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赫鲁传论/南亚研究丛书

尼赫鲁传论/南亚研究丛书
作者: 朱明忠|总主编:薛克翘
出版社: 中国大百科
原售价: 29.00
折扣价: 17.40
折扣购买: 尼赫鲁传论/南亚研究丛书
ISBN: 9787520200134

作者简介

。。。

内容简介

在尼赫鲁的学说中,到处都可以看出其人道主义 思想的印记。例如,在他的民主学说中,他把个人的 自由与个人的充分发展看作是实现民主制度的重要的 一环。他认为,一个真正民主的社会必须提供各种条 件,以保证每个公民有实现自身价值的自由,有充分 发挥自己智慧和才能的自由。损害人的尊严、压制个 性的发展,不可能有真正的民主。在他的社会主义学 说中,他把公平分配社会财富、保障人们在经济上的 平等地位,看作他提出的“社会主义类型社会”的重 要组成部分。在他看来,没有经济上的平等,也就不 可能有人民在政治上的平等。在他的世俗主义学说中 ,他批判印度教的种姓制度,主张消除一切以宗教、 民族和种姓为基础的社会差别和歧视,给予每个人以 同等发展的机遇,保证人民的社会平等。此外,尼赫 鲁还把他最推崇的两种精神——科学精神和人道主义 精神结合起来,提出所谓的“科学人道主义”思想, 试图用这种思想来解决现代社会的各种矛盾和冲突。 (三)兼收并蓄、包容调和的折中主义精神 尼赫鲁是一个自由的、开放型的思想家,他从不 把自己局限于某一种学说或主义中,他的头脑向各种 现代进步的学说和思潮敞开着。在英国读书期间,他 对当时西方流行的各种社会政治学说和思潮都十分感 兴趣,尤其是费边社会主义和福利国家的思潮。回国 以后,他追随甘地,接受了甘地的非暴力学说。二三 十年代,他又研究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的辩证唯物 论哲学和社会主义学说格外地推崇。在长期的狱中生 活中,他还潜心研究了印度的历史、哲学、宗教和文 化,力图寻觅印度文化多样性背后的统一I生和一致 性。尼赫鲁一生博采众长、兼容并蓄,东方的、西方 的、古代的、现代的各种思想都融汇在他的脑海中, 使他的思想呈现出广博的包容性。但是,他从不刻守 某种单一的一成不变的学说或主义,而是根据自己政 治斗争的需要,将各种学说,甚至完全对立的学说进 行融会调和,力求创造出适合印度国情的东西。 用他女儿英迪拉·甘地的话说: “贾瓦哈拉尔·尼赫鲁的思想与任何具体的思想 学说都不完全一致。他在漫长的监狱岁月中坚持不懈 地读书。他吸收了许多东方和西方的思想,甚至近代 和现代的哲学体系。虽然他从来不是一个宗教主义者 ,但是他在一定程度上对自己祖国的文化和传统却充 满着深厚的爱。虽然他不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但 是他却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刻影响,尤其是1927 年访问苏联时所见到的一切给他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但是,他深知,世界是非常复杂的,一个人常常会处 于许多学说的边缘之间,是为了把这些学说融会为一 体或者进行总体的解说。” 这种兼容调和的折中主义精神,在尼赫鲁的思想 中是随处可见的。譬如,印度独立之后,他试图在资 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进行调和,寻求一种介于两者 之间的“中间道路”或“第三条道路”。他认为,世 界上有两种对立的、相互斗争的政治经济体系:一个 是欧美式的资本主义,一个是苏联式的社会主义,这 两者都不完全适合于印度的国情。在他看来,这两者 各有缺点:资本主义社会竞争残酷,财富分配不均, 贫富悬殊;社会主义社会提倡阶级斗争,经常用暴力 解决社会问题,等等。他提出的“社会主义类型的社 会”或“民主社会主义”的思想,就是介于资本主义 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一种“中间道路”,力图把两者的 优点结合起来,即把社会主义主张经济平等的特点和 资本主义主张议会民主的特点融合在一个体系中。为 了发展社会经济,他提出了“混合经济”的政策。这 种政策既鼓励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又允许私有制经济 的存在;既包含着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因素,又包含着 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因素;试图把这些对立的因素调和 在一起,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在外交政策方面,尼 赫鲁一直奉行一种独立的不结盟主义,他的这种政策 也是力求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对抗中, 创立一个“第三区域”或“中间地带”,在对立的各 方之间寻求调和,“在相互冲突的国家和意识形态之 间充当桥梁和纽带。” P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