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丽宏给孩子讲古诗词·风物与意象
作者简介
赵丽宏,著名诗人、散文家。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上海市作家协会副zhuxi,《上海文学》杂志社社长。 出版著作80余部,多部作品被译成英、法、德、俄、意、日、韩等文字。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冰心散文奖、上海文学艺术杰出贡献奖、2013年国际诗歌大奖——斯梅德雷沃城堡金钥匙奖、2019年罗马尼亚爱明内斯库国际诗歌大奖等30多种国内外奖项。代表作有《童年河》《渔童》《黑木头》《战马蜂》等。《与象共舞》《顶碗少年》等多篇文章入选中小学语文课本。
内容简介
《莼鲈之思》 秋风起兮佳景时, 吴江水兮鲈正肥。 三千里兮家未归, 恨难得兮仰天悲。 ——【晋】张翰《思吴江歌》 因为思乡,怀念家乡的美食,竟然辞官回乡,这是历史上真实的事。张翰,字季鹰,吴郡吴县人。据《晋书?张翰传》记载,身在洛阳的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这故事,被世人传为佳话,“莼鲈之思”,也成了思念故乡的代名词。 张翰是个才子,诗书俱佳,写江南的菜花,有“黄花如散金”之句。李白很佩服他,写诗称赞:“张翰黄花句,风流五百年。”不过,张翰留名于世,还是因为莼菜和鲈鱼。关于“莼鲈之思”,他自己有诗为证:“秋风起兮佳景时,吴江水兮鲈正肥。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得兮仰天悲。”这是他在洛阳思念家乡时发出的慨叹。这“莼鲈之思”,后来有很多人在诗中提及。把思念故乡的情感,和莼菜鲈鱼联系在一起,确实诗意盎然。 唐人诗中,以莼菜鲈鱼的典故表达思乡之情的作品很多。崔颢有七绝《维扬送友还苏州》:“长安南下几程途,得到邗沟吊绿芜。渚畔鲈鱼舟上钓,羡君归老向东吴。”白居易《偶吟》:“犹有鲈鱼莼菜兴,来春或拟往江东。”皮日休《西塞山泊渔家》:“雨来莼菜流船滑,春后鲈鱼坠钓肥。”元稹《酬友封话旧叙怀十二韵》:“莼菜银丝嫩,鲈鱼雪片肥。”有趣的是,中国的“莼鲈之思”,在唐代竟然还传到了国外,当时日本平安朝的国君嵯峨天皇,曾拟张志和的《渔父词》,写了如下词句:“寒江春晓片云晴,两an花飞夜更明。鲈鱼脍,莼菜羹,餐罢酣歌带月行。”这样的词句,较之唐人诗词,并不逊色。 唐人热衷莼菜鲈鱼,到宋代,诗人们似乎兴趣更浓。对张翰因思家乡美食而辞官返乡的举动,诗人们不仅理解,而且多加褒扬。辛弃疾的《水龙吟》中有名句:“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苏东坡也有妙句:“浮世功劳食与眠,季鹰真得水中仙。不须更说知机早,直为鲈鱼也自贤。”欧阳修为张翰写过很有感情的诗:“清词不逊江东名,怆楚归隐言难明。思乡忽从秋风起,白蚬莼菜脍鲈羹。”不少诗人因迷恋张翰“莼鲈之思”的典故,来江南感受莼菜鲈鱼的美味,尽管这莼菜和鲈鱼的产地并非他们的家乡,但借题发挥,抒发一下思乡之情,也非常自然。陈尧佐:“扁舟系岸不忍去,秋风斜日鲈鱼乡。”米芾:“玉破鲈鱼金破柑……垂虹秋色满东南。”陆游:“今年菰菜尝新晚,正与鲈鱼一并来。”朱敦儒的《好事近?渔父词》中,有这样的描写:“失却故山云,索手指空为客。莼菜鲈鱼留我,住鸳鸯湖侧。”葛长庚的《贺新郎》更有意思:“已办扁舟松江去,与鲈鱼、莼菜论交旧。因念此,重回首。”去江南品尝一下莼菜鲈鱼,在那时似乎成了一种文人的时尚。 莼菜和鲈鱼,我也品尝过,两者其实很难同时吃到。莼菜状如荷叶幼芽,嫩滑爽口,并无特别的鲜味。我曾经和江南的朋友开玩笑说,喝下一碗莼菜羹,感觉是吃掉了一池荷叶。而张翰诗中所写的鲈鱼到底是什么滋味,我至今不能确定。鲈鱼的种类很多,有四鳃和二鳃之分,据说四鳃的鲈鱼现在已难得。我记忆中最美妙的,是一种被称为“土布鱼”,又称“塘鲤鱼”的小鱼。这种鱼,据说也是鲈鱼的一种。四十多年前,我在太湖畔当学徒做木匠,吃过当地人用这种小鱼炖鸡蛋,味道无比鲜美。在饥贫交迫的日子里,这是一道让我无法忘怀的美食。我想,张翰当年怀念的鲈鱼,应该是这样的美味吧! 《春在溪头荠菜花》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宋】辛弃疾《鹧鸪天》 “满眼不堪三月暮,举头已觉千山绿。”这是辛弃疾《满江红》中的两句词,把春三月的气象写得气韵十足。举头满眼春色,千峰万岭皆绿,以这样阔大的气势表现春色,体现了这位豪放派诗人的风格。不过,我更喜欢他另一首写春光的《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这是一幅描绘春景的工笔画,有远景,有近景,有天籁声色,也有人间烟火。最让人读而难忘的,是最末一句:“春在溪头荠菜花。”春天的脚步,就落在溪边那些不起眼的小小荠菜花上。在乡间,我见过河畔路边的荠菜花,那是米粒大小的白色野花,星星点点,可亲可近,它们在使我感受春色降临的同时,很自然地想起辛弃疾的这句词。古人写春天的诗词中,“春到溪头荠菜花”是最动人的诗句之一,如此朴素平淡,却道出了春天铺天盖地而来的魅力。 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和辛弃疾的《鹧鸪天》有异曲同工之妙。韩愈诗中写的是春天的小草:“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此诗中,最妙一句,是“草色遥看近却无”。春雨中,绿草悄然萌发细芽,远看一片青翠,近处却看不真切,若有似无,撩人遐想。韩愈认为,这样的乡野草色,远胜过京城烟柳。 古人咏春,注重自然细节的变化,辛弃疾的“荠菜花”,韩愈的“草色”,都是成功的范例。春风中,天地间万物复苏,到处是生命的歌唱,在古老的《诗经》中,已能听到诗人在春色中抒情:“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仓庚喈喈,采蘩祁祁。”春日来临时,花木葳蕤,百鸟鸣唱,一派生机盎然。宋人姜夔游春,被麦田中的绿色陶醉:“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唐人李山甫咏春景,也写得有趣:“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这是清明时节的风景。朱熹的《春日》中有名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那是春深似海的景象了。 李贺也曾被春天的美景陶醉,他的七绝《南园十三首》写得优美细腻:“春水初生乳燕飞,黄蜂小尾扑花归。窗含远色通书幌,鱼拥香钩近石矶。”诗中写到春水、乳燕、蜜蜂、花、鱼,意象缤纷,春意灵动。 古人的咏春诗中,有不少写人和自然的交融,这又是另一番情韵。杜牧的《江南春》,可谓妇孺皆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首诗中,自然美色和人间风景在春日烟雨中融为一体,犹如一幅彩墨长卷。清人高鼎的《村居》,也是写春景,却是另一种风格的风情画:“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青绿山水中,孩童在柳烟中奔跑,风筝在蓝天上飘飞,春天把生机和欢乐带到了人间。 1.品类独特 区别当下市面上或诗词罗列、或句段注释等被动填鸭式的诗词学习,本书以专题研究的形式,引导孩子运用综合思维能力来品鉴、赏析诗词作品,教给孩子综合读鉴诗词的眼光和钥匙。 2.内容丰富 图书涵盖诗、词、曲各类古典文学样式,全面覆盖教育bu改革要求的中小学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贯穿“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素养要求。书后特别附加统编教材中小学必背古诗词篇目,方便孩子查对背诵。 3.体例明晰 全书共收录47篇品鉴文章,分别以诗源管窥、意象典故、时令风物三大主题细致分类,优化孩子阅读,帮助孩子全面、立体地抓住诗词鉴赏精髓。 4.品质保证 作者40多年的诗歌创作和研究经历,积累了深厚的诗词底蕴,所选多部作品曾在《人民日报》《新民晚报》等专栏刊发。此次我们还特邀人民文学出版社古典部资深编审全文审定,力求赏鉴准确无误。 5.精致设计 双色印刷,精美手绘,力求将诗情、诗味、童趣和经典完美结合,帮助小读者在诗情画意中激发阅读兴趣,感知诗歌之美。 6.名家推荐 统编教材主编、北大教授曹文轩,新教育实验发起人、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联袂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