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7.00
折扣购买: 近代日本哲学中的田边元哲学(比较哲学与跨文化哲学的视点)/中大哲学文库
ISBN: 9787100174633
廖钦彬,1975年生,台湾高雄人。日本筑波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科(哲学?思想专攻)文学硕士、博士,现为中山大学哲学系副教授,Journal of Japanese Philosophy编委。主要研究方向为日本哲学、跨文化哲学、宗教哲学、文化研究。曾先后在台湾大学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德国莱比锡大学东亚研究所、意大利帕多瓦大学哲学系、美国波士顿大学神学院等从事访问研究。
田边在《实存、爱与实践》的序文中,如此说明自己撰写此书的理由:“我在前面两篇论文中,选出并分析一般人认为克尔凯郭尔的哲学思想之永恒意义,并阐明相对于黑格尔的理性主义,其实存主义所展现的特色,在显示出其是哲学的必要条件的理由之同时,批判其立场仍是偏向超越的自我在往相层面上的单独性,造成缺乏社会性的媒介,以至于以‘爱的自我牺牲’为基础的社会解放之实践,变得非常淡薄。这可说是其难以掩盖的缺点。最后阐明了即使其所提倡的‘爱的应当’有实存的协同作为基础,但因其尚未还相于具体的现实社会之政治实践,因此无法避免其抽象性。”(T9?276,‘’为笔者所加)。 田边撰写此书的意图显然是:想从克尔凯郭尔的宗教实存中,找出和自己构想的实存论(或者是宗教哲学)相近的东西,藉由分析与指出其不足的部分,来建构一种能对应当代的新哲学(即新的实存哲学)。 田边撰写此书,是在“二战”之后,当时“无的实存主义”风靡于战后的法国,虚无主义和实存主义,亦在战后的日本中大为流行。西谷启治的《虚无主义》便是其代表的著作。西谷在此书中说到,自己在战败后的日本中感受到浓厚的虚无感。在阐明虚无主义在欧洲的历史性展开之后,西谷便论究了尼采的虚无主义思想及其所谓的实存,在比较了尼采与海德格尔的思想之后,最后返回到尼采的实存,并摸索了一条超克虚无主义的道路。西谷撰写此书的意图即是:想透过模仿尼采来超克虚无主义,藉此为人类提供一条可行之道与实存的精神(即爱自己的命运,以自身的意志自由地选择未来的精神)。田边在《实存、爱与实践》的第一章第一节的结尾处,早已指出“虚无主义即是实存主义”的想法正弥漫在战败后的日本,并表示这是一个不得不详加探讨的课题(参见T9?282-85)。 田边在《实存、爱与实践》中,花费了三分之二的篇幅集中探讨克尔凯郭尔的宗教实存。在检讨其论述之前,先简要地说明田边在日本战败前后所建构的忏悔道哲学之结构。田边在战败前后,藉由提出忏悔道哲学这种他力哲学,来改变自己的哲学方向。在忏悔道的哲学里,进行哲学的主体已经不再是田边自身,而是让他承认理性信仰的不可能,并在理性的支离破碎当中,再一次让他认识理性的绝对他力。也就是说,忏悔道哲学必须以绝对的他力作为主体,才有可能成立。他力哲学可以说是后期田边哲学的本质(参见T9?3-14)。 田边以他力哲学为基础,强调个人及其民族的忏悔,透过绝对他力所唤起的忏悔,再一次重新建构“种的逻辑”中的类、种、个三者的关系。而在这种被重构过的哲学当中,存在与行动的关系有了很大的转变。人类的存在与行动的存续,已经不再倚靠其自身的力量(或思辨的理性),而是倚靠绝对他力所引导的“自他否定即肯定”(自他忏悔即救济)的转换运动。人类的存在与行动因忏悔即救济(死即生)这种宗教实践,而带有宗教与伦理的性格。很显然的,此种存在与行动观和田边在《实存、爱与实践》所说的宗教实存有相通之处。 国内第一本田边元哲学研究专著。中大哲学文库主要收录中山大学哲学系现任教师的代表性学术著作,亦适量收录本系退休前辈的学术论著,目的是集中展示中大哲学学科的学术成果,打造一批学术精品,展现“中大气象”,以更好地向学界请益,共同推进哲学研究走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