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学文化丛书:易图探秘
作者简介
其他卦变形式 1. 消息、进退、往来、升降 消息为汉代卦变术语。在一个卦体中,凡阳爻去而阴爻来,称为“消”; 阴 爻 去 而 阳 爻 来, 称 为“息”(“息” 为“增 长” 义)。 与“进 退”“往 来”“升降”义大体相同。消息、往来、进退、升降的结果是变成另一卦。 如姤?卦消息、进退后为复?,虞翻以此注《易》,如注复卦:“阳息坤, 与姤旁通。”注姤卦:“消卦也,与复旁通。”注临卦 :“阳息至二,与遁 旁通。”这种消息互变的卦,与旁通卦大体相同,不过其范围要小得多, 第一章? 卦图 051 一般只限定在十二消息卦之内,而旁通、往来、进退、升降则比它范围 要广。 2. 之正、之卦 虞翻卦变还用“之正”的术语。所谓“之正”即改变爻性使其得正 (不得位)。虞翻认为,凡爻位不正者,皆可用“之正”使其得正位。如蒙 卦?:“二五失位,利变之正,故利贞。”二爻为阳爻(九二)、五爻为阴爻 (六五)是不当位——不正,应变为六二、九五则得正,而有利。 之卦,即变卦,比“之正”的范围要广,“之正”仅仅是不得位(不得 正)的爻变为得位(得正)的爻,而“之卦”则不受此限制。 3. 反易、反覆、覆卦、反卦 顾名思义,这种变卦方式是将一卦六爻反覆过来(上下颠倒)而成另 一卦,如屯?反易以后为蒙?,需?反覆以后为讼?。今通行本《周易》 六十四卦前后二卦的排列主要就是采用这种卦变方式(即孔颖达所谓“非 覆即变”中的“覆”)。 除了这种六爻全部颠倒的反覆外,还有一种仅仅是六爻卦中上卦或下 卦的反覆,称为“半覆”,如大畜?上卦反覆以后得大壮?,无妄?下卦反 覆后为遁 。 另外还有一种反易,不是六爻或其中三爻颠倒后变成另一卦,而是自 身上卦与下卦构成反易关系,为“上下反易”,如颐?,上卦为 6,下卦是 3,上卦和下卦互为反覆。 一般来说,反覆的卦(不管是哪一种)卦爻辞的意义往往相反。 4. 对易、对卦 对易、对卦是指一卦变成阴阳完全相对的另一卦。如乾?对易为坤?, 颐?对易为大过?。这种卦变方式其实就是虞翻的“旁通”。六十四卦中有 三十二对对卦,其中有四对有对无反,有二十八对既有对又有反。 与“反覆”卦一样,对易也有“半对”,即六爻卦中仅上卦或下卦对 易后变为另一卦,如中孚?上卦对易后为归妹?,师?下卦对易后为明 夷?。 易图探秘 052 对易也有自身的上下对易,如泰?,上卦 3 与下卦 0 构成对易关系。既 济?,上卦 5 与下卦 2 构成对易关系。 对易的卦,它们的卦爻辞意义往往相对。 5. 交易、交错、交卦、上下易、两象易 指六卦上卦与下卦交换位置,即上卦变下卦、下卦变上卦。如益卦? 交易后为恒?,夬?交易后为履?。在《易传》的《彖》《象》辞中,交卦 的意义大多互为参见。 6. 互卦、互体、约象、中爻 我们在“卦象”中已介绍过“互体”,互体是一种取象方式,而它的取 象正是通过卦变来实现的(实际上以上所述各种卦变形式都是以扩大取象 为目的的)。通过互卦的卦变形式,使一卦扩展为另一卦。它的基本卦变形 式中,任何一个六爻卦,先舍去最上爻与最下爻,中间的四爻(中爻)以 二至四爻构成一下卦,以三至五爻构成一上卦,上下卦组合成新的一卦。 如小过卦?,中四爻构成上卦为 1,构成下卦为 4,上下卦组合成互卦为? 大过卦
内容简介
其他卦变形式 1. 消息、进退、往来、升降 消息为汉代卦变术语。在一个卦体中,凡阳爻去而阴爻来,称为“消”; 阴 爻 去 而 阳 爻 来, 称 为“息”(“息” 为“增 长” 义)。 与“进 退”“往 来”“升降”义大体相同。消息、往来、进退、升降的结果是变成另一卦。 如姤?卦消息、进退后为复?,虞翻以此注《易》,如注复卦:“阳息坤, 与姤旁通。”注姤卦:“消卦也,与复旁通。”注临卦 :“阳息至二,与遁 旁通。”这种消息互变的卦,与旁通卦大体相同,不过其范围要小得多, 第一章? 卦图 051 一般只限定在十二消息卦之内,而旁通、往来、进退、升降则比它范围 要广。 2. 之正、之卦 虞翻卦变还用“之正”的术语。所谓“之正”即改变爻性使其得正 (不得位)。虞翻认为,凡爻位不正者,皆可用“之正”使其得正位。如蒙 卦?:“二五失位,利变之正,故利贞。”二爻为阳爻(九二)、五爻为阴爻 (六五)是不当位——不正,应变为六二、九五则得正,而有利。 之卦,即变卦,比“之正”的范围要广,“之正”仅仅是不得位(不得 正)的爻变为得位(得正)的爻,而“之卦”则不受此限制。 3. 反易、反覆、覆卦、反卦 顾名思义,这种变卦方式是将一卦六爻反覆过来(上下颠倒)而成另 一卦,如屯?反易以后为蒙?,需?反覆以后为讼?。今通行本《周易》 六十四卦前后二卦的排列主要就是采用这种卦变方式(即孔颖达所谓“非 覆即变”中的“覆”)。 除了这种六爻全部颠倒的反覆外,还有一种仅仅是六爻卦中上卦或下 卦的反覆,称为“半覆”,如大畜?上卦反覆以后得大壮?,无妄?下卦反 覆后为遁 。 另外还有一种反易,不是六爻或其中三爻颠倒后变成另一卦,而是自 身上卦与下卦构成反易关系,为“上下反易”,如颐?,上卦为 6,下卦是 3,上卦和下卦互为反覆。 一般来说,反覆的卦(不管是哪一种)卦爻辞的意义往往相反。 4. 对易、对卦 对易、对卦是指一卦变成阴阳完全相对的另一卦。如乾?对易为坤?, 颐?对易为大过?。这种卦变方式其实就是虞翻的“旁通”。六十四卦中有 三十二对对卦,其中有四对有对无反,有二十八对既有对又有反。 与“反覆”卦一样,对易也有“半对”,即六爻卦中仅上卦或下卦对 易后变为另一卦,如中孚?上卦对易后为归妹?,师?下卦对易后为明 夷?。 易图探秘 052 对易也有自身的上下对易,如泰?,上卦 3 与下卦 0 构成对易关系。既 济?,上卦 5 与下卦 2 构成对易关系。 对易的卦,它们的卦爻辞意义往往相对。 5. 交易、交错、交卦、上下易、两象易 指六卦上卦与下卦交换位置,即上卦变下卦、下卦变上卦。如益卦? 交易后为恒?,夬?交易后为履?。在《易传》的《彖》《象》辞中,交卦 的意义大多互为参见。 6. 互卦、互体、约象、中爻 我们在“卦象”中已介绍过“互体”,互体是一种取象方式,而它的取 象正是通过卦变来实现的(实际上以上所述各种卦变形式都是以扩大取象 为目的的)。通过互卦的卦变形式,使一卦扩展为另一卦。它的基本卦变形 式中,任何一个六爻卦,先舍去最上爻与最下爻,中间的四爻(中爻)以 二至四爻构成一下卦,以三至五爻构成一上卦,上下卦组合成新的一卦。 如小过卦?,中四爻构成上卦为 1,构成下卦为 4,上下卦组合成互卦为? 大过卦 其他卦变形式 1. 消息、进退、往来、升降 消息为汉代卦变术语。在一个卦体中,凡阳爻去而阴爻来,称为“消”; 阴 爻 去 而 阳 爻 来, 称 为“息”(“息” 为“增 长” 义)。 与“进 退”“往 来”“升降”义大体相同。消息、往来、进退、升降的结果是变成另一卦。 如姤?卦消息、进退后为复?,虞翻以此注《易》,如注复卦:“阳息坤, 与姤旁通。”注姤卦:“消卦也,与复旁通。”注临卦 :“阳息至二,与遁 旁通。”这种消息互变的卦,与旁通卦大体相同,不过其范围要小得多, 第一章? 卦图 051 一般只限定在十二消息卦之内,而旁通、往来、进退、升降则比它范围 要广。 2. 之正、之卦 虞翻卦变还用“之正”的术语。所谓“之正”即改变爻性使其得正 (不得位)。虞翻认为,凡爻位不正者,皆可用“之正”使其得正位。如蒙 卦?:“二五失位,利变之正,故利贞。”二爻为阳爻(九二)、五爻为阴爻 (六五)是不当位——不正,应变为六二、九五则得正,而有利。 之卦,即变卦,比“之正”的范围要广,“之正”仅仅是不得位(不得 正)的爻变为得位(得正)的爻,而“之卦”则不受此限制。 3. 反易、反覆、覆卦、反卦 顾名思义,这种变卦方式是将一卦六爻反覆过来(上下颠倒)而成另 一卦,如屯?反易以后为蒙?,需?反覆以后为讼?。今通行本《周易》 六十四卦前后二卦的排列主要就是采用这种卦变方式(即孔颖达所谓“非 覆即变”中的“覆”)。 除了这种六爻全部颠倒的反覆外,还有一种仅仅是六爻卦中上卦或下 卦的反覆,称为“半覆”,如大畜?上卦反覆以后得大壮?,无妄?下卦反 覆后为遁 。 另外还有一种反易,不是六爻或其中三爻颠倒后变成另一卦,而是自 身上卦与下卦构成反易关系,为“上下反易”,如颐?,上卦为 6,下卦是 3,上卦和下卦互为反覆。 一般来说,反覆的卦(不管是哪一种)卦爻辞的意义往往相反。 4. 对易、对卦 对易、对卦是指一卦变成阴阳完全相对的另一卦。如乾?对易为坤?, 颐?对易为大过?。这种卦变方式其实就是虞翻的“旁通”。六十四卦中有 三十二对对卦,其中有四对有对无反,有二十八对既有对又有反。 与“反覆”卦一样,对易也有“半对”,即六爻卦中仅上卦或下卦对 易后变为另一卦,如中孚?上卦对易后为归妹?,师?下卦对易后为明 夷?。 易图探秘 052 对易也有自身的上下对易,如泰?,上卦 3 与下卦 0 构成对易关系。既 济?,上卦 5 与下卦 2 构成对易关系。 对易的卦,它们的卦爻辞意义往往相对。 5. 交易、交错、交卦、上下易、两象易 指六卦上卦与下卦交换位置,即上卦变下卦、下卦变上卦。如益卦? 交易后为恒?,夬?交易后为履?。在《易传》的《彖》《象》辞中,交卦 的意义大多互为参见。 6. 互卦、互体、约象、中爻 我们在“卦象”中已介绍过“互体”,互体是一种取象方式,而它的取 象正是通过卦变来实现的(实际上以上所述各种卦变形式都是以扩大取象 为目的的)。通过互卦的卦变形式,使一卦扩展为另一卦。它的基本卦变形 式中,任何一个六爻卦,先舍去最上爻与最下爻,中间的四爻(中爻)以 二至四爻构成一下卦,以三至五爻构成一上卦,上下卦组合成新的一卦。 如小过卦?,中四爻构成上卦为 1,构成下卦为 4,上下卦组合成互卦为? 大过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