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心理治愈只需一次:《了凡四训》的心理学解读

好的心理治愈只需一次:《了凡四训》的心理学解读
作者: 涂道坤
出版社: 北京联合
原售价: 42.00
折扣价: 33.60
折扣购买: 好的心理治愈只需一次:《了凡四训》的心理学解读
ISBN: 9787559664259

作者简介

涂道坤 1986年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获学士学位。1989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获硕士学位。长期致力于心理学的学习与研究。先后引进《少有人走的路》《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这书能让你戒烟》《FBI教你读心术》,以及《DBT情绪调节手册》等心理学书籍。

内容简介

第一章 一个很“丧”很怪的南方人 墙上一道枯槁的影子 雨后的北京城,湛蓝的天空,悠悠的白云,空气中带着一丝甜味。穿过安定门内一条幽深的小巷,在两排古槐树的掩映下,坐北朝南,一座气势恢宏的大门映入眼帘,这便是著名的“集贤门”。 迈过这道门,就跨进了天下读书人仰慕的国子监。 国子监聚集了大明王朝最优秀的人才,能够来此深造,是莘莘学子梦寐以求的事情,而从这里走出去的人则意味着前程似锦—— 要么留京,在国家机关担任要职;要么到地方做官,主宰一方。拥有如此美好的未来,怎么能不让人激动、兴奋和自豪? 然而,在这些自我饱满、明亮,充满朝气与活力的个体中,却有一个很“丧”的南方人,他就像日本动漫大师宫崎骏《千与千寻》中的无脸男:一张脸似白板,没有血色、没有表情、麻木不仁;眼神空洞、呆滞,精神萎靡;身体仿佛被抽掉了脊梁骨,干瘪瘪、软塌塌、无所依,幽灵般游荡在校园内。 这个人叫袁学海,浙江嘉善人。 袁学海不仅很“丧”,而且还很怪。他性格孤僻,不愿与人交往,怕别人进他的房间,触碰他的东西,尤其怕别人坐在他的床上。每次自己不小心摸到稍微带点灰尘的东西后都要洗手,否则便万分难受。一天,脏兮兮的古槐树垂下一条青虫,俗称“吊死鬼”,不幸被他的手碰到,他大惊失色,痉挛般冲回房间,把自己关在屋子里,用清水将手洗了又洗。面对袁学海怪异的反应,同学们莫名其妙,面面相觑。 这件事过去几天后,一个晚上,当人们再次谈论起那天发生的“吊死鬼事件”时,一位同乡说,人的性格是会变的,过去袁学海并不是这样。在老家嘉善时,他很有活力,只不过那活力有点令人讨厌。那时他特别喜欢说话,尤其喜欢自我吹嘘。每次与同学聊天时,总是抢风头,别人连句话都插不上,而且性情浮躁,动不动就生气、发怒。 当大家议论得正起劲时,突然,一位同学大叫一声: “不好,你们最近看见他了吗?”这时大家才发现袁学海失踪了,很多天没有看见他的踪影。莫非他一时想不开干出什么傻事?但愿他在自己房间里!众人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急急忙忙赶到袁学海的住处。只见黑暗的屋子里一灯如豆,宛如皮影戏一般在墙上映照出一个人影——袁学海枯坐在室内,一动不动,像一尊木雕泥塑。 “他好像在打坐,看上去很平静。”一位同学低声说道。 “不,你瞧,他双腿蜷曲,两只眼睛似睁似闭,胧胧然,了无生机,这是我见过的最自闭、最颓丧、最绝望的人了。”有同学说。 “是呀,一个人要绝望到什么程度,才会像这样宅在家中,切断与外部世界的一切联系,真是‘哀莫大于心死’。” 另一个同学回应道。 袁学海活成了墙上一道枯槁的影子,同情之余,人们心头不由得生起一团疑云:袁学海经历了什么,在风华正茂的年龄却失去了活力?他究竟遭遇了怎样的心理危机,才会如此封闭,心如死灰? 1. 中国传统文化从来就不缺好的故事,缺的是好的解读。《好的心理治愈只需一次》从心理学的角度解读《了凡四训》,拨开了生命重建的重重迷雾。 2.该书扣人心弦,回味无穷,同时也很有现实意义,希望能够给生活中的“躺平”者、“空心”者、“内卷”者、抑郁者、焦虑者、压力巨大者、人生迷茫者……有所帮助。 3.中科院心理学教授祝卓宏作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