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新星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37.70
折扣购买: 传统即创造
ISBN: 9787513331333
冈本太郎(1911-1996)
日本极负盛名的艺术家,日本战后艺术史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深受毕加索的影响,本人也被称为“日本的毕加索”。
冈本太郎一生中遗留下来的作品涉及油画、版画、雕塑、陶艺、摄影、著作等多个领域,生前两次被授予“法国艺术与文化勋章”;代表作《太阳之塔》被大阪万博纪念公园长期保存。他提出的“艺术即BigBang”理论,至今影响着一代代艺术家。他过世后,冈本太郎美术馆、“冈本太郎现代艺术大赏”先后设立,以纪念他在艺术上的杰出贡献。
人力车夫与评论家们
这件事发生在很久以前。
广播电台放了一档录播节目。一位做过人力车夫的嘉宾扯着沙哑的嗓子追忆当年的梦想,他和主持人的谈话大致如下:
“人力车是个好东西啊,可惜这年头找遍世界都找不到喽。”
“人力车好在哪里呀?”主持人问道。
“这还用说吗!汽车啊,你想想,它一点意思也没有。还是当年好啊。明月当空的夜晚,拉着漂亮的艺伎在月下漫步,那滋味,别提多美妙了。
“走小道的感觉就更爽了。人力车多灵活呀,再窄的路都进得去。出租车就不行了,怎么开得进去啊,哈哈哈哈……
“反正啊,人力车就是世界第一!”
车夫的语气中透着一股实诚劲儿。可主持人一问:
“大叔,那您现在做什么工作?”
他竟回答:“哦,我现在是中野车站门口的出租车调度员。”
敢情笑点在这儿呢。
我捧腹大笑,眼前不禁浮现出那群打着传统艺术旗号、自比权威的评论家的嘴脸。未免有些失礼,但对话听着太好笑了。
这就好比不久以前,这群人干的也是拉人力车的营生。可是战争结束,时代一变,他们便跑到某个文化中心门口,当起了出租车调度员,还不时仰望明月,飘飘然感慨一番。不过近年来局势有变,他们大有一副要让陈旧的人力车重见天日的架势。
真是滑稽。如果只是自顾自地荒唐,我当然没有意见,可事实是他们给自己贴上“文化权威”的标签,还怂恿别人一起荒唐。那我就不能坐视不管了。用人力车打比方也许还能一笑了之,若换作奈良的佛像、桂离宫或能乐,就没人笑得出来了。
传统的确是我们的血液,也是骨架。如果当代人能从中解读出乐趣,传统便成为推动我们不断前进的动力,那当然好得很。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很遗憾,大众所谓的“传统”,与上述定义背道而驰。
实不相瞒,“传统”“古典”等词语在眼下最青春鲜活的一代人眼中就是莫名其妙的嚣张、迂腐、烦琐、昏暗,甚至是沉重。在他们看来,传统并非色彩斑斓,反而阴暗潮湿,与压咸菜坛子的石块无异。
如果他们好学不厌、提升素养、加深造诣,对传统的印象也许会发生变化。但那些不想努力学习,也没有相应能力的年轻人,只怕一辈子都很难和传统沾上边。
即便是有相当知识水平的人,也会像断了线的风筝,被吹向毫无历史底蕴的方向。好比小钢珠、麻将、歌谣曲、脱衣舞……真是要命。
再没有哪个国家的人和日本人一样,明明承受着传统的重量,却在生活中迷失了方向。
显然,这不是古典的内核。
是传统主义者在兜售这种印象,虚张声势蛊惑大众。他们沉浸在兴趣使然的陶醉中,煞有介事地自说自话。让人误以为这种故弄玄虚的态度,就是日本古典的内核。
瞧瞧这段话:“来到百济观音面前的一刹那,我脑中响起有如在深渊彷徨的神奇旋律。昏暗的殿堂中白烟袅袅。当烟雾与仿似永恒的观音接触时,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沉默。白烟的摇曳,也许就是飞鸟时代人们苦恼的旋律吧。”——搞成这样可不行。二十世纪的现代人、平民大众又不活在飞鸟时代,自然不敢说“不是这样”。胆子小的人甚至会觉得:老天,不得了!
百济观音的确出色。问题是,“源自大地的永恒火焰”“塑像让人重燃双手合十的冲动”之类的抒情语句,只能让读者联想到作者虔诚的神情,却无法勾勒出观音像的模样,而这正是最关键的。
上述文字就是所谓的“美文”。不过是写字的人文笔好而已,和传统没有关系。
某位评论家的态度更令人毛骨悚然。他在一本传统论著的开头来了这么一段……
刚到法隆寺的中门,他就开始装腔作势地唬人:“这里的空间存在一个神秘之处。沿着这条路往前走,走到顶头,就是那根位于中央的柱子。这扇门好像是给人走的,又似乎将人拒之门外。明明是门,却被堵住;明明是迎接来客的入口,却挡住了去路……仿佛在对我诉说—‘此处是门,但你不能进来’。”
他又道:“虽然是一扇门,却不是单纯、开放的通道,反而暗示着闭锁。它既迎接来客,又拒绝来客。”
看完这段文字,我都傻眼了。莫非这位评论家老师见到的是什么装了机关的门不成?
艺术大师、“日本毕加索”——冈本太郎代表作品初次引进
犀利、毒舌、反叛、颠覆常识——传统不是奈良的佛像、神秘的能乐、侘寂的茶道
不枯燥,不难读,有见地——时时让人点头称是,偶尔捧腹大笑
图文并茂,作者亲自从艺术品评角度拍摄并讲解,内容翔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