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占庭文学史(精)

拜占庭文学史(精)
作者: 刘文孝 主编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原售价: 180.00
折扣价: 126.00
折扣购买: 拜占庭文学史(精)
ISBN: 9787100202541

作者简介

刘文孝,1941年生,籍贯昆明,原云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外国文学教研室主任、云南地方文化研究所所长,曾任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中文系主任,现任昆明城市学院教授、专业顾问。专业方向为外国文学、中外文化。曾主持15项国家级、省部级、省厅级课题研究,发表论文百余篇,主编或独立出版著作21种。其中,《罗马文学史》填补了中国罗马文学研究百余年的空白,与《拜占庭文学史》可为姊妹篇。曾先后7次获得省部级和省厅级奖励,2011年被评为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2012 年获准建立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名师工作室。

内容简介

拜占庭帝国(the Byzatine Empire)原名罗马帝国( Imperium Romanum;Βασιλε?α ?ωμα?ων), 但不是奥古斯都屋大维( Gaius Octavius Augustus,前63—14年)建立的那个“罗马帝国”,而是君士坦丁大帝(Flavius ValeriusAurelius Constantinus Augustus; Κωνσταντ?νο? ? Μ?γα?,272—337 年 )建立的罗马帝国。这个帝国大概是世界上存在时间最长的国家实体,从公元330年定都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olis;Κωνσταντινο?πολι?)算起,到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入奥托曼帝国(the Ottoman Empire)之手,长达1123年。它的头,从奴隶制社会退出来;而它的尾,已进入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变革——文艺复兴。它的历史,就是欧洲封建社会一部完整的历史,也是欧洲专制集权政体完整的历史。它结束了欧洲巫术的多神教信仰,确立了欧洲一神教的宗教信仰,由此,它创造的文化,既不同于古希腊和罗马的多神教文化,也不同于后来欧洲的人道主义文化,而是主张一神二性的东正教文化。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它自然创造了独特的拜占庭文学。 拜占庭本来不是这个国家的国号,而是君士坦丁堡城的前身——那个古老的拜占庭小城——的名称。君士坦丁大帝以共治帝身份定都拜占庭之后,把它正式改称君士坦丁堡,而仍然称呼他统治的这个国家为罗马帝国,仍然自命为“罗马人”。只是因为这个“罗马帝国”的首都已在东方,所以,史家又把这个帝国称为“东罗马帝国”,以区别于公元476年灭于日耳曼人之手的那个“西罗马帝国”。直到1526年,德国学者海奥尼姆斯·沃尔夫(Hieronymus Wolf)才使用“拜占庭”这个词,以便区分古希腊、拜占庭和近代希腊这三个历史阶段;1680年,法国学者杜·孔日(Charles Du Cange)直接就把“拜占庭”作为“东罗马”的代名词,写了《注释图解拜占庭史》。这个名称彻底避免了“东罗马”“西罗马”(甚至还有叫“古罗马”的)混淆不清之嫌,听起来也豁亮,所以,爱尔兰诗人叶芝( W. B. Yeats)的诗名曰《驶向拜占庭》(Sailing to Byzantium),而不曰“驶向东罗马”。全世界的学者,也接受了这个名称。因此,世界有“拜占庭学”,而不曰“东罗马学”。但中国有人玩点儿文字游戏,就想以“罗马”之名,彻底否认“拜占庭”国家之实,实在不足为训。 “拜占庭文学”,其界定就应该是“拜占庭帝国”存在时期所创造的文学。但这只是时间的界定。空间界定则比较困难,因为拜占庭帝国的疆域始终变动不定。盛极一时,则地跨欧亚非三洲,可以媲美罗马帝国;衰败下来,则龟缩博斯普鲁斯海峡孤城。因此,空间界定宜宽不宜窄,举凡曾经隶属于拜占庭帝国的地方,在其隶属于拜占庭帝国时产生的文学,都应该归在“拜占庭文学”范畴之中。 我国拜占庭文学史研究补白之作,系统阐述千余年拜占庭文学历程。1. 本书是我国研究拜占庭文学史研究补白之作,有此研究开创性意义。 2. 拜占庭1300余年的文学思想异常复杂,几乎蕴含了后世的一切文学思想,也几乎蕴含了后世种种文学母题,创造了除影视文学以外的一切文学体裁。上承古希腊和罗马文学,是世界文学的一段典型;又下启文艺复兴文学,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也极其深远。 3. 本书以时间为序,纵横交织,点面结合,系统地介绍了拜占庭文学的全貌,探讨了其本质特点、发展规律以及对世界文学的贡献,梳理了它的几个发展阶段,介绍了数十位代表作家和作品。 4. 本书系统介绍了拜占庭文学,所以,凡是介绍重要作品时,都选译了经典的片段,以便读者从理性与感性两方面认识拜占庭文学。本书既是文学史,亦是经典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