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陶瓷保护与修复基础

古陶瓷保护与修复基础
作者: 杨蕴//张力程//张亚旭|总主编:季崇建
出版社: 上海人美
原售价: 88.00
折扣价: 55.50
折扣购买: 古陶瓷保护与修复基础
ISBN: 9787558629044

作者简介

丛书主编:季崇建,1980年考入上海博物館,在青铜研究部(原称金石组)工作21年,副研究员职称。2017年任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教授,并受聘上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文物保护与修复学院副院长。2020年受聘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本书作者:杨蕴,上海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陶瓷修复技艺”传承人,从事古陶瓷修复专业30余年。期间修复完成的陶瓷器文物修复五六百件。发表《景德镇御窑遗址出土青花绣墩的考古修复新方法研究》等论文十几篇2016受聘在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文修学院从事古陶瓷修复教学。2018 年第一届全国文物修复职业技能竞赛瓷器修复项目的一等奖获得者。2018年6月,受聘为国家艺术基金“古陶瓷修复青年人才培养”项目授课教师;。2021年主持的“青龙镇出土文物修复”荣获国家十佳文物修复项目优秀奖。2021年在《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博物馆收藏与保护章节撰写“古陶瓷修复技艺”分条目。 )2021年 参加文物修复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编制工作,后续继参与了文物修复师培训教材编制。

内容简介

所谓陶瓷,“陶”和“瓷”有着本质的区别。陶器和瓷器虽都是经过窑火烧制而成,但在胎、釉、烧制温度、密度、质感、外观等几个方面都存在差异。 (一)陶器的胎体原料一般为普通黏土,其中硬陶、白陶等少数品种也会使用瓷石或高岭;陶器的胎体气孔较大。瓷器的胎体原料是瓷石或高岭土,钾、钠等金属含量较高,质地比陶器致密细腻。 (二)陶器的表面通常不施釉或者施低温铅釉;而瓷器的表面通常使用高温釉,烧成后有玻璃质感,与陶器的外观和质感有较大差别。 (三)由于所用原材料不同,它们烧制温度有较大差别:陶器的烧制温度较低,通常在 700℃—1000℃;瓷器的烧制温度通常要高于 1200℃,因各地瓷土的化学成分不同,瓷胎的烧制温度也有相应变化。 (四)陶器的胎质较为疏松,敲击声音较粗哑,并且吸水率很高,在 8% 以上;瓷器的胎质较为致密,敲击声音较清脆,与陶器的敲击声有明显不同,并且吸水率很低,在 0—0.5%。 (五)从外观上来看,陶器通常粗糙无光,并且不透明;瓷器通常会呈现半透明,在有强光源的地方尤为明显。通过观察陶器和瓷器的横截断面,人们也能得出这种结论。(六)从颜色来看,陶器的胎体往往呈现黑色、白色、灰色、灰黄色、红色、 红褐色等类似的色调,而瓷器的胎体多呈现为白色、香灰色、米色、黑色等色调。 (七)从年代来看,陶器多见于新石器时代至唐代,不过陶器的烧制一直延续到现当代。而瓷器多见于唐代以后,但目前发现的最早原始瓷器是商周时期烧制的。制陶技术的提高,以及外界条件的加持,使瓷器的烧制方法最终被发明出来,陶、瓷之间存在一个时间上过渡的过程。 1 全国第一套系统的文物修复系列教材;2 国内著名文物修复专家组成编委会全程指导,上海博物馆修复专家领衔编写;3 既注重基础理论学习,又注重传统技艺的传承;4 有教学视频辅导读者具体文物修复技法;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陶瓷修复技艺”传承人编著; 6 图文结合,展现古陶瓷修复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