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与英语(英汉对照)/凤凰苏教文库
作者简介
乔治·奥威尔,英国著名作家。1903年出生于英属印度,1907年举家迁回英国,进入著名的伊顿公学学习。后因经济原因无力深造,被迫远走缅甸,参加帝国警察部队。终因厌倦殖民行径、痴迷写作而辞去公职,辗转回到欧洲,流亡伦敦、巴黎等地。一边深刻体验下层民众生活,一边从事文学创作,并有多部作品出版。1936年西班牙内战爆发,奥威尔为支持西班牙共和政府而参战,不幸负伤。1939年,二战爆发,他积极参加反纳粹的活动。西班牙内战与二战的苦痛经历,让他对战争与和平、极权与民主、社会关怀与人类理想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1945年,乔治·奥威尔出版了著名的小说《动物农场》。1949年,他的代表作《1984》问世,在全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入选多国中学生必读书目,被翻译成62种文字,总销量超过5000万册。1950年,乔治·奥威尔因肺病去世,年仅47岁。
内容简介
当亨利·米勒的小说《北回归线》在1935年问世时,受到了相当谨慎的 称赞,人们抱此态度,显然很多时候是因为害怕被视为喜欢色情。称赞它的 人有T.S.艾略特、赫伯特·里德、奥尔德斯·赫胥黎、约翰·多斯·帕索 斯、埃兹拉·庞德——基本上都是些当时并不走红的作家。实际上这部书的 主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它的精神氛围是属于20世纪20年代而非30年代的。 《北回归线》这部小说是以第一人称写的,或者说是一部小说形式的自 传,就看你怎么看待它了。米勒坚持这是部直白的自传,但在节奏和叙述方 式上采用的则是小说形式。这是一个关于美国人在巴黎的故事,但不是个普 通的故事,因为故事中的美国人恰恰是一些穷光蛋。在经济繁荣时期,美元 很充足,而法郎的汇率相对较低;大量的艺术家、作家、学生、文学爱好者 、旅游观光者、流浪者和游手好闲者涌人法国,这一现象几乎是前所未有的 。在一些城区,那些所谓的“艺术家”的人数事实上比工作人口还要多—— 确实,据统计,20世纪20年代末在巴黎的画家就有3万名,但其中的大多数 都是骗子。然而平民百姓对于艺术家的态度相当冷漠,那些穿着灯心绒马裤 、嗓音粗大的女同性恋,那些穿着希腊或是中世纪风格衣服的年轻人走在大 街上时,人们甚至连看都不会看他们一眼。在巴黎圣母院的塞纳河畔,人们 几乎无法通过那摆满速描工具的道路。这是一个黑马与被忽视的天才的时代 。每个人嘴边都挂着这句话:“我何时是枪骑士?”然而事实上没有人是“ 枪骑士”。这种委靡就像另一个冰期,艺术家们的世界性聚合不见了。很多 只有十年历史的蒙特帕那斯咖啡馆里,充斥着一大群高声尖叫的装腔作势者 ,直到凌晨,他们才回到坟墓般漆黑,甚至连鬼魂都不会出没的栖息地。米 勒描写的就是这样的世界——在其他小说中,温德汉姆·刘易斯的《塔尔》 中也曾有过对此的描述——但他所涉及的只是这个社会的底层,那些没有阶 级觉悟的边缘无产阶级。这一阶层可以在如此委靡的世界中存活下来,是因 为它是由一部分真正的艺术家和一部分真正的无赖组成的。那些被忽视的天 才,那些“将要”写出把普鲁斯特驳得体无完肤的小说的狂妄者都在那儿; 但只有在极少数无口食之忧的时候,他们才是天才。小说的大部分内容讲述 的是工人旅店满是细菌的房间、打斗、喝酒比赛、廉价妓院、俄国难民、叫 卖、诈骗、临时工作的故事。还有一个外国人眼中贫穷的巴黎全貌——铺着 鹅卵石的小巷、酸臭的垃圾、有着油腻的镀锌柜台和砖头地面的小饭馆、塞 纳河绿色的河水、戴着蓝色斗篷的共和国禁卫军、破碎的铁制小便器、有着 特殊甜味的地铁站、散装的香烟、卢森堡花园的鸽子——一切都在那儿,或 者至少让人感觉是在那儿。 从表面上看,以这些内容为素材成功的希望相当渺茫。当《北回归线》 出版时,意大利军队正向阿比西尼亚进发,希特勒的集中营也在不断增加。 世界文学聚焦罗马、莫斯科和柏林。这不像是一个描写在拉丁地区穷困潦倒 的卖酒的美国人的小说能够脱颖而出的时刻。诚然,一个小说家没有必要直 接依循当时的历史背景写作;但是一个完全无视当时重要政治事件的小说家 ,通常不是傻子就是白痴。仅从《北回归线》的主题来看,绝大多数人都会 认为它不过是20世纪20年代顽劣污垢的余孽;但事实上,几乎每个阅读它的 人都会一眼看出,它不是那种书,而是一部非同寻常的著作。如何或是为什 么不平凡?这个问题向来很难回答。最好从《北回归线》给我留下的印象起 笔来进行叙述。 P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