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史/东方剑桥世界历史文库
作者简介
布雷特·L.沃克,是蒙大拿城市大学(波兹曼)杰出教授,迈克尔·马隆历史学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环境史,医学史,*本近现代史,以及比较**史。除本书外,还著有《疾病的家族史》(2017)、《毒岛:*本工业病史》(2010)、《*本狼的灭*》(2005)等多部英、*文专著。其主要作品被译为*文、中文、西班牙文和葡萄牙文等多种文字。
内容简介
农业的出现 考古证据表明,严格而言,自绳文时代中期(前 3000—前2400)以后,新石器时代的早期农耕就已发 轫。绳文人种植薯蓣与青芋,这些作物源自中国南部 地区;他们还掌握了百合、马栗以及其他作物的种植 技术,这些作物与他们的生存息息相关。把青芋或百 合放在枝条编成的盘子上蒸,便可以制成简单的食物 ,考古学家们已经在长野县发掘出了相关的残留物。 在绳文时代晚期(前1000一前250)的陶器上,考古学 家们发现了稻米颗粒的痕迹。由此可见,绳文人已经 开始种植一些简单的农作物,但是,除了局部的森林 开伐外,他们并没有为了适应农业生产而去设计、改 造环境。设计、改造环境以适应农业生产,这是弥生 时代才出现的文化标志。1884年,考古学家在东京大 学校园内发掘出了**处弥生遗址;后来,1943年, 在静冈县的发现让弥生时代的独特性愈发清晰起来。 起初,弥生时代的农业或许**于九州岛南部的 荞麦与大麦种植。这两种谷物被认为都是源于大陆、 由弥生时代的移民带来的,根据头骨遗物可以判断, 这些移民似乎代表着一股新的进入列岛的迁移浪潮, 他们或是与新石器时代的绳文人比邻而居,或是慢慢 将其取代。弥生人似乎源自北亚,而与此不同的是, *大多数的绳文人被认为源自东南亚。弥生时代的遗 民身材*高、脸型*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失 去了一部分身体特征,这或许是长期营养**的结果 。但是,在来到列岛之初,弥生人便以*快的速率繁 衍起来。实际上,弥生人的生育率是如此之高,有人 估算,在到达列岛三百年后,他们已经占据了总人口 的80%。他们显然*加健康,也比之前的觅食者*有 繁殖力。 这些新的定居者们还为列岛带来了与水稻种植相 关的技术知识。在与弥生时代同期的中国两汉王朝( 前206—220)的史料记载中,列岛被称为“倭国”。 随着弥生新移民的到来,水稻种植技术在倭国传播开 来,几乎覆盖了*本的西部和中部地区。弥生早期的 水稻工程相对复杂:精致的水渠灌溉系统、堰、稻墙 以及用以保证合理灌溉的引水和排涝闸。基于水稻农 业,考古学家们推测,到1世纪,弥生时代的人口或 许已达到60万至100万。让我们感兴趣的是,一些历 史学家认为,在公元前221年至公元907年期间,随着 儒家思想、佛教以及中国的汉字在大陆和周边地区的 传播,东亚文化圈逐步形成。我们或许也可以把稻作 农业作为东亚文化的特征之一。虽然儒学在此期间尚 未能重构*本人的家庭观念、社会意识乃至统治理念 ,但随着稻作农业的出现,*本已然进入到了东亚文 化圈之中。 随着汉朝对古朝鲜国(前233~前108)①的征服, 以朝鲜半岛作为媒介,其文化影响力传播到了弥生时 代的列岛。公元前108年,汉武帝在朝鲜半岛设立了 汉四郡②,以统治这一地区及其人口,列岛从这条新 开放的、沟通中国的通道中*益良多。中国的铜镜、 朝鲜的手工艺品、铁制或铜制**的残片都反映出列 岛与大陆地区之间活跃的贸易往来。*本的水稻种植 业的源头可以追溯到长江三角洲。对于弥生时代的耕 作者们来说,水稻之所以有吸引力,或许是因为水稻 可按需储藏、烘烤并食用。正是弥生时代的耕作者设 计了高*式仓库③,这使得储藏的稻米免于霉菌、蛾 子和老鼠的破坏。在九州西北部的弥生时代早期的遗 址(例如福冈县的板付遗址④)中,水稻还只是诸多农 作物中的一种;而到了弥生时代的中期与后期,水稻 已然是*为重要的农作物之一了。在板付遗址中,木 桩被用作稻田的分界标,而这一遗址中还遍布着用于 掩埋和储藏的柱穴。狗和小马在聚落周围徘徊,而鹿 和野猪的骨头表明肉类已经出现在了弥生人的食谱中 。沟渠环绕在板付遗址的周围,它们或许被用来灌溉 水稻,或许也被用作防御性的环壕。板付遗址还出土 了瓮棺墓①,罐内大多是儿童。在弥生时代中期,瓮 壶横葬;在弥生时代后期,瓮壶竖葬,罐口朝下。② 显而易见的是,部分瓮壶相当巨大,这表明瓮壶制作 的专业化程度极高。考古学家们在瓮棺墓中发掘出了 中国和朝鲜半岛的手工制品,由于其数量可观,有人 推测,九州西北部曾是传说中的大和国——*本历史 上**个王国——的中心区域。我们将在稍后讨论这 一问题。P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