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

传习录
作者: 王阳明
出版社: 台海
原售价: 49.80
折扣价: 12.10
折扣购买: 传习录
ISBN: 9787516826102

作者简介

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号阳明,世称阳明先生.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明代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思想.其学术思想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极大的哲学思想,并且在后世广为流传.其人集立德、立功、立言于一身,著有《王文成公全书》.

内容简介

二、在事上磨炼——答周道通书 周道通,就是周衡,道通是他的字,号静庵,江苏宜兴人.曾历任知县.曾跟随王阳明学习,后又从学湛若水,能够协调王、堪两家的学说. 2.心之本体即天理,更有何可思虑得 原?文 来书云:“上蔡①常问‘天下何思何虑’,伊川云:‘有此理,只是发得太早.’②在学者功夫,固是‘必有事焉而勿忘’,然亦须识得‘何思何虑’的气象,一并看为是.若不识得这气象,便有正与助长之病;若认得‘何思何虑’,而忘‘必有事焉’功夫,恐又堕于无也.须是不滞于有,不堕于无.然乎否也?” 所论亦相去不远矣,只是契悟未尽.上蔡之问与伊川之答,亦只是上蔡、伊川之意,与孔子《系辞》原旨稍有不同.《系》言“何思何虑”,是言所思所虑只是一个天理,更无别思别虑耳,非谓无思无虑也.故曰:“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云“殊途”,云“百虑”,则岂谓“无思无虑”邪?心之本体即是天理,天理只是一个,更有何可思虑得?天理原自寂然不动,原自感而遂通.学者用功,虽千思万虑,只是要复他本来体用而已,不是以私意去安排思索出来.故明道云:“君子之学,莫若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若以私意去安排思索,便是用智自私矣.“何思何虑”正是功夫,在圣人分上便是自然的,在学者分上便是勉然的.尹川却是把作效验看了,所以有“发得太早”之说.既而云“却好用功”,则已自觉其前言之有未尽矣.濂溪主静之论亦是此意.今道通之言,虽已不为无见,然亦未免尚有两事也. 注?释 ①上蔡:谢良佐(1050~1103),字显道,河南上蔡人,世称上蔡先生,进士,为程门四大弟子之一. ②“伊川云”句:《河南程氏外书·上蔡语录》记载谢氏与程颐的对话:“二十年往见伊川.伊川曰:‘近日事如何?’某对曰:‘天下何思何虑?’伊川曰:‘是则是有此理,却发得太早.’” 译?文 来信中曾说:“谢良佐先生曾经问‘天下何思何虑’,程颐先生说:‘有此理,只是发得太早.’从学者的功夫来说,固然是‘必有事焉而勿忘’,但也应当明白‘何思何虑’的气象,放在一块综合起来看才对.若没有看清楚这种气象,就会滋生期望过高与助长的弊病;如果明白了‘何思何虑’,但忘‘必有事焉’的功夫,恐怕又会掉入虚无的误区里.应该既不为有所牵滞,又不堕入虚无.是这样吗?” 你所说的也差不多正确,只是还没有领悟透彻.谢良佐先生与程颐先生的回答,实际上只是他们两个人的意思,与孔子《系辞》中的原意本就稍有出入.《系辞传》所讲的“何思何虑”,是指所思虑的只是一个天理,之外再没有别的思虑,而并不是说完全没有什么思虑.所以说“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说“殊途”,说“百虑”,难道也是“无思无虑”吗?心的本体就是天理,而天理只有一个,除此之外还有别的什么可以思虑的呢?天理原本是寂静不动的,原本就是自己感应了之后就能通达的.学者用功,即使有百思千虑,也只是恢复他心的本体和作用而已,而并非用自己的私愿能安排思索出来的.所以程颢先生说:“君子之学,莫若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如果凭着私愿去安排思索,便是在私欲上用才智.“何思何虑”正是做学问的功夫,在圣人是自然而然的,但是在学者就必须勉强才能做到.程颐先生却把它当作功夫的效果看待了,所以才会有“发得太早”的说法,接着又说“却好用功”,则是他自己觉察到前面所说的话还有欠缺.周敦颐先生主静的观点也是这个意思.现在你的看法,虽然不能说不是你自己的见地,但还是把功夫当两回事来看待了. 解?读 王阳明曾主张学者通过静坐的方式,达到《易经·系辞传》所说的“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以恢复良知本性.无事存养,静中体悟的方法,就是使良知时刻彰显天理的功夫,若良知时刻照应天理,则真心自然顺应无滞. 6.以言语谤人,其谤浅 原?文 来书云:“今之为朱、陆之辨者尚未已.每对朋友言,正学不明已久,且不须枉费心力为朱、陆争是非.只依先生‘立志’二字点化人,若其人果能辨得此志来,决意要知此学,已是大段明白了.朱、陆虽不辨,彼自能觉得.又尝见朋友中见有人议先生之言者,辄为动气.昔在朱、陆二先生所以遗后世纷纷之议者,亦见二先生功夫有未纯熟,分明亦有动气之病.若明道则无此矣.观其与吴涉礼论介甫①之学云:‘为我尽达诸介甫,不有益于他,必有益于我也.’②气象何等从容!尝见先生与人书③中亦引此言,愿朋友皆如此,如何?” 此节议论得极是极是.愿道通遍以告于同志,各自且论自己是非,莫论朱、陆是非也.以言语谤人,其谤浅;若自己不能身体实践,而徒入耳出口,呶呶度日,是以身谤也,其谤深矣.凡今天下之论议我者,苟能取以为善,皆是砥砺切磋我也,则在我无非警惕修省进德之地矣.昔人谓“攻吾之短者是吾师”④,师又可恶乎? 注?释 ①介甫: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进士,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神宗时为相,曾推行变法. ②“为我”三句:意为请替我向介甫先生转达我的全部观点,如果对他没有益处,则一定对我有益.出自《河南程氏遗书》卷一. ③与人书:指《答汪石潭内翰书》,见《王阳明全集》卷四. ④攻吾之短者是吾师:出自《荀子·修身篇》“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 译?文 你信中说:“现在为朱熹、陆九渊争辩的还大有人在,未曾停止.我每每对朋友说,圣学已经很久不得昌明了,姑且不必再枉费心机去为朱熹、陆九渊争辩谁是谁非了.只依据先生的‘立志’来点化人,假若此人真能辨别出这个志向,决意要把圣学弄明白,那么他已经基本上明白了.朱、陆二人谁是谁非,即使不去辨别,他自己也会自然感觉到了.曾经看到朋友中有非议先生学说的,就觉得很生气.以前朱、陆两位先生给后世留下了这众多的争议,也可以看出二位先生的功夫有不纯熟的地方,明显有意气用事的弊病.程颢先生就没有这种毛病.他同吴涉礼讨论王安石的学说的时候说:‘为我尽达诸介甫,不有益于他,必有益于我也.’是何等从容的气度啊!我曾经看到先生给别人的信中也引述了这句话,希望朋友们都能做到这样,是吗?” 这段议论说得很对很对.希望你告诉所有志同道合的人,各人暂且各自反省自己的是非,而不要去谈论朱、陆二人的是与非.用言语诽谤别人,这种诽谤是很肤浅的;如果自己不能身体力行去实践,而仅仅是从耳朵听进去又马上从嘴巴吐出来,成天夸夸其谈,实际上就是在自己诽谤自己,而这种诽谤是很厉害的.但凡现在天下议论我的人,如果能从中获益,那么,都是在与我砥砺切磋,对我来说,无非是更加警惕反省自己、修养品德.荀子说“攻吾之短者是吾师”,老师会有可恶的吗? 解?读 明初是朱学占有统治地位,至王阳明心学问世后,一方面,成为儒学的又一面旗帜,开了一代儒学之新风;另一方面,也成为众矢之的,遭到不少学者的异议.对于他人的异议和指责,王阳明表现得包容大度,他认为这是学术发展的正常现象.同时,他进一步强调实践,在谈到与朱、陆之辩时告诫他的朋友和学生不重言辩要重“身体实践”. ★中国人修身、持家、教子、立业的处世心经. ★上承孔子、朱熹,下启曾国藩、章太炎,五百年来传奇之作. ★全译全注、文白对照、详解新评,精辟透彻,通俗易懂,无障碍展现原汁原味的阳明心学! ★阳明心学蕴含着“宁静于内,无敌于外”的至上智慧,已故国学大师钱穆更是将该书列为“中国人所人人必读的书”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