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

老子
作者: 阙荣艳
出版社: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原售价: 36.00
折扣价: 20.60
折扣购买: 老子
ISBN: 9787569924527

作者简介

阙荣艳,文学学士学位,一直从事古籍整理与保护相关工作。

内容简介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①;名可名,非常名②。无名③,天地之始④;有名,万物之母⑤,故常⑥无欲,以观其妙⑦,常有欲,以观其徼⑧。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⑨之玄。玄之又玄⑩,众妙之门⑾。 【章旨】 老子第一次提出“道”这个概念,作为自己哲学体系的核心。它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微妙玄虚。其含义博大精深,可以从历史的角度来认识,也可以从文学的方面去理解,还可以用美学原理去探求,更应以哲学体系的辩证法去思维。它不具有任何质的形式,是一种神秘的精神实体。因此说这一章是《道经》的总纲。【注释】 ①第一个、第三个“道”是名词,指的是宇宙的本原和实质,引申为原理、法则、规律等。第二个“道”为动词,是解说、阐述的意思,犹言“说得出”。②第一个、第三个“名”是名词,概念,指“道”的形态。第二个“名”是动词,命名,称谓,犹言“叫得出”,说明的意思。③名:动词,表述,说明。④始:本初,原始。⑤母:母体,本原,根源。⑥常:亘古不变,永恒。⑦妙:微妙。⑧徼(jiào):边际,边界。引申为端倪。⑨谓:称谓。此为“指称”。⑩玄:深黑色,玄妙幽深。这是《老子》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有深远、看不见的神秘意思。⑾门:一切奥妙变化的总门径,此用来比喻宇宙万物的唯一本原“道”的门径。 【译文】 “道”,如果可以说得出,那它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如果可以叫得出,那它就不是永恒的名。“无”,用以称述天地之初始;“有”,用以称述万物之本原。所以,应该从万物永恒的原始状态中去观察“道”的微妙,应该从万物不变的根本之处去观察“道”的端倪。这“有”“无”二者,同出一源而名称互异,它们都称得上是玄妙幽深的,从有形的深远境界到达无形的深远境界,玄妙而又玄妙,这就是通向一切奥妙神秘的总门径。 【原文】 上①善②若水。水善③利万物而不争④,处众人之所恶⑤,故几⑥于道。居善地⑦,心善渊⑧,与善仁⑨,言善信⑩,正善治⑾,事善能⑿,动善时⒀。夫唯不争,故无尤⒁。 【章旨】 本章以水为喻,歌颂“圣人”谦退不争的品格,重在修身。水柔和而滋养万物,从不争夺,甘愿处在卑下的地方,始终如一地永远付出,这正与天道相吻合。老子认为最完善的人格就应具有水的特性,通过对水的描绘来达到对“道”的歌颂,进一步简述“以柔克刚”“不争无尤”的哲学。可以看出,老子将谦退不争作为立身之本。 【注释】 ①上:上等,崇高。②善:指善良有美德的人。善作名词。③善:善于、长于的意思,善在此作副词。④争:相争。⑤所恶:所厌恶的地方。此处具体意义是低洼之地。⑥几(jī):接近,差不多。⑦居善地:居,居住,这里指处世。地,用作动词性谓语。⑧心善渊:思虑深邃宁静。心,存心。渊,深。这里形容内心深沉虚静的状态。⑨与善仁:交接善良之人。与,同“予”,意思是给予,引申为交友。仁,同“人”。⑩言善信:说话遵守信用。言,说话。信,讲信用,真诚。⑾正善治:为政精于治理。正,通“政”,行政。⑿事善能:处事发挥特长。事:办事。能,灵活,圆滑。⒀动善时:行动把握时机。动,行动。时,时机。⒁尤:过失,过错。 【译文】 崇高的善人(圣人)就好像水。水滋润万物有利于它们生成,而又不和万物相争,甘心汇聚在人人都厌恶的低下地方,所以它接近于“道”。善人处世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心胸如水一样静默深远,善于保持沉静,待人交友如水一样润泽万物,像水那样友爱,说话如水一样遵守信用,从政如水一样有条理,善于理政治国,处事如水一样随物成形,善于发挥特长,行动如水一样涸溢随时,善于随顺天时。正因为他(圣人)像水那样与世无争,与万物无争,所以没有过错。 【原文】 五色①令人目盲②,五音③令人耳聋④,五味⑤令人口爽⑥,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⑦,难得之货令人行妨⑧。是以⑨圣人为腹不为目⑩,故去彼取此⑾。 【章旨】 本章论述物欲横流的危害,重在养生。老子主张“为腹不为目”,指出物欲享乐生活的弊害,希望解决基本的温饱,平静地生活。 老子认为贪婪、骄奢淫逸、纵情于声色之娱,沉溺于五色、五音、五味、驰骋畋猎等,必然会带来恶果。夏桀、商纣可谓前车之鉴。今天看来,老子的主张是有些偏激的,但是合理的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越发丰富多彩,这是时代的进步。但是人们应该适度控制自己的欲望,如果不懂得适度克制自己,终日沉溺于五色、五音、五味中,就会给自己的人生带来严重的后果。 【注释】 ①五色:黄、青、赤、白、黑五种颜色。②目盲:眼瞎,这里比喻眼花缭乱。③五音:古代以宫、商、角、徵(zhǐ)、羽为五音。五音构成中国古代乐声音阶中的五个音级。此处也泛指各种声音交错纷繁。④耳聋:比喻听觉不灵。⑤五味:古代以甜、酸、苦、辣、咸合称五味。⑥口爽:口味败坏。爽,伤败,差失。⑦驰骋(chí chěng):纵马疾驰。畋(tián)猎:打猎。心发狂:心放荡而不可制止。⑧难得之货令人行妨:稀释的珍品使人行为不端。难得之货,指不易得到的物品,泛指各种奇珍异宝。行,行为。妨,伤害,这里指行为不轨。⑨是以:因此。⑩为腹不为目:一说只为吃饱肚子,不求声色娱乐。一说“腹”指人的内在自我,“目”指外在的形象或感觉世界。此句是本章的主旨。为“腹”,即建立内在的宁静的生活。为“目”,即追逐外在的生活。只有摆脱外界的物欲,保持内心的安宁,才能保持心灵固有的纯真。⑾去彼取此:摈弃内心的物欲,吸取有利于身心发展的东西。 【译文】 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纷繁的韵律使人两耳失聪;鲜美的食物使人胃口损伤;纵马狩猎令人心思狂荡;稀罕的珍品使人行为不端。 因此,圣人只求过一种简单清静的生活而不追逐声色之娱,抛弃物欲的诱惑,保守内心的安宁,保持心灵固有的纯真。所以抛弃物欲,只要温饱。 因此圣人行为是以物来滋养自己,而不会让物来主宰自己,所以圣人不追求过分的物欲,只求适度。 【原文】 宠辱若惊①,贵大患若身②。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③,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④。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⑤;及⑥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⑦,若可寄天下⑧;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⑨。 【章旨】 本章是关于人格修养的理论,重在修身。讲到“为腹不为目”的“圣人”能够“不以宠辱荣患损易其身”(王弼语),才可以担负天下的重任。即应该将个人的荣辱置之度外,保持其人格尊严,不要因为外界的毁誉而影响自身的生活态度。只有这样宠辱不惊的人,才能不患得患失,才能承担起治理天下的责任。 本章反映了老子主张忍辱负重、无我利人的思想。“无我”,并不是超脱自我与抛弃自我,而是不为个人利益患得患失,要以自身为天下,这是上德的人,因为他们不为荣辱所移,不为患难所慑,敢于损一身而全天下,无私无畏,是最可靠的人。老子歌颂了这种人。最终,还是这种人得到了天下。 【注释】 ①宠辱若惊:受到宠爱和侮辱就感到惊恐不安。宠,宠爱,宠幸。辱,侮辱。若,相当于乃,副词,于是的意思。惊,惊喜与惊惧。②贵大患若身:将它看重的如同祸患缠身。贵,贵重,珍视,重视,在这里是“以……为贵”。大患,大的祸患。身,身体。③宠为下:宠爱居于下位。下,卑下。④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得到宠信就感到惊喜,失去宠信就感到惊恐,所以说受宠与遭辱都同样震惊。⑤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我之所以有大患,是因为我有实体。老子认为大患来自人的实体,因此防止大患应该先重视自身实体。老子一向强调贵身。⑥及:若,如果。⑦贵以身为天下:以天下为贵。贵,以……为贵。⑧若可寄天下:才可以把天下交给他。寄,寄托。⑨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以爱身的态度对待天下事,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 【译文】 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恐不安,将它看重得如同祸患缠身。什么叫宠辱若惊?因为得宠(本质上)是卑下的事情,得到宠爱感到惊吓不安,失去宠爱也感到惊恐不安,所以说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吓。 为什么说将它看重的如同祸患缠身?我之所以有祸患缠身的感觉,是由于我太过于看重自身的存在。如果没有自身的存在,我哪里还会有什么祸患呢? 所以,以忘我的态度去对待天下、处理事情的人,才可以担负起治理天下的重担;以爱惜自身的态度去处理事情的人,才可以把天下的重任交付给他。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国学经典里蕴藏着中华文明的光芒与智慧,凝聚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与力量。 1. 内容上,本丛书采用“原典+注释+译文”的形式,注释准确简明,译文明白晓畅。不仅让读者更好领会经典的内涵,这样的架构方式也更贴近现代人的阅读习惯。可以说既立足经典,又兼顾了历史传承与当代人的需求。 2.无障碍阅读。丛书将原典中生僻的字词都进行了拼音标注,同时重点字词、句子、人物等重点详细解释,使得整个阅读过程非常顺畅。 3. 每册图书配以精美插图,排版简约精致,简体横排,稀疏有秩,读起来非常轻松。 4.装帧典雅,双封裸脊,具有古典韵味;书名字体来自清光绪年间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秀润华美,正雅圆融。封面装饰图案是从书籍对应年代中寻找铜器、壁画、玉器、家具中的纹饰图案 。特殊工艺,考究用纸,简约大气,封面图片烫彩色漆片,书名烫黑色漆片,封面用深黄大地纸,富有肌理感,内封用牛皮纸,具有历史感。 5.《老子》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思想内容微言大义,一语万端。内容涉及小到修身、养性,大到用兵、治国等各个方面,不仅蕴含着至淳至真的处世哲学,更是中华民族的智慧源泉,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千人千解,越是聪慧之人,越觉其深不可测。是人生哲学,也是政治理想;是兵法,也是辩证法。是国人不可不读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