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楷模(附光盘2016)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手握权力不谋私利 他走了,坚毅的笑脸,深深映在西宁南北两山的 绿荫里。他一辈子掏心掏肺,只惦念百姓疾苦,只想 让荒山变绿。自己两手空空而去,疼爱的女儿至今还 在*原放牧。 他,就是青海省原副省长、省人大**会原副主 任尕布龙。 10年艰辛,植绿荒山 1992年,尕布龙从省人大**会副主任岗位退下 来。得知消息的乡亲们,早早帮他拾掇好了房子。他 们心想,我们的尕省长要回家了。可是,尕布龙却作 出了一个决定:上山种树! “西宁南北两座山还荒着,*把我从一个放羊娃 培养成领导干部,我要尽*后一点力,为子孙后代留 一片青山。”尕布龙安慰盼他归来的乡亲。 风吹沙飞无鸟影,下雨泥石落西宁。夹在两座荒 山之间的西宁人饱*风沙、泥泞之苦。 南北两座山坡陡、沟深、风大、盐碱多,在山上 植树,青海人想过、试过,但效果欠佳。19**年,青 海省从湟水河引水上山,并成立绿化指挥部。 尕布龙主动请缨,担任指挥部副指挥长。没过多 久,66岁的尕布龙带领民工修路、整地、育苗、栽树 、浇水。他还成立了绿化专业队,和民工们一起劳动 ,一起吃饭。从此,南北两山的角角落落都留下了他 的身影:一身布衣,满身泥土;头上一顶破*帽,脚 下一双帆布鞋。 一年四季,尕布龙在南北两山的沟沟梁梁上奔波 。春天种树,夏天防洪,秋天管护,冬天防火。 一个初春的下午,天很冷,风很大。干了一上午 的活,疲惫不堪的尕布龙靠在苗圃的地埂上睡着了。 收工时,人们才发现尕布龙不见了。等找到时,他的 身上、脸上、耳朵里全是土。工人们心疼地扶起老人 ,流下了眼泪。 有人粗略计算,10年间,尕布龙在南北山的劳动 *共3500多天。他有一个习惯,每年大年初一至初三 上山值班护林,10年来从未间断。每一个春节,万家 灯火通明,家家户户吃团圆饭的时候,这位老人却坚 守在南北山的林区。 10年辛苦,在尕布龙带动下,南北两山规划的5 万亩绿化区内,他们累计完成4万多亩造林工程,栽 植各种树苗4000多万株,其中3400多万株成活,是 19**年以前40年间累计造林量的3倍。 约束亲朋,不留情面 尕布龙有句话,至今还有许多人记得:“权力来 自百姓,只能服务百姓,*不可谋取私利。” 曾给他当过多年司机的杨杰说:“尕省长对自己 的亲属、秘书、司机等身边工作人员的要求太严格了 ,我们从来没借他的名义谋过私利,他的亲属*没有 一个人因他而沾过光。” 尕布龙的一个侄子考上了中专,工作后又通过自 学考上了大专。由于工作出色,单位决定提拔他当副 处级干部。当他们为此请示时任副省长的尕布龙时, 得到这样的回答:就因为他是尕布龙的亲侄子吗?我 看不要提拔,还是让他搞业务。 尕布龙担任省级领导后,人们劝他将家属转为城 镇户口,他不表态。有人提醒他将家里人迁到省城, 给在老家放羊的女儿安排工作,他还是不表态。他的 妻子直到去世还是牧民,女儿至今仍在老家放牧。 海晏县哈勒景乡永丰村是尕布龙的故乡。村干部 说,尕布龙的妻子华毛曾是全村的劳动模范。有** ,她在生产队挤奶,被*惊的牦牛踏伤,成了半瘫痪 ,家里的担子全落到正在上学的女儿格格丽身上。为 了接替阿妈放牛,同时照料阿妈,她主动退学,拿起 了牧鞭。 多年后,格格丽一直在牧区放羊,很多人无法理 解,问她:“你阿爸是副省长,可以帮你解决城市户 口,可以安排好工作,你为啥这样辛苦?”格格丽说 :“阿爸经常教育我们,要热爱*原,虽然牧区自然 条件艰苦,总要有人来建设。如果牧民都进城,保护 *原、畜牧业发展由谁来做?” 1990年,家里的东珠仁青报考湟源牧校,仅仅差 2分,当他拿着成绩单,**次找尕布龙求助时,吃 了闭门羹。东珠仁青永远记得尕布龙说的话:“坚决 不行,差1分也是差,要么继续上学复读,要么去当 兵。”东珠仁青委屈地哭了,他*终选择了复读。毕 业以后,东珠仁青下过乡村,当过工人,可再也没有 找过尕布龙帮忙照顾。 尕布龙对家人的要求何止是严格,几乎不近人情 。尕布龙的儿子尼玛才仁结婚时,收到父亲一份“新 婚礼物”,那就是“约法三章”:一不能请客,二不 能收礼,三不能放鞭*。P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