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上海文艺
原售价: 59.00
折扣价: 37.80
折扣购买: 何为良好生活(行之于途而应于心)(精)
ISBN: 9787532156917
陈嘉映 著名哲学家,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陈嘉映1952年生于上海,“文革”期间在内蒙古插队,曾经在油灯下研读了黑格尔、康德等人的著作,并自学了德语。日后陈嘉映投身分析哲学、现象学和科学哲学的研究,并为中国哲学界译介了两部极其重要的德语哲学著作,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和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研究》。 作为哲学作家,陈嘉映专注于哲学普及和人本主义思考。他善于从纯粹的哲学思辨中跳出来,思考哲学对于生命与人生观的关照。《哲学·科学·常识》《价值的理由》《何为良好生活》等,都是这种有关照的哲学作品。用陈嘉映的话说,天下的道理,差不多早都被前人讲过;他自己则是尝试用普通读者比较易懂的方式,把道理重新讲述。
昆德拉的小说《身份》里,主人公马克是 个理想主义者,中学毕业的时候,他把所有职 业想了一遍,发现当医生最为利他,他就报考 了医学院。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的确挺高尚的 ,我们常把医生这个职业说成“崇高的职业” 。上世纪初,不少仁人志士都是把自己的职业 选择跟中国的前途连在一起,有因此学医的, 有因此学农的,有因此投身文学的;鲁迅一开 始学医,后来他发现治疗人的身体不如治疗人 的灵魂更重要,改事文学了。想想现在,你可 能纯粹出于一己的兴趣选择了写小说,可能是 因为医生挣钱多选择了学医,好生惭愧。 行医的目的是什么?可以说是治病救人吧 。要是有个医生说他的目的是挣钱,你会不会 觉得他有点儿鄙俗,甚至恶劣?然而,一个壮 工挖土方,为了挣点儿钱,他鄙俗或恶劣吗? 也许恰因为医生这个职业格外崇高,为挣钱去 学医就鄙俗甚至恶劣? 医生这个职业为什么格外崇高呢?治病救 人的确是件很重要的事儿,但种粮食、做衣服 、盖房子不重要吗?的确,每一个行当都需要 特有才能和品德,种庄稼有种庄稼的技能,还 得勤劳任苦,但行医不止于此。行医的技能一 层一层,没有止境,神医妙手回春,简直有再 造生命的神奇。而且,行医还需要某些特殊的 品德。 医生的确是个崇高的职业。但我们不见得 因为它崇高就决定投身其中。的确有马克那样 的青年,从理想出发走上一条道路,但多数人 未必如此——在昆德拉的这部小说里,马克也 只是走上这条道路,他并没有走下去。[1] 想想我们自己和身边的人,怎么一来就成了农 民、建筑工人、医生、画家、官员?我成了郎 中,可能是我生在中医世家,可能我叔叔是郎 中,看我聪明可教把我带在身边,可能有位神 医治好了我少年时的一种怪病,也可能有个庸 医治死了父亲,例如鲁迅。当然也可能,我琢 磨着当医生挣钱多。 不管行医多高尚多重要,不管你是不是出 于崇高理想当了郎中,你毕竟在靠行医这个业 行养家糊口。你可以默默无闻在内蒙古种了好 多树,你可以加入了博济会做半年义工,但我 们通常得养家糊口。你得会干点儿什么,长大 了才能养家糊口,而从前,最现成的路子是“ 子承父业”,你从小看着爸爸诊治病人,你熟 悉药材。我入了这行你入了那行,本来多半是 因缘不同。行医,从军,或从事地质学、文学 、电子商务,我可能被抛入其中,被安排到其 中,我可能受到吸引,受到感召。当然,也可 能那是经过考虑的选择。现代以来,选择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