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书缘--寻访世纪文学心灵

半生书缘--寻访世纪文学心灵
作者: (美)李黎|责编:卫纯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原售价: 38.00
折扣价: 25.20
折扣购买: 半生书缘--寻访世纪文学心灵
ISBN: 9787108065339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去冬见茅盾 1980年。岁暮。 北京城还不太冷,那几天天气也还晴朗。午后微微有 些阳光,街头稠密的行人车辆在淡漠的光影里穿梭来去。 车子停在一条看起来很普通的胡同里。我没有心情仔 细打量这条胡同,下了车就径直走向面前的大门。门里是 个小小的旧式四合院。穿过院子右首的一扇小门,眼前豁 然又是一座四合院,比起先前那座显得整洁幽静得多。庭 院地上铺着石板块,中间的花棚架和架下的花圃都是荒着 的。倒是两边几棵挺立的树木还是常青着,鲜明地衬出廊 下土红色的门户和窗棂。 好安静的冬日午后。空荡荡的庭院,没有人声的回廊 ,紧闭的门窗,旧式的窗玻璃里垂着白色的窗帘。一切都 静悄悄的,竟似有几分寂寞。 我走进一间铺地板的大房间。朝门的一大面墙全是书 橱,橱里面每一格全横横竖竖摆满了书;橱顶上摆着好些 笔筒和花瓶。橱前有一套简单的几椅,左首却是一张极大 的书桌。屋里很暧和,空气里浓郁地飘着一股燃熏的香味 。 我在书橱前的一张椅子坐下,却侧着身,目不转睛地 往那扇通往内室的房门凝视着。 他出现在房门口了。穿着藏青色的中式对襟褂子,灰 色长裤,慢慢、慢慢地走出来。中等个子,脸的轮廓瘦瘦 的,可是肩膀看起来很宽。 如果不是行动的迟缓,倒实在看不出他是一位八十四 岁的老人。他有一张非常光洁的脸,几乎没有什么斑纹。 薄薄的、梳得妥妥帖帖的头发,竟然仍是黑的。听说刚动 过手术的眼睛也仍是亮亮的,睁得大大地看人。三四十年 前的照片里就一直有的唇上的那撮小髭仍在,只是比照片 上的稀薄花白些了。髭下薄薄的嘴唇因微笑和喘气而张开 着,露出一口洁白的牙齿。 我不能置信地看着他,握着他的手也仍然觉得不真实 ——总觉得这是不可能的,要时光倒流才有可能赶上见他 ;也许要一架时间机器才能带我回到他的那个年代,早在 我出生之前的时代,当他挥洒着那如椽巨笔,写下那些不 朽的作品;他的名字、他作品的名字,与那个时代相互推 动着,结合在一起,他本身便是一部历史,一位人物—— 不,不是他一个人,还有他笔下的千万人,活生生的,在 书内书外:老通宝、林老板、吴荪甫、大鼻子、菱姐、赵 惠明、小昭……无数的人,创造他而又被他创造出来、赋 予血肉生命的人物,这些名字因着他而一起动人地流传, 因着他而不朽。 头一回听人提到他的名字是在台湾,那时我还很小。 “‘矛盾’?多有趣的名字。”我心想。一个有趣的名字 ,对我不带有任何意义的,他的作品我也读不到的,就这 样掠过去了,像另一个时间和空间里的传奇。 长大以后这个名字渐渐听得多了,但还是觉得极其遥 远,像一场过去的繁华,我想是再也赶不上了。 然而永恒的作品是不会过去的。十年前一到美国就读 到他的作品了,还记得那是一本很旧的《茅盾文集》, 1948年上海春明书店出版的。 至今我也不会忘记,深夜里在宿舍的斗室中是怎样激 动得不能成眠的心情。那样巨大而深沉的苦难和力量,在 一本薄薄的书册中竟似排山倒海般地震撼人。即使是那篇 有自传性的、带一丝淡淡哀愁的《列那和吉地》,也使我 禁不住一次又一次地流泪。 就这样,他也成了一个带引我走上一条新的心路的人 。在我出生之前,他就早已写成了那些作品,经过几十年 岁月,几万里空间,他完全不知道的,一个中国游子,在 地球的另一面,被他的笔震撼得无以自已…… 然而当我面对着他本人时,却不知道该怎样告诉他这 一切。我什么也没说。因为会有千千万万的人可以告诉他 相似的感受。他会了解的。我竟只能讷讷地向他致谢,谢 谢他为我的书名题的字。他微笑着听我念那段在书的后记 中向他致意的话。我有更多更多的话,却不知道怎样说了 。而他还是那样谦和地微笑着,眼睛睁得大大的,过一阵 闭一闭。 他讲话有些困难,说一段就得停下来喘气。他的浙江 官话也不容易听懂。好些个别的字句,得要请同去的他的 老友范先生为我“翻译”。 P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