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心理学(升级版)

生活中的心理学(升级版)
作者: 刘青
出版社: 机械工业
原售价: 32.00
折扣价: 24.90
折扣购买: 生活中的心理学(升级版)
ISBN: 9787111406617

作者简介

  刘青,心理、育儿专栏作家,著有《工作中的心理学》、《青少年心理健康必读》、《超妈手记》等畅销书,崇尚自然,呵护健康心灵,充实自身正能量。

内容简介

1.5 社会性心理孤独 什么是孤独?一些心理学家曾经提出孤独的三个特点:第一,孤独源自 于社交不足与人际关系缺陷,它只有在人际关系中才会产生;第二,孤独是 一种主观体验或心理感受,而非客观的社交孤立状态,一个人可在漫长的独 处中毫无孤独感,也可在众人环绕中仍深感孤独;第三,孤独体验是不愉快 的,令人痛苦的。 孤独其实是当个人感觉到缺乏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自己对交往的渴望 与实际的交往水平产生差距时,引起的一种主观心理感受或体验,常伴有寂 寞、孤立、无助、郁闷等不良情绪反应和难耐的精神空落感。孤独的人往往 社交不足或存在人际关系缺陷,并为此而深感痛苦。那种客观上似乎与他缺 乏接触,或处于社交孤立状态而没表现出心理上痛苦的人,我们不能将其判 断为孤独:有些人虽然客观上人际关系和社交联系是充分的,但仍因对现有 水平不满而深感痛苦,那么他依然是孤独的。 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所有的人都逃脱不了孤独的痛苦,只不过程度不同 而已。没有人永远孤独,但却有人长期孤独。一般而言,短暂的或偶然的孤 独不会造成心理行为紊乱,但长期或严重的孤独可引发某些情绪障碍,降低 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孤独感还会增加与他人和社会的隔膜与疏离,而隔膜与 疏离又会强化人的孤独感,久之势必导致疏离的个体心理失常。 孤独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其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人们 一般从环境因素,个体差异变量及背景特点等几个因素来考察孤独的原因。 首先,与孤独有关的环境因素。 孤独虽然是一种主观个人体验,然而它的产生与发展显然与个体所处的 社交环境和个体的社会关系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当人处在孤单、陌生、封 闭、不和谐或突遇挫折的客观状态时,就极易诱发人的孤独感。例如,儿童 与青少年在受到周围人的冷漠与孤立时,易产生孤独。成年人爱情关系的终 止和破裂、配偶亡故、失去亲人、同他人不和时,也易感到寂寞和孤独。远 离家乡和亲人,就更易诱发孤独思亲的感情。那些长期处于社会交往隔离或 人际环境较为封闭状态的人,往往备受孤独之苦。 也有人认为引起孤独的社会关系,既可以是数量上的,也可以是质量上 的。比如,我们可能觉得朋友太少,不足以满足交往的需要;也可能觉得朋 友虽然不少,但朋友关系大都浮于表面,不能与之倾心交谈。其中社会关系 质量对孤独的影响更大。这些进一步说明个体社会关系对孤独的影响。 其次,与孤独有关的人格特征。 在深入探索孤独的影响因素时,人们越来越强调个人与人格因素的作 用。众多的研究结果发现,孤独与人格和个体差异变量有着密切的关系。影 响到人们对其社交情景或社会关系状况的知觉与评价,影响人们对其自身处 境的理解,进而影响到人们的孤独感。面对同样的人际情景,有的人可能不 会感到孤独,或孤独的程度较低;而有的人可能会感到孤独,或者孤独的程 度较高。当个体的人际关系缺失时,有的人可能会将此视为一种挑战,试通 过发展新的社交关系改变现状,或学会了愉快地独处;而有的人可能易于感 到孤独或持续感到孤独。因此,人格因素是孤独与环境的中介变量,也是孤 独的直接原因。 再次,与孤独有关的背景变量。 与孤独有关的背景中主要有性别、年龄、婚姻状况、职业、住房以及社 会文化前景等。 性别:很多研究孤独的学家探讨了孤独与性别的关系,然而结论不一。 大多研究结果表明,女性比男性自我报告有更多的孤独感。 年龄: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似乎老年人更易感到孤独。但有关的研究 结果发现,十几岁至二十几岁的青少年有更高的孤独感。这可能有两方面的 原因:一是年轻人面临上学、工作、建立家庭等各种社会变迁,经历了较多 的人际变化;二是年轻人比老年人有更高的社交渴望,更愿谈论情感方面的 问题,也易承认孤独的事实。 婚姻状况:一般研究认为,已婚的成人比未婚的成人较少感到孤独,生 活也较幸福。良好的婚姻可为个人提供依恋和感情寄托、信任与关心的对 象,因而能减缓孤独或防止孤独的发生。然而,也有研究指出,有些已婚成 人由于朋友太少或婚姻不满而更感到孤独。 收入:一般的研究结果发现,富有的人比贫穷的人较少地感到孤独。这 可能因为富人有更多的金钱和机会参加娱乐及社交活动。 居住情况:居无定所、经常搬家、高层楼房、无邻居等也与孤独有关, 这种相关常受其他因素调节。另外,个体的职业也可为人们提供不同的社交 机会和社交网络,因而对孤独也有一定的影响。 虽然人们很早就认识到孤独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心理现象,并且将其视为 一种不愉快的经历或状态,然而由于孤独是一种很强的个人主观体验,难以 直接观察,缺少明确的表现形式,因而准确地评定和判断一个人是否孤独, 或者把孤独从其他心理现象中区分出来是十分困难的。人们只能依靠孤独者 的内心描述或从其他相关特征去推测一个人是否是孤独的。此外,人们在孤 独的自我判断上也存在相当大的差异。由于羞于窘迫,一些人不愿承认孤 独。这些也给孤独的研究带来许多困难。从目前有关文献看,人们一般从孤 独的感情、认知和行为这三个维度的特点来考察个体的孤独心理。 孤独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其评定标准和表现形式也是多方面的,这 里我们只是根据有关文献区分出三种成分。由于人们对孤独的概念理解不 一,因而在孤独评定的标准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有的强调孤独的感情成 分,有的重视自我评价。早期的研究较多地关注孤独的情感成分和行为表 现,着重考查直接导致孤独的各种社会缺陷,如人际关系缺失和社交不足。 后来的研究开始探讨孤独的认知线索,强调孤独者的人格和个人因素对孤独 的影响。金永信(Young shin Kim)认为,对孤独的评定应包括孤独当事人 的孤独史、情绪特点、思维状况、自尊、社交技能及个体对孤独的应付方式 等。评定核心就是将孤独视为一种个体对社交不足的主观反应。 长期孤独源自长期以来缺乏自己满意的人际关系,或长期社交不足和存 在社交缺陷;情境性孤独则产生于个体重要的人际关系破裂、瓦解及改变 时,或人处在陌生、封闭、孤单的社交环境中;暂时性孤独则涉及的是我们 绝大多数人都时不时体验到的偶然的孤独感。长期孤独的人难以与他人发展 和维持亲密的人际关系,经常感到孤独无援或与他人疏离,并为此而深感痛 苦。情境性和暂时性孤独只是对环境变化的暂时性反应,但是如果一个人在 一定时期内仍不能适应这种变化,亦可转化为长期性孤独。金永信研究了大 学新生及成年住院病人的孤独感,发现因对新环境不适应而产生孤独的大学 生与长期具有孤独感的住院病人,在孤独的表现形式如情绪、认知和行为上 有明显的不同。他指出,如何帮助长期孤独的人尽快与他人建立令其满意的 人际关系,是心理咨询和治疗工作者及临床医生的重要任务。 P4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