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庚家族(五代书香传一门两大家)/岭南文化世家传记丛书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一直到民国时期,东莞的莞草编织业都非常发达 。清末时,东莞的厚街涌口、双岗等村更是扩大莞草 的人工种植面积,并出现了较多的作坊。这时编织技 术也得到改进,厚街成为东莞草织业的重心,此后草 织业又延及道滘、莞城、太平等镇。 那时的莞城,最重要的手工业是莞草编织。城外 处处可见莞草,城内家庭式作坊比比皆是。说采莞为 生,真是一点不假。 据莞城人士考证后整理的材料显示,1900年至 1914年是东莞草织品产销的高峰期,东莞草田面积增 至2.6万亩,年产量约为35万担,草席销出18万包。 主要销场由东南亚转为英国、美国及西欧大陆诸国。 此后,因国际及国内战乱不断,产量逐年减少, 行业开始萎缩。至1938年广州被日军侵占时,整个行 业破产。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莞城,莞草丰茂,一派田园 风光。城内的路是麻石路,房屋颇为密集。浩浩的东 江,汩汩的癸水,从城内外穿过。东湖、可湖、红湖 和众多的鱼塘,如珍珠般散落在这个城镇里。 那时的莞城民风朴实敦厚,莞城人民勤劳、善良 、勇敢。家国情怀是读书人血液里的遗传基因,与生 俱来,也从来不缺榜样,抗清的张家玉,抗元的熊飞 ,还有抗金的袁崇焕……在那个娱乐元素缺乏的时代 里,他们的故事既作为一种谈资流传坊间,也无形地 沉淀在人们心里,激励着他们不断前进。 那时的莞城,人文沉淀日深。巍巍的雁塔,雄伟 的学宫,静穆的凤凰台,庄严的上清观,钟声悠扬的 资福寺,古榕婆娑的大雄宝殿,冰雕玉琢的舍利塔, 木棉参天的钵盂山,一石成柱的镇象塔,有新无旧的 金鳌洲塔,庄严肃穆的城隍庙,密密匝匝的榜眼坊, 古雅清幽的探花第,宏伟的张氏大宗祠,古朴的何氏 生祠,美轮美奂的可园…… 山水人文滋养之下,文化成就也就水到渠成了。 据《东莞县志》统计,南宋至清末东莞文人的著 作有600多册,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在宋代诗 词家中,以有作品集的来说,广东仅4人,东莞就有 陈纪和赵必豫2人,可谓占了“半壁江山”,其中赵 必豫所著《覆瓿集》更被收入《四库全书》中。到了 明初,东莞涌现了260多名诗人,先后成立凤台、南 园两个诗社。后来莞人张其淦把清末以前的东莞优秀 诗作编成《东莞诗录》65卷,收录了历代700余人的 诗作,反映了东莞800余年诗歌发展的状况。 书画方面,宋代画中多作“浅绛山水”,水墨写 意。明代时,国画技法已臻成熟。明清以来,《广东 画人录》收录了东莞明代画家12人,清代画家35人, 占了书中所收录画家总数的近15%。居廉、居巢史称 “二居”,两人创立的撞水、撞粉花鸟画技法影响了 岭南画坛近一个世纪。容祖椿是居廉的弟子,画艺在 岭南享有盛名。东莞书法最早的要推南汉大宝五年( 962)邵廷瑁所造的石经幢的铭文石刻,笔法高古飘 逸。宋末,李用等人书法流畅自如,极有气势。元代 ,书法多见于金石碑刻。明代,人才辈出,篆隶楷行 草俱备。清代,书家亦多为画家。 代代相传,就有了世家与望族。那时候世家望族 的标准,除了是否有钱,还有一个因素必不可少,就 是有文化,而且是积淀两代以上者。否则,只能称之 为暴发户。 在莞城,有四个大家族赫赫有名,为当地之名门 望族。圆沙坊王家,因出过17个进士而声名远扬,更 因始祖王希文为官清廉耿直而名垂青史;博厦张家众 星闪烁,近代有军长张达、作家张十方、数学家张启 正、哲学家张华夏等一批达人,张家方圆十里,人杰 地灵;北隅星耀坊容家有画家容祖椿、,通才邓尔雅 、著名考古学家容庚、国学大师容肇祖等,声震九州 ,名扬中华;城内十亩园李家,英才辈出,文武双全 ,民国元老李章达、李扬敬、李树英宗室均出于此地 。 P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