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
原售价: 99.00
折扣价: 72.59
折扣购买: 新质生产力:理论、事实与路径(新质生产力研究文库;张东刚 总主编)
ISBN: 9787300334721
张东刚,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曾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司长、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司长、教育部人事司司长。
主要研究领域:近代中国经济史、中外经济发展比较。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社科项目等多项研究课题。出版《总需求的变动趋势与近代中国经济发展》《消费需求的变动与近代中日经济增长》《中日经济发展的总需求比较研究1886—1936》等多部学术著作,发表数十篇学术论文。曾获第四届高校青年教师奖,第八届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资助奖,宝钢教育基金会优秀博士论文奖,第四届国家图书奖最高荣誉奖,天津市第七、八、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21年,获“中央和国家机关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一、 新质生产力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原创性地提出了“新质生产力”这一新概念,并在同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概括地说,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在这个关键时期,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具有重要的时代背景和深远意义。从国际背景来看,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以人工智能、物联网、生物技术等为代表的新兴技术快速发展,不断催生新的产业形态和商业模式。同时,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各国都在积极谋求科技创新的领先地位。在这种形势下,我国只有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升科技自立自强水平,重塑产业竞争力,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从国内背景来看,虽然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一方面,我国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已经难以为继,我们需要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为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必须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产业朝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此外,我国还面临着资源环境约束加剧、人口老龄化等问题,需要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
首先,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
其次,新质生产力理论的提出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民族复兴伟业指明了方向。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新质生产力理论深刻总结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经济思想指引下,我国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科技创新、改革开放、安全发展、民生保障等方面取得的实践成就,为新时代新征程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强劲的行动指南。
最后,新质生产力理论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全球面临着气候变化、能源安全、公共卫生等诸多挑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推动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形成创新驱动的新发展格局,持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不仅为自身发展开辟了新空间,也为其他国家特别是 “全球南方”国家带来了发展机遇和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