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医生与乡土环境--观察访谈纪实报告

乡村医生与乡土环境--观察访谈纪实报告
作者: 编者:曹文军//王晨//王晓燕
出版社: 法律
原售价: 59.00
折扣价: 43.07
折扣购买: 乡村医生与乡土环境--观察访谈纪实报告
ISBN: 9787519720377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不忘初心、继续前行——记怀柔区原光荣院医务 室柳显智医生 执笔人:姜悦董屹 录音整理:贾东梅 “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是20世纪50年代出 生的人自豪的话语。的确,在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完成 ,举国上下精神振奋建设社会主义的大潮中,“根红 苗正”的人的人生前景是令人羡慕的。柳显智,就是 其中的一员。1956年12月,他在辽宁省秦皇岛市一个 部队大院内“呱呱坠地”;7年后,他又随退役的父 亲回到原籍怀柔县碾子公社四道河大队。部队的“印 记”,乡土的“环境”,似乎注定了他日后的人生轨 迹与“宿命”。他曾源于村落而被推举为“赤脚医生 ”,又因军人后代的“情结”到退伍老兵聚居的光荣 医院工作,而到了退休安享晚年之时,他又重回村落 ,捡拾起未酬的心愿,当了一名乡村医生。 一、赤医之旅 “我出生时父亲在部队当兵,我也算是随军家属 。记得六岁时,父亲带病还乡,我也跟着他一起回到 了怀柔县碾子公社四道河大队。1974年1月12日,我 高中毕业,这在当时农村可算高学历。你们肯定奇怪 为何在1月毕业,那是因为在‘文化大革命’期间, ‘学生们’的毕业时间都是如此,不像现在都是6月 份毕业。那时候毕业没有填报志愿的环节,不是自己 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要服从组织上的安排。我的同 学中有人做了代课教师,有人去农田开手扶拖拉机。 有人建议我也去做教师,但考虑到自己不善言辞且能 力有限,就没有从教。后来,大队书记找到我,说推 荐我做赤脚医生。可以说,在当时是只有‘贫下中农 ’才有资格成为赤脚医生的,大队书记决定,革委会 主任组织开会投票,少数服从多数,一个人说了是不 算数的。由于我父亲当时带病还乡,又是老革命(属 于帮扶对象,生产队很照顾他,让他去做最轻的农活 ),家里也穷,我的出身也算得上是‘根红苗正’了 。在当时,赤脚医生要经过培训才能正式‘上岗’。 当时我在碾子公社卫生院培训,一般是1个月1期,1 年2~3期,课程包括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 记得我第一次看病时,抓药特别慢,因为都不怎 么认识,什么是小柴胡,哪种药可以安神,发烧的都 拿什么药,很多都要学习。由于学到的知识在应对现 实医疗问题时仍然有限,于是我就边学边干。平时除 了医疗工作外还要进行预防工作,打预防针,进行疾 病普查。那时候普查包括甲状腺肿、梅毒一类,一般 由县防疫站医务人员亲自下乡带我们开展普查。那时 四道河大队大概有260口人,分散居住在3个不同的自 然村,人口分布是80多口人、60多口人和120多口人 。我负责的工作主要是看病、打针、防疫,也遇到过 接生、抢救。农村常见病、多发病都能给治,高血压 、发烧、肺炎都能给看,还有结核传染病。出诊时背 着药箱就走了,也没有自行车,村与村之间都是特别 窄小山道,那时候也没有电,大队给钱配3节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