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原售价: 110.00
折扣价: 77.00
折扣购买: 土星之命(艺术家性格和行为的文献史)(精)/何香凝美术馆艺术史名著译丛
ISBN: 9787100169196
玛戈?维特科夫尔(Margot Wittkower,1902—1995),出生于柏林,著名的室内设计师、艺术史学家,主要研究新帕拉第奥式建筑、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巴洛克艺术,她与丈夫鲁道夫合著了一系列图书,包括《土星之命》(Born Under Saturn)、《天才米开朗琪罗》(The Divine Michelangelo)等。 鲁道夫?维特科夫尔(Rudolph Wittkower,1901—1971),出生于柏林,曾担任罗马赫尔茨安南图书馆的助理,协助编辑了有关米开朗琪罗的综合书目和贝尼尼素描作品的完整目录;1933年移民英国,后就职于瓦尔堡学院;1956年迁至纽约,担任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主要著作有《人文主义时代的建筑原理》(Architectural Principles in the Age of Humanism)、《从1600至1750年间的意大利艺术和建筑》(Art and Architecture in Italy, 1600–1750)等。 译者简介: 陆艳艳,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博士,现任教于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美术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美术史论。
鲁本斯和伦勃朗的鲜明对照 即使是最忠实的崇拜者也必须承认,鲁本斯并不只是依仗他的天才到达职业顶峰。如果将他和伦勃朗的职业生涯进行对比,我们也许可以清楚地看到某种神秘莫测的因素——运气、命运、天意,不管具体的称谓是什么——似乎才是获得伟大成功的必要条件。出生于上层社会的天主教家庭,鲁本斯25岁时已经在意大利旅行了两年时间;而出生于一个由新教徒磨坊工和面包师女儿结合的家庭,伦勃朗也在相同年纪时从莱顿来到阿姆斯特丹,并且再也没有离开过这座城市。鲁本斯,通晓五种语言,委托人基本上都是皇室成员、教会显贵和欧洲贵族;伦勃朗,据说“只能读懂荷兰语,甚至还不太流利”(桑德拉特语),为荷兰市民画画。两人都在33岁时买下自己的住房,购买的金额也大致相同。两所房子都因收藏的艺术珍品而闻名,但鲁本斯是一个明智保守的收藏家,只收集一流的艺术品;伦勃朗则热衷于购买任何能激发他想象力的作品: “他经常光顾公共拍卖会,只要觉得奇特别致,甚至连那些过时的二手衣服也会买下来。这些衣服有时很脏,他却把它们挂在工作室的墙上,和其他优美的藏品放在一起。他也很乐意拥有那些古代和现代的武器,像弓箭、戟、匕首、军刀、短刃等,以及无数精致的素描、版画、勋章等艺术品。不过,这种有点奢侈挥霍的举动倒是值得被喝彩称颂。因为极其推崇艺术,每当这类物品被拍卖时,尤其是大师们画的油画和素描,他会第一个竞拍,而且由于价码太高,从来没有第二个人愿意接着出价。” 1656年,伦勃朗在50岁时宣判破产。他的收藏不得不拿出来变卖,估价超过17 000弗罗林的藏品最后只卖了5 000弗罗林。两年后,他被迫忍痛廉价卖掉房子,搬进了贫民区。他的妻子萨斯姬亚[Saskia]于1642年去世,此后他的情况愈发不济。妻子在家中的位置被一个小号手的遗孀取代,艺术家的传记作家委婉地称她是孩子的保姆。1645年,亨德里克耶?施托费尔斯[Hendrickje Stoffels]以女仆身份走进画家的生活,并且很快成为他的情妇,小号手的遗孀因此控告伦勃朗违反了承诺。这场旷日持久的诉讼于1650年才落下帷幕,原告被宣判患有精神病,被送进了收容所。尽管教会强烈反对,但伦勃朗和亨德里克耶的关系一直没有合法化,因为一旦再婚的话,根据萨斯姬亚的遗嘱,他将被剥夺属于她名下的财产收入。 50岁的鲁本斯也成了鳏夫,但在离家期间,他会托付专人来尽责照顾家庭和孩子,直到他带回第二任妻子。 两位大师去世时都是63岁,安享荣华富贵的鲁本斯正值功成名就的顶峰,贫穷潦倒的伦勃朗尽管还没被他的时代彻底遗忘,却也早过了名誉的巅峰期。鲁本斯的一生完美地融入他所处的社会;而伦勃朗却是以“奢侈的举止”和“任性的生活方式”,“使自己与他人格格不入”。他的“丑陋、粗俗的面孔”透过无数的自画像看着画外的我们,从早年和萨斯姬亚两人肖像的兴高采烈,到中年的忧虑紧张,再到晚年的饱经沧桑,几乎毫不掩饰地向我们展示了人生各个阶段所思所感的内核部分。鲁本斯的自画像数量相对要少很多,而且呈现在画布上的始终是一个自信沉着的英俊男人,拥有无可挑剔的教养和品味;一个既不受幻想蒙蔽,也不被成功冲昏头脑的艺术家,他用充实的一生换来了与之相称的巨额财富。 一本罕见的集学术与八卦为一体、令人愉悦的艺术史经典著作。 现代学术界常常会对艺术家的性格与其作品风格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而本书正是引发这种探索的源头。我们真的能从作品中判断出创作者的个性吗?是否存在一种艺术家的性格类型?通过本书我们看到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摆脱中世纪的行会开始自立谋生,经历着一种新的社会地位带来的巨大变化,作者认为正是在此时诞生了“忧郁古怪的艺术家”的观念;在之后的一段时期中,艺术家表现出高尚得体的一面,乔舒亚?雷诺兹爵士就是其中一位杰出代表,他收入不菲、自信满满地跻身上流社会;随着浪漫主义思潮的临近,威廉?布莱克宣告了一个新纪元的到来,艺术家又再次表现出反叛者的一面,他们打破陈规旧矩,努力挣脱理性的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