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衡(明代宦官与党争)(精)

失衡(明代宦官与党争)(精)
作者: 杜婉言|责编:张永俊
出版社: 东方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33.20
折扣购买: 失衡(明代宦官与党争)(精)
ISBN: 9787520714693

作者简介

杜婉言,1936年6月生,广东顺德人。1957年6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史研究》编审,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长期从事明史研究,曾就宦官专题到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讲学。已出版独著《佞幸:中国宦官与中国政治》《中华姓氏谱·陈姓卷》《中国小通史·明》;与人合著《中国历代太监传》《明朝宦官》《明朝宦官与经济史料初探》《中国政治制度通史·明代)》;已发表学术论文《明朝宦官与明朝农民起义》《明代宦官与明代经济》等三十余篇;主编《风骚五千年——中华名人传系(全十一册)》。

内容简介

1.权势从何而来 为什么太监会有这样大的权力呢?为了了解其中的奥秘,我们还得从明朝的政治制度说起。 (1)皇权旁落 明朝建国的时候,一切政治制度基本上仍沿袭元朝的那一套。在中央设中书省,由丞相负责,协助皇帝总掌全国政治。所以丞相权力很大,对皇权是个威胁。因此,明太祖在坐稳了皇位以后的洪武十三年(1380),便以丞相胡惟庸谋反为借口,撤去中书省、废丞相,并严令以后子孙也不准再设。他把丞相的权力分散到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六部尚书是平级关系,各自向皇帝负责。这样,明代建立起了权力空前集中的专制皇权。朱元璋对此还不放心,为了保证朱家皇朝世代承袭,他挖空心思想办法,一面大杀功臣宿将,铲除潜在的反对势力,一面则加强了对宦官的信任和使用。 尽管开国之初,朱元璋曾经以历史上宦官祸国乱政为鉴戒,规定宦官只准侍奉生活,不准读书识字、干预国家政治、和大臣交往,甚至在铁牌上刻了“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这几个大字,以示震慑。但是,由于他不信任大臣,久而久之,就只能信任生活在宫中,没有社会地位、没有嫡亲后裔、无法与自己抗衡的宦官。因此,当他的外甥李文忠建议他减少宦官人数时,他竟大发雷霆,认为这是要削弱他的“羽翼”,马上把李文忠及其门客分开,并秘密地处死其门客。又违背自己制定的“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的禁令,派遣宦官去执行各种任务。他屡派宦官和太学生到各地核实商税,如派太监赵成、而聂、庆童作为特使,先后到西北与少数民族进行茶马贸易;派梁珉到琉球买马,派金丽渊、陈能等纷纷出使高丽(朝鲜)、安南(今越南)、琉球、暹罗(今泰国),并派尚宝监丞崔安审讯高丽启禀使周谊;派吴诚等一再到军队中“观方略”,派陈景等先后向靖江王、晋王宣读谕旨。马匹在当时关系到部队的战斗力,茶马交易的成功,影响到边境的安靖。“观方略”是指对军队的监督。给晋王谕旨的内容,则是对蓝玉谋反案作出重大处理的意见。审讯启禀使则涉及对外司法。这一系列任使,就为以后历代宦官干预国事开了先例。 明成祖朱棣是以藩王身份,在“靖难”名义下起兵,从亲侄儿惠帝手中夺得帝位的,因此很忌讳官员的非议和反对。而在这过程中,宦官却不断暗送情报,帮了他很大忙,所以他更是信任他们,派他们出使外国,或统兵镇边,或出任监军,还设立由他们掌管的东厂,对臣民进行刺探活动。明代对宦官公开地、全面地放手使用的局面,就这样出现了。 前面已经说过,明朝没有丞相,一切军国大事都要皇帝一手处理,而国家政务却是这样多,如洪武十七年(1384)九月十四至二十一日,仅仅八天,皇帝就收到了一千六百六十份奏件,其中涉及三千三百九十一件事。即皇帝平均每日要批答二百零七份奏章,解答其中的四百二十四件事。皇帝也是人,显然不可能有精力长期这样做,因此,后来设立了内阁,作为辅助皇帝处理政事的部门。 朱元璋、朱棣都经历过长期战斗的洗礼,有能力,有威望,亦深知创业守成不易,所以能勤于政事,推动国家各方面工作的开展,这时内阁只能发挥备询顾问的作用。以后到了长于深宫、惯于逸乐的龙子龙孙继位时,情况便大不相同了。他们或者由于年幼,或者由于怠惰、昏庸,往往把政务推给内阁办理,有需要批答的奏章,就由内阁先把批答意见草拟好,用墨写在小纸上,贴在奏疏的封面上进呈(当时把这种做法称为“票拟”),皇帝则参照票拟的意见,用朱笔御批(称为“批朱”或“批红”)。这样一来,皇帝就很省事了。但后来,皇帝往往连批朱也嫌麻烦,干脆把这事交给了司礼监宦官去办。于是,奏疏的最终批复权落到了宦官的手里,形成了内阁与司礼监双轨辅政的局面。当宦官得宠时,内阁的职权便直接受到司礼监的钳制。成化时,人们嘲讽三位阁老是纸糊的,六个尚书是泥塑的,这正是他们手中权力被宦官夺去了的生动写照。 到了荒唐如武宗朱厚照、神宗朱翊钧、熹宗朱由校在位时,这种情况就更加突出了。武宗酗酒,好声色之乐,刘瑾便故意在这时向他请示,武宗就斥责他:“你是干什么的?什么事都要烦我!”于是刘瑾便得以随心所欲地假传圣旨。神宗二十多年深居内殿,既不视朝,也不召见大臣,政事的批复,自然是由他身边的宦官包办了。熹宗是个形如顽童的少年天子,喜欢玩木漆活,魏忠贤也是趁他玩得正高兴的时候向他奏事。熹宗便厌烦地说:“我知道了,你们好好干。”于是魏忠贤得以为所欲为。至高的皇权就是这样旁落到了宦官的手里。 中国宦官制度延续时间之长、宦官人数之多,在世上是绝无仅有的。中国宦官有自己独立的、庞大的组织,在历史上形成了一个严密的、根深蒂固的制度,并对政治一再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这些情况,在其他国家中也是没有的。 宦官干预或严重干预政治的情况,在汉、唐、明三个朝代中,尤其是明代时,最为突出。汉、唐之宦官在朝中旁若无人,废立皇帝如同儿戏,这是那些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打着皇帝旗号行事的明代宦官所无法比拟的。但是,汉、唐这种情况,仅出现在帝国将倾、帝主年幼昏庸的皇朝末代;而明代宦官用事,却持续两百多年,这是汉、唐宦官远远不及的。 明代后期,有过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党争,它几乎涉及国家政治的各个方面,并对后来的政治、思想、文化领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党争中,宦官把整个政治舞台闹得魔影重重,鬼魅昼见。本书要说的,就是明朝宦官和他们参加党争,加速明朝覆亡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