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尔斯/西方思想家评传丛书

罗尔斯/西方思想家评传丛书
作者: (美)萨缪尔·弗雷曼|译者:张国清
出版社: 华夏
原售价: 59.00
折扣价: 36.60
折扣购买: 罗尔斯/西方思想家评传丛书
ISBN: 9787508076744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要想说清楚,伟大哲学家在确立哲学立场时的动 机是什么,这 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幸运的是,有些哲学家对其目标 是明确的。罗 尔斯在开设讲座时强调,阅读哲学著作序言对了解哲 学家著书立说 的缘由是至关重要的。罗尔斯在《正义论》序言中表 示,他的首要目 标之一在于,为民主社会阐明最恰当的正义道德观, 与盛行的功利 主义传统相比,那种道德观将更好地解释自由平等的 民主价值。为 此,罗尔斯说,他想要复活源自洛克、卢梭和康德的 社会契约哲学学 说。在其后半生学术生涯中,在阐发他所谓的“政治 自由主义”立场 的过程中,罗尔斯日益关注民主正义,民主正义渐渐 成为其目标。 不过,先于他对民主正义近乎排他的关注,罗尔斯对 一些更一般问 题的关切而令其走向了政治哲学。 在普林斯顿大学大三和大四期间,罗尔斯对神学 及其与伦理学 的关系产生了浓厚兴趣。罗尔斯在普林斯顿完成的本 科生荣誉论 文,讨论的是人类罪过的宗教问题和共同体的可能性 。这一兴趣导 致其职业规划是,加入神学院,将来做一名牧师。然 而,二战的服役 经历打断了这一切。那场战争,加上他的战士经历, 导致他重新思 考宗教,尤其是人类善良的可能性。 可怕的邪恶导致人们对人性和宗教形成了极其不 同的确信。 正统的基督教教义在许多方面围绕人性堕落假说建立 起来。它据 称解释了尘世间何以存在如此大恶的原因。“原罪” 不只是亚当和 夏娃的堕落,而且彰显了寄存在所有人身上的、促成 其行动的与生 俱来的有缺陷性格。二战大屠杀导致罗尔斯质疑这些 宗教信仰和 其他宗教信仰。仁慈的上帝为什么会创造出这样的人 类,以至于他 们自然地倾向于接受,更不要说从事,针对其他人类 的如此大屠杀 和大毁灭?与其说二战的重大邪恶启发罗尔斯重新肯 定基督教教 义,不如说导致他拒绝承认基督教教义。他放弃了基 督教,因为上 帝的道德(与人的道德相比较)对他没有意义。在一个 未发表的宗 教评论中,罗尔斯说道: 当林肯把美国内战解释为上帝对奴隶制罪恶的惩 罚—— 那是北方和南方都相等地应得的惩罚——时,上帝被 看做是处 事公道的。但是大屠杀不应当以这种方式来解读。就 我所知, 如此解读的所有企图都是可怕而邪恶的。要想把历史 解释为 上帝意志的表现,那么上帝的意志必须符合我们知道 的最基本 的正义观念。那么最基本的正义还会为了别的什么呢 ?所以, 我不久便把神圣意志的至上性也当做可怕而邪恶的东 西予以 拒绝了。 罗尔斯在基督教那里发现的问题,不简单地是上 帝允许发生像 大屠杀、不加区分地轰炸和摧毁德国和日本城市及其 平民之类的罪 恶。罗尔斯质疑的是,这样一个值得尊敬的仁慈上帝 为什么会存 在,他创造了人类,人类的意志是天生败坏的,人类 注定要犯下大大 小小的罪恶。罗尔斯也认为这样的上帝是没有意义的 :他回应祷告 者而有选择性地干预尘世,甚至只回应信奉基督教的 祷告者。实际 上,死于大屠杀的数百万祷告者,是否本应感动上帝 做出某种回应 呢?由于诸如此类的原因,在罗尔斯看来,基督教的 上帝是完全独 断的。这样一个独断的存在不值得我们去信仰,去尊 敬。罗尔 斯说: 在我看来,所有这些教义都不必给予认真对待了 ,不是在 支持它们的证据是脆弱的或可疑的意义上是如此。确 切地说。 他们把上帝描述为只受上帝自身权力和荣耀促动的巨 物。似 乎像人类这样悲惨而失真的玩偶也能荣耀某个东西! 最后,罗尔斯相信,基督教和一般意义上的宗教 全都错误地对 待道德。这些伟大的宗教说,上帝是必然的,不只要 施行正义,惩罚 人类的不道德,而且要创造道德和价值王国。但是, 假如上帝被理 解为善的、值得尊敬的,那么道德和价值必定具有上 帝意志之外的 起源。实际上,上帝必有理由支持他颁布的道德法则 ;如果这样,那 么道德和正义必定有基本理由,让像我们这样的理性 存在信以为 真。罗尔斯在其未发表的《我的宗教》(My Religion)一文中写道: 在最基本的形式中,相对于其施行的各种存在的 千变万 化,推理过程是不变的。因此,无论神圣权力多么伟 大,上帝的 存在决定不了理性的本质法则。而且……无论由上帝 的理性 做出,还是由我们的理性做出,基本的合理性判断必 定是相同 的。这个不变的合理性内容——我们的思想没有它便 立不 住——不允许是另一副样子,无论它看起来是多么的 不可能, 也不应当把每一事物全都归诸于神圣意志。 罗尔斯认为,道德不需要上帝来证明。相反,假 如存在着信仰 上帝存在的证明,那么它依赖于道德的需要。像康德 一样,罗尔斯 相信,假如上帝因道德而为我们所必需,那么它将为 了向我们提供 如下确信而存在:正义社会和正义世界的“实际可行 乌托邦”(real- istic utopia)是可能的。因为假如不相信那样的正 义能在尘世实现, 那么通情达理的人将心存疑虑,丧失正义感,最终滑 入犬儒主义和 不义。对康德来说,这种可能性导致这样一个公设: 上帝存在是为 了担保,人之善(幸福)“全等”(congruent,一致) 于人的正义和道德 品质。罗尔斯诉诸非宗教的论证来证明,正义和人之 善是“全等 的”,因此,完全正义的社会或“井然有序 的”(well-ordered,良序) 社会是“实际可行的乌托邦”。 P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