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黑叶猴对话/大自然在召唤
作者简介
刘先平,我国现代意义大自然文学的开拓者,被誉为“东方之子”。 1938年11月22日出生于安徽省肥东县长临河西边湖村,这是巢湖边的一个美丽村庄。父母早逝,在姨母的照顾下长大。家境贫寒,少年时离家到兼营颜料的染坊当学徒,备受磨难。在大哥刘先紫的帮助下脱离了学徒生活,考取中学。毕业于浙江大学中文系。教书10年。之后做过文学杂志编辑、主编。 1957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先是诗歌、散文,后涉足美学。1963年停笔。 他热爱大自然,尤喜探险。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参加对野生动物的考察,或独自在山野跋涉,30多年来足迹遍及中国的崇山峻岭、沙漠戈壁和世界上部分国家和地区,历经各种危险和困难。1978年恢复写作,致力于大自然文学。1980年出版了长篇小说《云海探奇》,这是中国第一部描写在野生动物世界探险的长篇小说,热情地颂扬了保护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的主题,得到了热烈的反响。 作品丰富,已出版30多部,代表作有: 描写在短尾猴世界探险的长篇小说《云海探奇》、描写在梅花鹿世界探险的长篇小说《呦呦鹿鸣》、描写在鸟类世界探险的长篇小说《千乌谷追踪》、描写在大熊猫世界探险的长篇小说《大熊猫传奇》。几部长篇小说都是描写科学家和孩子们为保护珍贵的野生动物所经历的艰难和危险,展示了野生动物世界丰富多彩的生活,充满神秘和哲理。故事生动曲折,人物形象鲜明,语言幽默。 大自然探险中的奇闻、奇遇:《山野寻趣》《野象出没的山谷》《寻找麂鹿》《黑麂的呼唤》《麋鹿回归》《在大熊猫故乡探险》《黑叶猴王国探险记》《我的山野朋友》等。这些作品最大的特色是以亲身的感受描绘野生动植物世界的神奇、可爱,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倾听人与大自然的对话,具有强烈的真实美。 论文有《探险小说的审美和审美特征》等。 多部作品已成传世名著,或选入学生课本。
内容简介
美丽的西双版纳——皇冠上的一颗绿宝石。 这儿是植物王国,生长着闻歌起舞的小草、按时钟顺序开放的花朵、在 粗壮树干上开花结果的奇木……它的土地面积仅为我国国土面积的千分二, 却生长着4000多种高等植物。在我国珍稀、濒危植物保护名录中,有一半生 存在这里。茂密的热带雨林和复杂多变的崇山峻岭,形成了多样的生态环境 。 这儿是遗传多样性的宝库,展示着众多古老植物发展、演化的历史。从 它们的身上,我们今天还能看到千万年以前它们的原貌。 这儿是植物潜在变异的宝库,诞生植物新种的摇篮。一个新的物种的意 义在哪里?至今还没有一位科学家能做出估量。 这儿是动物王国,生活着世界上最大的陆栖动物大象、最小的偶蹄动物 鼷鹿、亚洲最大的偶蹄动物野牛、人类近亲长臂猿、巨大嘴巴的犀鸟、娇小 的花蜜鸟、鸡的祖先原鸡。繁荣昌盛的热带雨林,给动物们构筑了良好的隐 蔽地,提供了丰富的食物。 这儿将绚丽的热带风光、浓郁的多民族风情、喧嚣的动物世界、多彩的 植物王国,自然而和谐地融合为乐园。 5亿3000万年前的生物大爆发 我已是第五次到云南了。开头很顺。近年,古生物学界发生了震惊世界 的大事:我国科学家通过对云南澄江寒武纪化石进行研究,发现了生物大爆 发的确凿证据,从而有力地向达尔文的进化论提出了挑战,这对研究早期生 命的意义是无法估量的。领导这项研究工作的,是首席科学家陈均远教授。 我曾去南京拜访他。可是,他却远在考察澄江的野外。 我反复考虑怎样才能尽快找到他。野外工作,萍踪漂泊。然而到达昆明 的当天,就和他联系上了,很兴奋。匆匆忙忙往他那里赶。尽管他在电话中 说得很详细,还是费了一番周折,才在磷矿区找到了他的野外工作站。只做 了三言两语的相互介绍,就又行几十千米,到澄江帽天山,在第一块寒武纪 生物新种化石发现地考察。陈教授身材瘦削,大个子,说话时轻声细语,滔 滔不绝,但语言简练,只几句话,就将我们领人5亿3000万年前的寒武纪。 讲怪诞虫、跨马虫、奇虾、云南虫等的发现,描绘出了那时物种的繁荣,已 构筑了今天生物世界的框架,让我领悟到生命进化的奥妙,自然而然地感到 达尔文进化论无法涵盖的事实…… 听陈教授的讲解,是学习的享受,不仅知道了寒武纪生物大爆发的发生 和意义,而且对云南这块土地上生物世界的多样和神奇,有了历史的纵深和 延续的理解。 但这之后,就很不顺了。原定去玉龙雪山、高黎贡山的计划,因为种种 尴尬的事,一再受阻,窝了一肚子的火还无处发泄,仅仅一万多元的差旅费 、宝贵的时间,就让我们感到沉重。有人说我和李老师脑子有病,放弃舒适 的生活,花钱找罪受。我们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到达了西双版纳的。 刚见面,还未做相互介绍,保护区的老黄就说已安排好向导,领我们去 野象出没的山谷。 这个好消息立即将十多天来笼罩在心头的烦躁一扫而光,乐得我和李老 师像孩子一样,激动难耐。 到热带雨林拜访大象,确是我多年的愿望。 但冥冥之中,老天总是不给我机会。 小刘说:“西双版纳的大象是最聪明、最圣洁的动物。“文化大革命” 时,它们出走邻国,邻国战火燃起,它们又迁回西双版纳,没有国界,只选 择生态良好的环境。它们是和平的天使。” 1981年,第一次到西双版纳,因为刚发生一头大象被杀事件,象群向人 类展开了狂暴的反击,有数人死于非命。没有一个人敢做向导。 1995年,刚到昆明,就听说去年有16头大象惨遭杀害,消息骇人听闻, 再强烈的参观愿望也顷刻化为乌有。我没有想到幸运终于降临,激动中总夹 杂着惴惴不安。腿长在大象的身上,它要是想出走、游荡,谁也拦不住。一 再问胖乎乎的向导小刘,开头他只是憨憨地笑笑。问急了,才说,你不相信 这几年保护工作的成绩?我倒是担心你们能不能吃下那份苦,有没有毅力挺 得住。 到达勐养,已是下午两点多。这是一个多民族地区,除了傣族,还有哈 尼族和基洛族。眼下是西双版纳的雨季,今天却是难得的好晴天,虽然时时 有云飘荡,但阳光灿烂。我们马不停蹄地向野象出没的山谷奔去。 翻过一个小山坡,我们进入一条山谷。沿着淙淙作响的溪流上溯,沟谷 挤满了野芋、芭蕉、竹类、各种大灌木,连路的影子也没有,只能寻找植被 稀疏的崖岸行走。小刘在前面走得很谨慎,眼睛敏锐地扫视着丰富的植物世 界,慢慢挪动脚步。 发觉身后的李老师向右边岸坡拐去。她正将照相机对着树枝上挂着的一 个窝;大约是角度不理想,她又向前走了几步,仍有旁边一棵伸来的枝叶阻 挡,看她伸手想去将那个树枝挪开,吓得我大叫一声:“别动。”闪电般跑 去将她拉开,可是已经迟了,窝里的主人已经出动……回到原来的路上,她 还嗫嗫嚅嚅地说:“蚂蚁怎么跑到鸟窝里去了?”“这是黄蚂蚁窝。和蜂窝 相像的是黑蚂蚁窝。你看那外面用树叶、泥巴粘在一起,以为是鸟窝。这里 的蚂蚁可厉害了……”“你故意吓唬人。”小刘也赶回来了:“你们那里马 蜂窝捅不得,这里蚂蚁窝也捅不得,捅了蚂蚁窝,能落你一身,无孔不入, 死命叮咬,唯一的办法是跳到水里去。”“蚂蚁在树上做窝?”“这里是热 带雨林,西双版纳。”李老师这才心有余悸地涨红了脸。 小刘告诉李老师,蚂蚁蛋可是美味,雪白的,如珍珠一样,油煎、凉拌 都妙,还说这个窝里最少有一盏子蚂蚁蛋。 再一次重复了进山之前的告诫,小刘强调:发现大象时,千万不能惊呼 ,千万不能有让它感到受威胁的动作;即使是在保护区内,野象受惊后,仍 然会做出反应,被大象追赶绝不是好玩的。走路时,要看清有无毒蛇、巨蟒 。还有,在用手拨开前面的枝、叶、草时,最好用胳膊,尽量不要用手,有 些植物毒性大,碰到了像电灼一样疼,不仅仅只有火树麻,还有很多有刺的 ,长绒毛的…… 左前方突然传来异样声,小刘向我们做了个暂停的动作。他悄悄地向前 。声音似在溪的对岸,他伸长了脖子还踮起了脚,大约仍无法看清,又向岸 坡上爬去。异样声时断时续:难道是大象?我也迅速向岸坡上移动。视线中 ,对岸林内有片小的草地,异样声好像就从那里发出的。但有一角被枝叶挡 住,再往上走两步,又转了个方向。P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