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制造业创新之谜(传统企业如何以非研发创新塑造持续竞争力)

德国制造业创新之谜(传统企业如何以非研发创新塑造持续竞争力)
作者: 编者:(德)奥利弗·索姆//伊娃·柯娜尔|译者:工业4.0研究院
出版社: 人民邮电
原售价: 55.00
折扣价: 38.82
折扣购买: 德国制造业创新之谜(传统企业如何以非研发创新塑造持续竞争力)
ISBN: 9787115417589

作者简介

伊娃·柯娜尔(Eva·Kirner),富特旺根应用科学大学商学院教授。她曾在曼海姆大学学习工商管理,并获得多特蒙德大学企业网络研究博士学位。加入商学院之前,她已经在弗劳恩霍夫协会系统和创新研究所的一个科研单位里担任副主任,负责创新管理领域的研究项目。 奥利弗·索姆(Oliver Som),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系统和创新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博士。他在2005年加入研究所,2013年以来担任工业和服务创新能力中心副主任,负责协调产业创新战略和系统评价业务单元,主持研究德国制造业中非研发企业的创新模式,并在几所知名大学担任客座讲师。

内容简介

本书意在从不同研究角度阐明非研发企业和非研 发密集型创新企业的现象。从宏观经济到微观分析, 研究者们采用不同的实证分析方法,试图阐明非研发 和非研发密集型产业和企业在像德国这样的发达国家 中所扮演的角色。本引言意在突出此书相关研究的意 图和概述每章的结构。 过去几十年来,人们对研发活动进行了深度研究 ,试图解释企业、特定经济产业和整个经济体的创新 水平与竞争力水平。因此,“创新”和“研发”这两 个术语在描述企业和经济体的研发水平与创新竞争力 的主流文献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使用。在宏观经济层 面,对研发活动的日益关注显著地体现在索罗 (solow)的作品和其后追随内因性增长理论的学者的 作品中。这些学者将企业中具有内因性和针对性的研 发活动视为技术进步最重要的来源,以此来解释国际 市场中的经济增长和竞争优势。因此,技术进步和经 济增长之间的关联被视为一种线性的、稳定的增长模 式,且该模式能够相对轻易地通过启动研发流程得以 调整。 有大量的实证研究文献支持企业内部组织化研发 活动的重要性,并将这种研发活动看作提高生产率和 竞争力的技术创新的主要来源,尤其是在那些快速发 展的产业,如生物制药、汽车、计算机、通信、仪器 和机械领域。“现已有丰富的实证证据,支持研发投 入是提高企业创新水平的必要条件这一假说。”这一 假说得到经济学家的广泛认可,即由研发引起的创新 是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关键动力来源。将研发成果应 用到技术先进的出口产品的生产中,同样可以提高国 家在国际贸易中的谈判能力。此外,研发活动需要高 技能和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从而为促进教育系统的发 展和提升提供了动力,也给整个经济体带来潜在效益 。实证研究同样表明,研发活动所带来的高水平创新 能使一个经济体具有高技术水平,反过来会提高新型 产品的产量和推动新型生产技术更大程度的应用。 然而,某些实证研究显示,有相当数量的企业并 未在研发上做出任何投入。例如,科恩(Cohen)等人 针对美国大型企业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24%的受访 企业没有任何正式研发投入。同样,邦德(Bound)等 人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40%的美国企业没有上报其 研发投入;加伦德(Galende)和苏亚雷斯(Suarez)针 对总部位于西班牙的企业进行的一项分析表明,71% 的受访企业没有任何正式的研发活动。基于“欧共体 创新调查”(CIS)的数据,阿伦德尔(Arundel)等人得 出结论,认为超过半数的欧洲创新型企业并未进行研 发。 从上述与研发相关的实证研究中可以发现,先前 进行的分析并未显示有企业内研发的创新型企业与没 有企业内研发的企业在经济绩效方面存在任何差异, 这令人尤为惊讶。近期,雷默(Rammer)等人对德国制 造业进行研究的结果支持了这种观点。他们所进行的 研究揭示了所有创新型企业(近些年引进新产品或工 艺的企业)中,近44%的企业并未开展内部研发。他 们甚至没有发现,非研发类创新型企业与其研发类创 新型企业对手之间在经济绩效上存在显著不同。柯娜 尔和索姆等人称德国研发水平低下的制造业企业,至 少能够取得与研发密集型企业相同甚至稍微更高水平 的生产力。 因此,这些并未在企业内部的常规研发上有所投 入,但在长期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的企业,对新古典 主流创新理论提出了挑战。 P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