贤。虽然有如此的贤能,但他惟独没有仁德之心。如果他能运用这五种贤能去驾驭别人,而用不仁之心去力行,谁能受得了呢?如果立智瑶为后,智氏种族必遭灭门之灾。”智宣子对此置之不理。智果为了避灾,向太史请求改为辅氏。赵国大夫赵简子的大儿子叫伯鲁,小儿子叫无恤。赵简子不知道立哪一个为继承人会更好,于是他把日常训诫之言刻写在两块竹简上,分别交给两个儿子,并嘱咐道:“用心记住这些话!”过了三年,赵简子叫来两个儿子,询问他们竹简上的内容。大儿子伯鲁说不出来,让他拿出竹简,他说早已丢了。赵简子又问小儿子无恤,他则熟练地将竹简上的话背出,问他竹简在哪儿,他立即从袖中取出奉上。透过这件事,赵简子认为无恤贤能,便立他为继承人。赵简子派尹铎去治理晋阳,尹铎请示:“您是打算让我去抽丝剥茧般地搜刮财富呢,还是把那里建为一道保障?”赵简子说:“建为一道保障”。尹铎便去整理户籍,减少交税的户数,减轻百姓的负担。 【原文】 桓子曰:“善。”复与之万家之邑一。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襄子将出,曰:“吾何走乎?”从者曰:“长子近,且城厚完。”襄子曰:“民罢力以完之,又毙死以守之,其谁与我!”从者曰:“邯郸之仓库实。”襄子曰:“浚民之膏泽以实之,又因而杀之,其谁与我!其晋阳乎,先主之所属也,尹铎之所宽也,民必和矣。”乃走晋阳。 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沈灶产蛙,民无叛意。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骖乘。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以汾水可以灌安邑,绛水可以灌平阳也。絺疵谓智伯曰:“韩、魏必反矣。”智伯曰:“子何以知之?”絺疵曰:“以人事知之。夫从韩、魏之兵以攻赵,赵亡,难必及韩、魏矣。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没者三版,人马相食,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 【译文】 魏桓子说:“对。”于是也把一块万户人口的土地割让给智瑶。智瑶又向赵襄子索要蔡和皋狼两处土地。赵襄子拒绝了他。智瑶勃然大怒,率领韩、魏的军队进攻赵氏。赵襄子准备外出避难,问道:“我到哪里去呢?”随从建议:“长子城最近,而且城墙坚厚完整。”赵襄子说:“百姓精疲力尽才修好城墙,又要他们舍身入死地为我守御,谁能与我同心?”随从又说:“邯郸城仓库充实。” 赵襄子说:“搜刮民脂民膏才使仓库充实起来,又因为仓库充实而让百姓送命,他们能与我同心吗?还是投奔晋阳吧,那儿是先主的属地,尹铎又待民宽厚,百姓一定会和我们同舟共济的。”于是赵襄子逃往晋阳。 智瑶、韩康子、魏桓子三家围住晋阳,引水灌城。城墙头只剩六尺露出水面,锅灶泡在水中,青蛙四处乱跳,但百姓都没有叛变之心。智瑶巡视水势,魏桓子为他驾车,韩康子持矛居右护卫。 智瑶说:“我今天才知道,水,可以亡人之国啊!”魏桓子用胳臂肘碰了碰韩康子,韩康子也踩了踩魏桓子的足背——因为汾水可以灌魏国都城邑,绛水也可以灌韩国都城平阳啊!智家的谋士絺疵对智瑶说:“韩魏两家一定要反叛了。”智瑶问:“你怎么会知道?” 絺疵说:“我是就人之常情而论的。我们调集韩、魏两家的军队来围攻赵家,赵氏灭亡,随后灾难必然会降临到韩、魏两家。我们约定灭掉赵氏后,三家分其地。现在,晋阳城仅差六尺就被水淹没了,城中粮绝,已经在宰马为食了,破城也是指日可待。然而,这两人不但没有高兴的表情,反倒面有忧色。这不是要反叛又是什么?” 【原文】 明日,智伯以絺疵之言告二子,二子曰:“此夫谗臣欲为赵氏游说,使主疑于二家而懈于攻赵氏也。不然,夫二家岂不利朝夕分赵氏之田,而欲为危难不可成之事乎?”二子出,絺疵入曰:“主何以臣之言告二子也?”智伯曰:“子何以知之?”对曰:“臣见其视臣端而趋疾,知臣得其情故也。”智伯不悛。絺疵请使于齐。 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曰:“臣闻脣亡则齿寒。今智伯帅韩、魏而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末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张孟谈曰:“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乃阴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唯辅果在。 【译文】 第二天,智瑶把絺疵的话告诉了韩、魏二人。二人齐声说道:“这一定是小人想为赵氏游说,使主公您怀疑我们两家,从而放松对赵氏的进攻。不要相信这样的话。我们两家岂会放弃早晚就要分到手的赵氏之地,而去图谋那既危险又必不可成的事呢?”两人走后,絺疵进来,问道:“主公,您为什么把臣的话告诉他们两人呢?”智瑶吃惊地问:“你怎么知道的?”絺疵说:“刚才他们两个人见到我,便仔细地端详我,然后匆匆走开,可见他们已经知道我识破他们的心思了。” 智瑶不听絺疵的劝谏,仍不肯改变主张。絺疵见状,便只好请求出使齐国。 赵襄子派遣张孟谈秘密出城,来见韩、魏二人,说道:“我听说唇亡则齿寒。现在智瑶率领韩、魏两家进攻赵家,赵家一亡,就该轮到你们两家了。”韩康子、魏桓子说:“我们也知道会这样;只怕事情还未办好而计谋先泄露了出去,那样就要大祸临头了。”张孟谈说:“计谋出自两位主公之口,只进入我一人耳中,有什么妨害呢?”于是两人秘密地与张孟谈商议,约定好起事的日子,然后便让他回城了。这天夜里,赵襄子派人杀死智军守堤官吏,决开堤口,让大水倒灌智瑶军营。智瑶军队为救水乱作一团,韩、魏两军乘机从两边杀来,赵襄子率兵从正面攻击,大败智瑶之军,杀了智瑶,又将智氏族人尽行诛灭。只有辅果一家幸免于难。 【评析】 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智氏,三分晋国土地。从此,晋国为韩、赵、魏三家瓜分。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承认三家为诸侯,标志着战国时代的开始。这篇三家分晋讲的就是这个故事。踌躇满志的智瑶认为攻下赵氏是易如反掌的事情,却没有考虑到,韩、魏两家为了自身的利益,会和赵氏合作。当智瑶正沉浸于三家独霸晋国的美梦之中的时候,自己反而成了众矢之的,落得家破身亡的结局。 二 豫让复仇 【原文】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 三家①分智氏之田。赵襄子漆②智伯之头,以为饮器。智伯之臣豫让欲为之报仇,乃诈为刑人,挟匕首,入襄子宫中涂厕。襄子如厕心动,索之,获豫让。左右欲杀之,襄子曰:“智伯死无后,而此人欲为报仇,真义士也!吾谨避之耳。”乃舍之。豫让又漆身为癞,吞炭为哑,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为之泣曰:“以子之才,臣事赵孟,必得近幸。子乃为所欲为,顾不易邪?何乃自苦如此!求以报仇,不亦难乎?”豫让曰:“不可!既已委质为臣,而又求杀之,是二心也。凡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者也。”襄子出,豫让伏于桥下。襄子至桥,马惊,索之,得豫让,遂杀之。 【注释】 ①三家:指原来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共同出兵消灭了智氏,周天子只好承认三家的诸侯地位,自此,中国的历史进入了战国时代。②漆:名词作动词,用油涂到物体上。 【译文】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 韩、赵、魏三家分了智氏的田地。赵襄子还把智伯的头颅油漆后,当作自己的饮酒器具。智瑶的臣子豫让打算为主公报仇,就假扮作受过刑罚做苦工的人,暗藏匕首,进入了赵襄子宫中的厕所里面打扫卫生。赵襄子在上厕所的时候,心里忽然感到一阵不安,就下令搜查,把豫让逮住了。赵襄子周围的人都想杀掉豫让,而赵襄子却说:“智瑶死了没有什么后人,这个人却想为他报仇,是一条真正的汉子!我以后小心戒备就可以了。”然后把豫让给释放了。豫让又把自己的全身涂成黑色,好像得了癞病一样,还吞下火炭而使声音变得嘶哑,在集市上乞讨度日,就连他的妻子也没有认出来他。豫让走到一位朋友面前,朋友认出他以后大吃一惊,流着泪对他说:“以你的才能,在赵襄子手下做臣子,必然会得到机会接近他。到时候你想做什么,还不是易如反掌?怎么能自残形体以至于此呢?用这种方式来报仇,不是太难了吗?”豫让说:“不可以!如果已经委身做他的臣子,而又找机会去杀掉他,这是对他怀有二心。我也知道自己想做的事情非常难以实现,但是我之所以坚持这么做,是要后世那些为人臣子而心怀不忠的人感到羞愧!”有一次,赵襄子出宫,豫让就埋伏在他必经的桥下。赵襄子走到桥边,所骑的马忽然受惊,就下令搜索,逮住了意图行刺的豫让,然后杀了他。 【评析】 侠客是我国自古就有的一类人,特别是在战乱纷飞的时候,侠客的作用是非常大的。豫让为了报仇刺杀赵襄子,聂政刺死了侠累,这些人都是侠义、豪爽、重信用的人。和秦朝的荆轲、唐朝的红线、聂隐娘等人一样,他们都是为了自己的恩人或主人不畏生死、慷慨赴难的侠义之士。就像李白写的:“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这样的人活着就是供后人敬仰的。 三 吴起才识 【原文】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周安王十五年(公元前403年,公元前387年) 吴起者,卫人,仕于鲁。齐人伐鲁,鲁人欲以为将,起取齐女为妻,鲁人疑之,起杀妻以求将,大破齐师。或谮①之鲁侯曰:“起始事曾参,母死不奔丧,曾参绝之。今又杀妻以求为君将。起,残忍薄行人也。且以鲁国区区而有胜敌之名,则诸侯图鲁矣。”起恐得罪,闻魏文侯贤,乃往归之。文侯问诸李克,李克曰:“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弗能过也。”于是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②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还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 威烈王十五年(甲午,前387年)魏文侯薨,太子击立,是为武侯。 【注释】 ①谮:造谣中伤。②赢:负担。 【译文】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周安王十五年(公元前403年,公元前387年) 吴起,卫国人,在鲁国为官。齐国攻打鲁国,鲁国想任吴起为将,但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鲁国就对吴起有些不放心。吴起便杀掉妻子,当上了大将,率军大败齐军。有人在鲁侯跟前谗毁吴起,说:“吴起当初曾经师从曾参,母亲去世他不奔丧服孝,曾参为此与他断绝关系;如今,为了一个大将之职,他居然杀了自己的结发妻子。吴起真是个残忍的小人啊!况且,小小的鲁国,战胜了强敌,未必是好事。有此名声,各国都要一起来对付鲁国了。”吴起知道此事,担心鲁国治他的罪。听说魏文侯贤明,便前去投奔。魏文侯向李克征求对吴起的看法,李克说:“吴起为人,贪婪而好色,但在用兵打仗方面,就连齐国名将司马穰苴也不如他。”于是魏文侯任命吴起为将,带兵攻秦,夺取了五座城池。吴起担任魏国大将,与最下等的士兵吃同样的饭食,穿同样的衣服,睡觉不铺席子,行军不乘车马,亲自捆扎行李、驮运食粮,为士卒分忧解难。有个士兵长了毒疮,吴起为他吮毒。这个士兵的母亲听说后,放声痛哭,有人奇怪地问:“你的儿子不过是个士兵,而将军却为他吸吮毒疮,你哭什么呀?”这位母亲说:“我不是为这事哭泣。当年吴将军为孩子的父亲吸过毒疮,他父亲打起仗来拼命冲杀,最后没有回来。现在,吴将军又为儿子吸毒疮,不知道儿子又会战死在哪里。所以我哭泣啊!” 公元前387年,魏文侯逝世,太子击继位,即魏武侯。 【原文】 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谓吴起曰:“美哉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对曰:“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修,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汤放之。商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皆敌国也。”武侯曰:“善。” 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田文曰:“可。”起曰:“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乡,韩、赵宾从,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此三者子皆出吾下,而位加吾上,何也?”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子乎,属之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 【译文】 魏武侯乘船顺黄河而下,在中游的时候对吴起说:“真美啊,险固的山河!这是魏国的宝呀!” 吴起回答:“一国之宝,应是国君的德政而不是山河的险要。当初的三苗氏,左面有洞庭湖,右面有彭蠡湖,但由于他不修道德,被夏禹消灭了。夏桀所居住的地方,左边是黄河、济水,右边是泰华山,伊阙山在南边,羊肠阪在北边,由于他治国不施仁政,被商汤放逐了。商纣的国土,左边是孟门山,右边是太行山,常山在北面,黄河经过南边,因为他不行仁德,被周武王杀了。由此可见,国宝在于德政而不在于地势险要。如果君王不施德政,恐怕船上这些人也要成为您的敌人啊!”魏武侯说:“你说得太对了!” 魏国设置国相时,任命田文为相。吴起心里很不是滋味,就与田文商谈:“我和你谈论功劳如何?”田文说:“可以。”吴起问:“统率三军,使士兵乐于战死,敌国不敢侵略,你比我吴起如何?”田文说:“我不如你。”吴起又问:“整治百官,亲善百姓,使仓库充实,你比我吴起如何?”田文说:“我不如你。”吴起接着问:“镇守西河,使秦兵不敢向东侵犯,韩国、赵国听之任之,你比我吴起如何?”田文仍然说:“我不如你。”吴起质问:“这三条你都在我之下,而职位却在我之上,这该怎么讲呢?”田文说:“如今国君年幼,国家多疑难,大臣们不能齐心归附,老百姓不能信服,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家是嘱托给你好呢,还是嘱托给我好?”吴起默然地想了想,回答说:“嘱托给你!” 【原文】 久之,魏相公叔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公叔之仆曰:“起易去也。起为人刚劲自喜,子先言于君曰:‘吴起,贤人也,而君之国小,臣恐起之无留心也,君盍试延以女?起无留心,则必辞矣。’子因与起归而使公主辱子,起见公主之贱子也,必辞,则子之计中矣。”公叔从之,吴起果辞公主。魏武侯疑之而未信,起惧诛,遂奔楚。 楚悼王素闻其贤,至则任之为相。起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游说之言从横者。于是南平百越,北却三晋,西伐秦,诸侯皆患楚之强,而楚之贵戚大臣多怨吴起者。 威烈王二十一年(庚子,公元前381年)楚悼王薨,贵戚大臣作乱,攻吴起;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起,并中王尸。既葬,肃王即位。使令尹尽诛为乱者,坐起夷宗者七十馀家。 【译文】 过了很久,魏国国相公叔娶了公主为妻,忌妒吴起。他的仆人献计说:“去除吴起很容易。吴起为人刚硬而沾沾自喜。您可以先对国君说:‘吴起是个杰出人才,但君主您的国家小,我担心他没有长留的心思。国君您何不试着要把女儿嫁给他,如果吴起没有久留之心,一定会拒绝的。’主人您再与吴起一起回去,让公主羞辱您,吴起看到公主如此轻视您,一定会拒绝国君的婚事,这样您的计谋就实现了。”公叔依计行事,吴起果然辞退了与公主的婚事。魏武侯对吴起起了疑心,更不敢再信任他。吴起害怕被诛杀,于是投奔了楚国。 楚悼王一向听说吴起是个人才,吴起一到楚国便封他为国相。吴起严明法纪,裁减掉不必要的闲官,废除了王族中疏远的亲戚,用来安抚奖励士兵,大力增强军力,破除合纵连横的流言。于是楚国向南平定了百越,向北抵挡住了韩、魏、赵三国的扩张,向西征讨秦国,各个诸侯国都害怕楚国的强大,但是楚国的王亲贵戚、权臣显要中却有很多人怨恨吴起。 公元前381年,楚悼王去世。楚国的贵族和大臣作乱,攻打吴起,吴起逃到悼王的尸体边,伏在上面。攻击吴起的暴徒用箭射吴起,还射到了悼王的尸体上。办完葬事,楚肃王即位,命令楚国令伊全数翦灭作乱之人,因射吴起之事而被灭族的就有七十多家。 【评析】 吴起是战国时期非常著名的军事家,他杀掉自己的妻子当上了鲁国的大将军,却还是没有受到重用,在魏国又受到小人的排挤而逃离,直到在楚悼王那里才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可惜,楚悼王死后,他就受到别人的攻击,即使俯身在楚悼王的尸体上,也没有逃脱最终被杀的命运。 四 商鞅变法 【原文】 ??卫鞅欲变法,秦人不悦。卫鞅言于秦孝公曰:“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甘龙曰:“不然。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卫鞅曰:“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令民为什伍而相收司、连坐,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不告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译文】 公元前359年,商鞅想实行变法改革,秦国很多人都不赞成。他对秦孝公说:“跟自己的臣民,不能考虑开创事业,只能分享事业的成功。最高尚的人,不必附和世俗的观念,想建大功的人,也不必跟民众商讨。因此圣贤之人,只要能够强国,就不必拘泥于旧传统。”大夫甘龙反驳说:“不对。按照过去的章程办事,官员才能熟练自如,百姓才能安定不乱。”商鞅说:“普通人只知道安于传统,而学者们往往受所学知识的局限。这两种人,让他们做官守法可以,但与他们商讨旧法之外开创新业的事,就不行了。聪明的人制定法规政策,愚笨的人只会循规蹈矩;贤德的人因时制宜,无能的人墨守成规。”秦孝公说:“说得好。”于是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制定变法的律令。 商鞅下令将百姓编为五家一伍,十家一什,互相监督,犯法连坐。举报奸邪的人,能获得与杀敌立功者同等的赏赐;隐瞒不报的人,和临阵降敌者受到同等的处罚;立军功的人,可以获得上等爵位;私下斗殴的人,根据情节轻重处以大小刑罚;致力于耕田织布的人,如果生产的粮食布匹多,就免除赋役;不务正业、因懒惰而贫困的人,全家充作国家的奴隶;王亲国戚没有获得军功的,不能再享有贵族的地位;确立由低到高的各级官阶等级,分别配给其田地房宅、奴仆侍女、衣饰器物。使有功劳的人尊贵荣耀,没有功劳的人即使富有也不光彩。 【原文】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乃下令。令行期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卫鞅曰:“此皆乱法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其后民莫敢议令。 卫鞅言于秦孝公曰:“秦之与魏,譬若人之有腹心之疾,非魏并秦,秦即并魏。何者?魏居岭陀之西,都安邑,与秦界河,而独擅山东之利。利则西侵秦,病则东收地。今以君之贤圣,国赖以盛;而魏往年大破于齐,诸侯畔之,可因此时伐魏。魏不支秦,必东徙。然后秦据河山之固,东乡以制诸侯,此帝王之业也。”公从之,使卫鞅将兵伐魏。魏使公子卬将而御之。 【译文】 法令详细地制定出来了,没有立刻公布。商鞅担心百姓不相信,便在国都的南门立了三丈长的一根木杆,并下令说,谁能将此木杆搬到北门去,便赏他十金。老百姓觉得此事很古怪,谁也不敢去搬动。商鞅又传令:“能搬过去的,赏五十金!”后来有个人半信半疑地把木杆搬了过去,商鞅立即赏了五十金。商鞅这才颁布法令。在实施变法令的一年中,秦国数以千计的百姓到国都指责新法的不便。这时太子触犯了法令,商鞅说:“新法之所以实施不畅,就在于上层人物带头违反!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以刑罚,把他的老师公子虔处刑,另一个老师公孙贾餗的脸上刺字。” 第二天,秦国人都知道了这件事,于是每个人都小心翼翼地遵令行事。新法施行了十年,秦国被治理得路不拾遗、山无盗贼,人民勇于为国作战,不敢为私利斗殴,乡野和城镇都安定太平。这时,当初那些说新法不便的人中,有些人又改口称颂新法好。商鞅说:“这些都是乱法的刁民!”于是把他们全部迁到边疆去住。从此以后,人民再也不敢议论法令的是非了。 商鞅对秦孝公说:“秦国与魏国的关系,就像人有了心腹大患一样,不是魏国吞并秦国,就是秦国兼并魏国。为什么这样说呢?魏国东面是险山恶岭,建都于安邑城,与秦国以黄河为界,独自获得崤山以东的有利地形。它强盛的时候就向西侵入秦国,窘困时就向东收缩自保。现在秦国在您的贤明领导下,国势渐强,而魏国去年大败于齐国,各国都背弃了与它的盟约,我们可以乘机攻伐魏国。魏国无法抵抗,只能向东撤退。那时秦国就占据了黄河、崤山的险要,向东可以制服各诸侯国,就奠定了称霸的大业。”秦孝公听从了商鞅的建议,派他率兵攻打魏国,魏国派公子卬为将军前来迎击。 【原文】 军既相距,卫鞅遗公子卬书曰:“吾始与公子欢,今俱为两国将,不忍相攻,可与公子面相见盟,乐饮而罢兵,以安秦、魏之民。”公子卬以为然,乃相与会。盟已,饮。而卫鞅伏甲士,袭虏公子卬,因攻魏师,大破之。魏惠王恐,使使献河西之地于秦以和。因去安邑,徙都大梁。乃叹曰:“吾恨不用公叔之言!” 秦封卫鞅商於十五邑,号曰商君。秦孝公薨,子惠文王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之。商君亡之魏。魏人不受,复内之秦。商君乃与其徒之商於,发兵北击郑。秦人攻商君,杀之,车裂以徇,尽灭其家。 初,商君相秦,用法严酷,尝临渭沦囚,渭水尽赤。为相十年,人多怨之。赵良见商君,商君问曰:“子观我治秦,孰与五羖大夫贤?”赵良曰:“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仆请终烧正言而无诛,可乎?”商君曰“诺。” 【译文】 两军对垒,商鞅派人送信给公子卬,写道:“当年我与公子交情很好,如今都成为两军大将。我不忍心互相攻杀,想见面后互相起誓结盟,畅饮之后罢兵回国,使秦国、魏国两国以后相安无事。”公子卬信以为真,便前来赴会。两方盟誓结束,正饮酒时,商鞅事先埋伏好的士兵冲出来,俘虏了公子卬,又乘势攻击魏军,使其大败。魏惠王闻知败讯,十分惊恐,派人向秦国献出黄河以西一带的地方以求和。此后他离开安邑,迁都到大梁。这时,他才懊恼地说:“我真后悔当年不听公叔痤的话杀掉公孙鞅!” 秦国封给商鞅了商、於等地的十五个邑,封号为商君。秦孝公去世后,其子即位为秦惠文王。因为公子虔的门下指控商鞅要谋反,就派官吏前去捕捉他。商鞅急忙逃往魏国,魏国人拒不接纳,把他送回到秦国。商鞅只好与他的门徒来到封地商於,起兵向北攻打郑国。秦国军队进攻商鞅,将他斩杀,车裂分尸,全家老小也被杀光。 起初,商鞅在秦国做国相时,制定的法律极为严酷,他曾亲临渭河处决犯人,血流得河水都变红了。他担任国相十年,招致很多人的怨恨。一次,赵良来见商鞅,商鞅问他:“你看我治理秦国,与当年的五大夫百里奚谁更高明?”赵良说:“一千个人惟惟诺诺,不如有一个人敢于直言不讳。请允许我全部说出心里的意见,而您不加以怪罪,可以吗?”商鞅说:“好吧!” 【原文】 赵良曰:“五羖大夫,荆之鄙人也,穆公举之牛口之下,而加之百姓之上,秦国莫敢望焉。相秦六七年而东伐郑,三置晋君,一救荆祸。其为相也,劳不坐乘,暑不张盖。行于国中,不从车乘,不操干戈。五羖大夫死,秦国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谣,舂者不相杵。今君之见也,因嬖人景监以为主;其从政也,凌轹公族,残伤百姓。公子虔杜门不出已八年矣。君又杀祝欢而黥公孙贾。《诗》曰:‘得人者兴,失人者崩。’此数者,非所以得人也。君之出也,后车载甲,多力而骈胁者为骖乘,持矛而操闟戟者旁车而趋。此一物不具,君固不出。《书》曰:‘恃德者昌,恃力者亡。’此数者,非恃德也。君之危若朝露,而尚贪商於之富,宠秦国之政,畜百姓之怨。秦王一旦捐宾客而不立朝,秦国之所以收君者岂其微哉!”商君弗从。居五月而难作。 【译文】 赵良坦然而言:“五羖大夫百里奚,原来是楚国的一个乡下人,秦穆公把他从卑贱的养牛郎提拔到万民之上、无人可及的崇高职位。他在秦国做国相六七年,向东讨伐了郑国,三次为晋国扶立国君,还有一次拯救楚国于危难之中。他做国相,劳累了不乘车,炎热的夏天也不打起伞盖。他在国中巡察,从没有众多车马随从,也不舞刀弄剑。他去世的时候,秦国的男女老少都痛哭流涕,连孩子也悲伤地不唱歌谣,舂米的人也不再唱舂杵的谣曲了,以此自觉遵守丧礼。现在再来看您,您靠着结交国君的宠臣景监才得以面见秦王,待到您掌权执政,就凌辱践踏贵族,残害百姓。弄得公子虔被迫闭门不出已经有八年之久。您又杀死祝欢,给公孙贾以刺面的刑罚。《诗经》中说:‘得人心者兴旺,失人心者灭亡。’上述几件事,可算不上得人心。您出行的时候,后面尾随大批车辆,孔武有力的侍卫在身边护卫,持矛操戟的武士在车旁疾驰。这些防卫措施缺了一样,您肯定不敢出门。《尚书》中说:‘倚仗仁德者昌盛,凭借暴力者灭亡。’上述的几件事,可算不上以德服人。您的危险处境就像早晨的露水,很快就会消失了,却还贪恋商於的富庶收入,在秦国独断专行,积累百姓的怨恨。到时候一旦秦王舍弃宾客而不能当朝,秦国想要报复你的罪名会少吗?”商鞅没有听从赵的劝告。五个月后就大难临头了。 【评析】 商鞅本来复姓公孙,是个难得的人才,在卫国却没有得到重用。来到秦国之后,秦孝公急于改变秦国落后的状态,就广开言路,商鞅才受到了重用,开始了他的变法。这次变法非常成功,秦国被治理得路不拾遗、军强民富,但商鞅本人却因为变法被处死了。他的新法取得了成功,秦国强大起来,终于在战国末年统一了全国。 五 客死秦国 【原文】 慎靓王二年(戊申,公元前313年) 秦王欲伐齐,患①齐、楚之从亲,乃使张仪至楚,说楚王曰:“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臣请献商於之地六百里,使秦女得为大王箕帚之妾,秦、楚娶妇嫁女,长为兄弟之国。”楚王说而许之。群臣皆贺,陈轸独吊②。王怒曰:“寡人不兴师而得六百里地,何吊也?”对曰:“不然。以臣观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齐、秦合。齐、秦合则患必至矣!”王曰:“有说乎?”对曰:“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今闭关绝约于齐,则楚孤,秦奚贪夫孤国而与之商於之地六百里?张仪至秦,必负王。是王北绝齐交,西生患于秦也。两国之兵必俱至。为王计者,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苟与吾地,绝齐未晚也。”王曰:“愿陈子闭口,毋复言,以待寡人得地!”乃以相印授张仪,厚赐之。遂闭关绝约于齐,使一将军随张仪至秦。 【注释】 ①患:担心。②吊:慰问丧家或遭遇不幸的人。 【译文】 慎靓王二年(戊申,公元前313年) 秦王想征伐齐国,却考虑到齐、楚两国有互助条约,就先派张仪前往楚国。张仪对楚王说:“大王如果听从我的建议,与齐国废除盟约,断绝邦交,我可以向楚国献上商於的六百里土地,让秦国的美女来做妾婢侍奉您。秦、楚两国互通婚嫁,以后就是兄弟之邦了。”楚王十分高兴,答应了张仪的建议。群臣都来祝贺,只有陈轸表示哀痛。楚王大怒,问:“我没有出动一兵一士就得到六百里土地,为什么不值得庆贺?”陈轸回答:“不是您想的那样。以臣之见,商於的土地不会到手,而齐国和秦国却会联合起来,那时,楚国就要面临大祸了。”楚王问:“为什么这么说呢?”陈轸回答:“秦国之所以重视楚国,是因为我们有齐国做盟友。如果我们现在与齐国毁约断交,那么楚国便孤立了,秦国怎么会给一个孤立无援的国家赠送商於的六百里土地呢?张仪回到秦国,一定会背弃对您的许诺。到了那时,大王北边与齐国断交,西边与秦国发生了怨仇,齐秦两国肯定联合发兵夹攻。为大王您打算,不如我们暗中与齐国仍旧修好而表面上绝交,派人跟张仪去秦国,如果真的割让给我们土地,我们再与齐国绝交也不晚啊。”楚王生气地说:“闭嘴,不要再说废话了,看着我如何接收六百里的土地吧!”楚王把国相大印授给张仪,又重重地赏赐了他,随即下令与齐国断交,并派一名将军跟随张仪去秦国。 【原文】 张仪佯堕车,不朝三月。楚王闻之,曰:“仪以寡人绝齐未甚邪?”乃使勇士宋遗借宋之符,北骂齐王。齐王大怒,折节而事秦,齐、秦之交合。张仪乃朝,见楚使者曰:“子何不受地?从某至某,广袤六里。”使者怒,还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发兵而攻秦。陈轸曰:“轸可发口言乎?攻之不如因赂以一名都,与之并兵而攻齐,是我亡地于秦,取偿于齐也。今王已绝于齐而责欺于秦,是吾合秦、齐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国必大伤矣!”楚王不听,使屈匄帅师伐秦。秦亦发兵使庶长章击之。 慎靓王三年(己酉,公元前312年)春,秦师及楚战于丹阳,楚师大败,斩甲士八万,虏屈匄及列侯、执珪七十馀人,遂取汉中郡。楚王悉发国内兵以复袭秦,战于蓝田,楚师大败。韩、魏闻楚之困,南袭楚,至邓。楚人闻之,乃引兵归,割两城以请平于秦。 【译文】 张仪回国后,假装从车上跌下来,连续三个月不去上朝。楚王听说后自言自语:“张仪是不是觉得我与齐国断交得不够彻底?”于是派勇士宋遗借了宋国的符节,到北边的齐国去辱骂齐王。齐王大怒,立即降低身份来讨好秦国,秦国就与齐国结交了。这时张仪才上朝,见到楚国使者就问:“你为什么不去接受割地呢?从某处到某处,方圆六里多。”使者愤怒地回国向楚王汇报,楚王勃然大怒,准备发兵攻打秦国。陈轸说:“我可以开口说话吗?攻打秦国还不如用一座大城的代价去收买秦国,再与秦国合力攻打齐国。这样我们从秦国失了地,还可以在齐国得到补偿。现在您已经与齐国断交,再去斥责秦国的欺骗行为,这样做恰恰是我们在促成齐、秦和好,并招来天下的军队,楚国一定会吃大亏的!”楚王仍然不听他的劝告,派屈匄率军队讨伐秦国,秦国任命魏章为庶长起兵迎击。 公元前312年春季,秦、楚两国的军队在丹阳大战,楚军大败,八万甲士被杀,屈匄及楚国的列侯、执圭等七十多名将官被俘。秦军又夺取了汉中郡。楚王又征发国内全部兵力再次袭击秦国。双方在蓝田决战,楚军再次大败。韩国、魏国看到楚国处于危困之中,也向南袭击楚国,直达邓地。楚军听说后,赶快率军回救,并割让两座城向秦国求和。 【原文】 秦惠王使人告楚怀王,请以武关之外易黔中地。楚王曰:“不愿易地,愿得张仪而献黔中地。”张仪闻之,请行。王曰:“楚将甘心于子,奈何行?”张仪曰:“秦强楚弱,大王在,楚不宜敢取臣。且臣善其嬖臣靳尚,靳尚得事幸姬郑袖,袖之言,王无不听者。”遂往。楚王囚,将杀之。靳尚谓郑袖曰:“秦王甚爱张仪,将以上庸六县及美女赎之。王重地尊秦,秦女必贵而夫人斥矣。”于是郑袖日夜泣于楚王曰:“臣各为其主耳。今杀张仪,秦必大怒。妾请子母俱迁江南,毋为秦所鱼肉也!”王乃赦张仪而厚礼之。 张仪因说楚王曰:“夫为从者无以异于驱群羊而攻猛虎,不格明矣。今王不事秦,秦劫韩驱梁而攻楚,则楚危矣。秦西有巴、蜀,治船积粟,浮岷江而下,一日行五百余里,不至十日而拒关,关惊则从境以东尽城守矣,黔中、巫郡非王之有。秦举甲出武关,则北地绝。秦兵之攻楚也,危难在三月之内,而楚待诸侯之救在半岁之外。夫待弱国之救,忘强秦之祸,此臣所为大王患也。大王诚能听臣,请令秦、楚长为兄弟之国,无相攻伐。”楚王已得张仪而重出黔中地,乃许之。 【译文】 秦惠王派人通知楚怀王,想用武关以外的地方换黔中。楚王说:“我不愿换地,只想用黔中之地来换张仪。”张仪听说后,请求秦王答应。秦王疑惑地问:“楚王要杀死你才甘心,你为什么还要去呢?”张仪说:“秦国强,楚国弱,只要大王您在,楚国是不会杀我的。而且我和楚王的宠臣靳尚关系密切,靳尚又侍奉楚王的爱姬郑袖,郑袖的话,楚王无不言听计从。”然后欣然前往楚国。楚王把张仪关在狱中,准备将他处死。靳尚对郑袖说:“秦王十分宠爱张仪,想用上庸等六个县和一批美女将他赎回。大王既重视城池,又尊重秦国,那么,以后秦国来的美女肯定会被宠幸,那时您必然会遭到冷落啊。”于是郑袖日夜在楚王面前哭泣哀求:“当年的事情,不过是臣子各为其主。现在杀了张仪,秦国必定大怒。我请求让我们母子两人先迁居江南,不要成为秦国刀下的鱼肉!”之后,楚王赦免了张仪,并以厚礼相待。 张仪向楚王劝说道:“倡导各国联合抗秦,就像是赶着羊群去进攻猛虎,根本没有可斗性。现在大王不肯听命于秦王,秦国如果逼迫韩国、驱使魏国来联合攻楚,楚国就处于危险之中了。秦国西部有巴、蜀两地,备船积粮,沿岷江而下,一天可行五百多里,用不了十天就能兵临武关。一旦关被惊动,由此以东的各城就都要严加守备,黔中、巫郡便不再属于大王您的了。秦国如果兴兵攻出武关,那么楚国的北部也就成了绝地。秦兵再来攻打楚国,楚国的存亡最多只有三个月的时间,而等待各国的救援则需要半年以上。等待那些弱国来救,而忘记强秦的攻击,我非常为大王您现在的做法忧心啊!大王如果能真诚地接受我的建议,我可以让楚国和秦国永结为兄弟之邦,停止一切战争。”楚王虽然已经得到了张仪,却仍然重视黔中之地,不肯拿此地来交换,于是同意了张仪的建议,让他离开。 【原文】 慎靓王十二年(戊午,公元前303年)齐、韩、魏以楚负其从亲,合兵伐楚。楚王使太子横为质于秦而请救。秦客卿通将兵救楚,三国引兵去。 慎靓王十三年(己未,公元前302年)秦王、魏王、韩太子婴会于临晋,韩太子至咸阳而归;秦复与魏蒲阪。秦大夫有私与楚太子斗者,太子杀之,亡归。 慎靓王十四年(庚申,公元前301年)秦庶长奂会韩、魏、齐兵伐楚,败其师于重丘,杀其将唐昧;遂取重丘。 慎靓王十六年(壬戌,公元前299年)秦人伐楚,取八城。秦王遗楚王书曰:“始寡人与王约为兄弟,盟于黄棘,太子入质,至欢也。太子陵杀寡人之重臣,不谢而亡去。寡人诚不胜怒,使兵侵君王之边。今闻君王乃令太子质于齐以求平。寡人与楚接境,婚姻相亲。而今秦、楚不欢,则无以令诸侯。寡人愿与君王会武关,面相约,结盟而去,寡人之愿也!” 【译文】 公元前303年,齐、韩、魏等国因为楚国违背合纵抗秦的盟约,三国联合出兵讨伐楚国。楚王遣太子横作为人质到秦国请求救援。秦国派一个名叫通的客卿率兵前去增援楚国,三国联军撤兵。 公元前302年,秦王、魏王、韩太子韩婴会盟于临晋,(会盟完毕)韩太子韩婴绕道秦国的咸阳然后才回韩国;秦国归还了魏国的蒲阪。秦国有个大夫私下里与楚国的太子横发生争斗,太子横乘机杀了他,逃回了楚国。 公元前301年,秦国派一位名叫奂的庶长前去联合韩、魏、齐三国出兵征讨楚国,结果在重丘这个地方大败楚国军队,杀死楚将唐昧,于是夺取重丘。 公元前299年,秦国出兵征讨楚国,攻取八座城池。秦王遣使送信给楚王,信中写道:“当初我与你相约两国结为兄弟之邦,并在黄棘盟誓,派楚太子横到秦国作人质,双方相交关系融洽。谁知楚太子却杀害了我的重臣,偷偷地逃回楚国。对此我十分恼怒,这才派兵攻打你的边境。现在又听说你让太子到齐国去充当人质,请求和解。我秦国与你们楚国毗邻,并且结为儿女亲家。现如今要是秦、楚关系恶化,那么就无法施号令于其他国家。我希望与你在武关会面,当面誓约,结为同盟国,这才是我的真正愿望!” 【原文】 楚王患之,欲往,恐见欺,欲不往,恐秦益怒。昭睢曰:“毋行而发兵自守耳!秦,虎狼也,有并诸侯之心,不可信也!”怀王之子子兰劝王行,王乃入秦。秦王令一将军诈为王,伏兵武关,楚王至则闭关劫之,与俱西,至咸阳,朝章台,如籓臣礼,要以割巫、黔中郡。楚王欲盟,秦王欲先得地。楚王怒曰:“秦诈我,而又强要我以地!”因不复许,秦人留之。 赧王中十八年(甲子,公元前297年)楚怀王亡归。秦人觉之,遮楚道。怀王从间道走赵。赵主父在代,赵人不敢受。怀王将走魏,秦人追及之,以归。 赧王中十九年(乙丑,公元前296年)楚怀王发病,薨于秦,秦人归其丧。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诸侯由是不直秦。 【译文】 楚王十分担忧,去吧,怕掉入陷阱,不去又恐怕秦国更加恼怒。大臣昭睢说:“大王不能去,应该赶紧调兵坚守城池!秦国是虎狼之国,早就怀有吞并各国的野心,决不能相信他们!”楚怀王的儿子子兰却劝怀王赴约,于是怀王前往秦国。秦王让一位将军假扮自己,在武关设重兵埋伏,等楚怀王一到便立即闭上关门,挟持他去到西边的咸阳,又命令怀王朝拜秦国的章台宫,行藩国使臣的礼节,并逼迫怀王割让巫郡和黔中郡两地给秦国。怀王要求履行盟誓,秦王却坚持让楚国先交割土地。楚怀王十分恼怒地斥责道:“秦王欺骗了我,还想强行逼迫我割地!”因此不再答应。秦国便扣留了他。 公元前297年,楚怀王从秦国逃了出来。结果被秦国人发觉,于是封锁了所有通往楚国的道路。楚怀王只好从小路逃到了赵国。当时正逢赵主父外出去了代郡,赵国的官员不敢自作主张收留他。楚怀王又想逃到魏国去,却被秦国人追上,抓回了秦国。 公元前296年,楚怀王突发疾病,客死在秦国,秦国把他的灵柩送回楚国。楚国人见了都万分悲痛,像自己的亲人死去了一样。各国诸侯因此也开始对秦国不满。 【评析】 楚国楚怀王时期正是战国诸雄激烈争霸的时期。秦国在这场战争中显示出明显的优势,因此各个诸侯国多次联合起来对付秦国,历史上称之为“合纵”。秦国则千方百计地破坏其他诸侯国的联合,努力建立自己和单个诸侯的联合,历史上称为“连横”。楚怀王却在这场战斗中失败了,自己也客死秦国。楚国人非常悲愤,“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说法就是由此而来的,意思是楚国哪怕只剩下三户人家,也发誓要灭亡秦国。 ◎文白对照,在故事里放大人生格局。 ◎选用权威版本为底本,约请国学专家进行注释和翻译。 ◎注释准确简明,译文明白晓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