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理论体系建构·电影美学:第九届全国电影学青年学者论坛论文集

中国电影理论体系建构·电影美学:第九届全国电影学青年学者论坛论文集
作者: 王海洲 主编
出版社: 中国国际广播
原售价: 78.00
折扣价: 46.80
折扣购买: 中国电影理论体系建构·电影美学:第九届全国电影学青年学者论坛论文集
ISBN: 9787507854114

作者简介

王海洲,电影学博士,北京电影学院教授、研究生院院长、图书馆馆长,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首席专家。现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指委委员兼戏剧与影视分委会召集人;国家一级学会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副会长兼影视史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曾荣获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北京市长城学者、北京市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等荣誉称号。英文学术期刊 Journal of Chinese film studies(《中国电影研究》)主编、《当代动画》主编。个人专著《想象中国:20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研究》曾荣获第8届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该书英文版 Imagined China: Research on Chinese Films in the 1980s 在2022年由Routledge出版社出版。专著《中国电影110年(1905—2015)》荣获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第十一届“学会奖”著作类一等奖、中国文联“啄木鸟”杯2018年度中国文艺评论著作类优秀作品,该书入选2022年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推荐书目。

内容简介

理论旅行与话语生产:再探 20 世纪 80 年代西方电影理论在中国的传播 杨 洲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影视学系硕士 摘要:近年来,关于中国电影学派的讨论彰显了本土学者对于中国电 影理论话语长期缺席的理论焦虑以及建构本土电影理论话语的强烈诉求。 有鉴于此,本文结合萨义德“理论旅行”(traveling theory)的相关概念, 对西方现代电影理论传入中国的生成谱系进行梳理,以此呈现跨语际、跨 文化背景下的话语诉求,并在古今贯通、中西对话的基础上观照新时代语 境下中国电影学派 / 中国本土电影理论话语的生产、建构。 关键词:理论旅行;中国话语;中国电影理论;翻译史研究 长久以来,中国现当代文艺理论基本上是借用西方的理论话语,中 国面临着文论表达、沟通和解读的“失语症”。随着学界理论探讨的深入, 中国传统理论话语的发掘整理及其现代化转型逐渐被提上议程。而在电影 研究领域,中国电影理论的生成发展自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引入译介外国 电影理论开始,至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陆续大规模引入西方现代电影理论 为止,经历了一个“理论旅行”的过程。从“理论旅行”的层面上观照 20 世纪 80 年代西方电影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不仅可以重返历史现场,考察 理论的传播、接受;而且跨文化的研究视野也为建构中国本土电影理论话 语提供了理论资源与有益启示。 一、“理论旅行”与作为跨文化传播的事件 爱德华 · 萨义德(Edward Said)关于“理论旅行”这一问题的讨论, 揭示了理论传播、理论挪用以及理论在国际环境中从一地跨向另一地的运 动过程,为我们研究跨文化语境下理论的散播、转换、接受、生成提供了 理论资源。虽然他的着眼点是在文学领域,但他关于这一问题的探讨却展 现出一种开放性的视野,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认识论上的启示。 萨义德认为,批评的流派、观念以及理论可以在不同的时空、情境之 间旅行。在《理论旅行》一文中,萨义德描绘了一幅理论降调弱化的转化 图景。11 年后,他的《再议理论旅行》则增补了理论激进强化的转化图 景。理论旅行强调一种跨时空转化过程中的开放性,反对僵滞固化地将理 论运用于社会实践。萨义德警示人们,“某种观念一旦由于它的显而易见 的有效性和强大作用,而开始广泛传播开来,那么,在其流布过程中,它 就完全有可能被还原、被编码化、被体制化”。对此,他将矛头指向福柯 的“知识—权力”理论。他认为福柯所指出的“权力无处不在”这一简单 化、片面化的思想,实则属于将理论全盘化和整体化,并没有考虑到其背 后的抵抗、努力、冲突。因而,萨义德强调没有理论能够覆盖、适用和预 测所有的社会情境。 显然,通过对萨义德“理论旅行”的梳理,我们有理由认为,“‘理 论旅行’的旅行轨迹显示出两种思路的协同作用,一种是更为辩证的全球 视野,另一种是更为复杂的后殖民分析”。前者昭示出全球化语境下理论 的流动性以及新的历史语境下理论面对其他民族挑战的必然性;而后者, “其意义在于提示人们注意在跨文化的翻译中的变异及其历史语境,考察 在这一过程中,哪些问题遭到排斥、限制和挪用”。简而言之,翻译的政 治存在着不对等的关系。 作为一种“西方冲击—中国回应”的典型模式,当我们试图以萨义德 “理论旅行”的理论概念去探究西方电影理论话语流传至中国后所产生的 复杂变化时,我们不难发现这其中存在着某种“西学东渐”的现象。 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对外国文艺思潮的引入、 译介呈现出如火如荼的局面。然而,电影理论的引入、译介直至 20 世纪 30 年代才逐渐风生水起。电影本就是舶来品,由于缺乏相应文化的根源性 支撑,20 世纪初期的中国电影理论往往处于模仿阶段。因此,“与之相关 族化的电影理论。 构建中国电影理论新高度,探寻电影美学新境界。 探索新时代、新电影、新理论,为建构中国电影理论体系提供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