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上海音乐
原售价: 580.00
折扣价: 365.40
折扣购买: 华乐大典·高胡卷(共二册)
ISBN: 9787552320930
文论篇/文献/历史发展13 历史发展 略谈“广东音乐”的历史源流 刘天一 “广东音乐\"是产生并流传在广州和珠江三角洲- -带 ,以及粤西广西白话地区的民间器乐曲。 大概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才有“广东音乐\"这个名称,因为当时已有留声机.唱片公司录制了广东音乐发行到全国各地。外省的听众感觉它悦耳动听,有独特的风格,一_听就知道是广 东的玩意,但无以名之,- -般就叫它为“广东音乐\"。 “广东音乐\"的历史,在1949年以前,按乐器运用的性质可分为两个阶段,前期为硬弓阶段,后期为软弓阶段。 硬弓阶段 硬弓阶段即在粤剧伴奏中和过场演奏曲牌时使用的乐器,以硬弓为主的时期。从有史可考算起,估计有二三百年了,甚至还远一-些。要谈“广东音乐\"的历史,就不能不联系粤剧音乐的历史概况来谈。粤剧器乐演奏部分有“过场曲”“牌子”“大调”“小调”及后来新创作的“小曲”。 “过场曲”有:(《柳青娘》《哭皇天》《到春雷》《三宝佛》《朝天子》《双飞蝴蝶》等。 “牌子”有:<封相》《贺寿》《大开门》《一锭金》《得胜令》等。 “大调\"有:《思贤调》《打扫街》《柳摇金》等。 “小调\"有:(卖杂货》《水仙花》《红绣鞋》等。 这些可以说都是早期“广东音乐\"的雏形,其中有些后来成为“广东音乐\"的传统名曲。 由于“广东音乐\"是从粤剧音乐中分出来的,下面首先简略谈谈粤剧的历史,有助于我们了解“广东音乐\"的源流。 在清代,粤剧戏班是由男演员组成的,叫全男班,后来有了全女班。到民国初期,大约五四运动以后的20世纪20年代才有男女班。 当时除粤剧之外.还有失明曲艺人员(盲妹)的演唱活动颇有影响,她们一般是唱家庭喜庆的“灯笼局”。所谓灯笼局者,因当时晚上未有路灯,要提灯笼照着走路,而且喜庆必挂灯笼。间中也有到茶楼演唱。盲妹时期大多数是唱“八大曲本”及粤剧主题曲,间中也有自打扬琴演唱粤曲大调。 盲妹之后才有女伶产生,她们有的唱灯笼局,有的在茶楼以“-一几两椅”形式演唱。有唱“班本”的主题曲,有唱传统粤曲.有唱新撰粵曲。 民间音乐方面还有“八音”“龙舟”“南音“粤讴\"等,它们与“广东音乐\"也有密切关系,在这里简略谈谈。“八音”是以吹打乐为主和拉弹乐合成的音乐演奏形式,过去也有请到家里演出的灯笼局,有的为婚嫁喜事而演,有时是民间节日游行演奏.以增加热闹气氛,演出节目都是吹奏或唱“班本\"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