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起鹤及孔祥熙/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

费起鹤及孔祥熙/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
作者: (美)麦美德|译者:郭晓霞
出版社: 东方
原售价: 21.50
折扣价: 15.05
折扣购买: 费起鹤及孔祥熙/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
ISBN: 9787506069403

作者简介

麦美德博士(S.LuellaMiner,1861-1935),作为中国近现代女子教育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麦美德女士具有一段非常富有传奇性的人生经历和教学生涯。她于1861年1月30日诞生在美国俄亥俄州欧柏林市。1887年,美国公理会在美国各地选派志愿者赴华布道,麦美德积极报名参加,并于同年搭船来到了中国。1923年,麦美德被选举出任中华基督教全国协进会副会长,并被山东齐鲁大学聘为女部主任兼宗教学院教授。她在那儿一直工作到1935年逝世为止。

内容简介

提笔写下我的家庭与自己多年来的经历,除此之 外,别无所求。我唯 独希望普天之下信奉基督的兄弟姐妹始终坚信一点, 那就是,耶稣基督眷 顾世间每一个人。我便是得到上帝眷顾的其中一个。 这么说,并非由于我 有多么与众不同,而是因为我生在一个崛起的时代, 也正是在这个时代我 领略了世间一切美好。因此,我想要借述写自己人生 经历,来感谢上帝的 垂怜。同时,也希望读者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更加坚定 自己的信仰,相信上 帝与你们同在。 儿时曾听父母讲道,我家祖上一直定居于天津, 且大都生活富裕。我 的曾祖父因担任兵部要职,奉朝廷命令,举家迁往北 京,直至通州以南十 多公里开外的吴家营。他在那里购置田产、安家立命 。因此,自那时起吴 家营便成了我的故乡。 我的祖父靠行医为生,赚了大钱,但因嗜赌成性 又贪图享乐,不久就把所有的钱财挥霍一空。 祖父膝下有五个女儿。那个年代,在很多非基督 教国家,重男轻女的 思想根深蒂固,并且顽固不化。因此,膝下无子的祖 父一直心有不甘,后 来便收了一个养子。但养子终不是亲生骨肉,这让祖 父久久不能释怀,成 了他的一块心病。因此那个时候我的祖父到处奔走, 逢庙必进,烧香祈祷, 甚至不惜踏入深山去跪求神灵降子于他,可见祖父求 子心切。每每祖父祈 祷完毕,都会在脖子上系一根红绳,挂上两个泥偶, 一路带着它们回到家 中,见到祖母便说:“我命里有两个儿子!”在旧社 会,大多膝下无子的老 百姓都用这种方法来求子。还有的人去庙里拜观音娘 娘,在观音神像前面 跪下许愿,许完愿之后再把一截红绳系在庙里的某个 地方,之后再带回家, 这是表达受神灵所赐的意思。如果许愿之后他们果真 生下儿子,他们还要 去庙里还愿,以谢娘娘保佑之恩。不知是不是祖父的 诚意打动了老天爷, 就在祖父已年过半百五十五岁高龄那年,祖母终于生 了一个儿子,这个儿 子就是我的父亲。老来得子的祖父和祖母喜不自胜, 就在父亲满月当天, 他们大摆宴席,邀请亲朋好友、远亲近邻与他们一起 分享这份喜悦之情。 祖父相信,父亲一定是深山神灵的馈赠。于是后来他 买了好酒好菜,再次 进入深山烧香供奉以感谢神灵。又过了不久,祖母竟 又生了一个儿子,晚 年的祖父和祖母对这两个儿子简直当宝一样关爱,对 他们呵护备至。但是, 有了两个儿子的祖父又开始继续挥霍的日子,祖母屡 次劝道,先前你一直 痛心膝下无子,现在有了两个儿子,你也应该节约一 些,为他们留些积蓄 才是。不听劝导的祖父,依然旧习不改。就在六十三 岁那年祖父不幸突然 去世,除了给九口之家留下几亩荒田以外,什么财产 都没留下。后来,祖 父的五个女儿一个个地出嫁,他唯一的养子也整天游 手好闲,不务正业, 而父亲与叔父又因太年幼帮不上家里的忙,因此祖母 一家的生活过得十分 贫苦。到父亲二十岁的时候,他才与邻村的一位年方 十六的姑娘,也就是 我的母亲,拜堂成亲。 母亲的童年故事我了解得并不多,但仍依稀记得 些。母亲四岁的时候, 她的父亲,也就是我的外祖父,就不幸离世了。而她 的母亲,也就是我的 外祖母,又带着两个幼小的孩子改嫁了。按照旧社会 当地的习俗,妇女在 丈夫死后改嫁,她的女儿就要留在原配家里,到了每 年的祭日去她父亲的 坟前烧纸、祭拜,以求她的父亲到了阴曹地府免受炼 狱之苦。所以,我的 母亲在她父亲死后被我的外祖母留在了家里与她的祖 母相依为命,一两年 后她的祖母也去世了,母亲又被她的叔父收养。她的 叔父对她十分刻薄, 不仅不给她吃的,还经常把她赶出去睡。母亲每次跟 我讲起这些遭遇的时 候,总会泪水纵横,沿面颊流下来,那时她总是会说 :“一个被生身母亲所 抛弃的孩子所承受的痛苦是世界上任何痛苦都无法相 比的。”每次听到这 里,我内心总是颇有感触,感谢父母亲给予我想要的 一切,对我关爱呵护, 无微不至。我还要感谢上帝赋予我一个快乐的童年。 父母成亲数年之后,我的祖母也去世了。于是父 母同我那年轻的叔父 陷入了遗产之争。又因那年遇上旱灾,地里庄稼颗粒 无收,靠天吃饭的他 们因此没了收入来源。终于有一天,最后一点余粮也 被吃光的时候,父亲 对着母亲绝望地叹道,“唉,看来只能等着饿死了。 ”说完父亲便往床上一 倒,不吭声了。母亲和叔父看见父亲这一举动,也难 过地哭了。从那以后, 为了生计,他们不得不去地里挖一些野菜野草的根来 吃,后来甚至连野菜 也被挖完了。一想起父母遭遇的那些苦楚,我总会掩 面而泣,甚至希望自 己能代替他们承受当初的一切苦难。每当我抱怨自己 吃不好,穿不好,或 者遇到任何不顺我心意的事情的时候,父母经历贫苦 的情形便历历在目, 我便总是以此来告诫自己:人应该知足。 后来,我的叔父找到了活计。不久,父亲也在北 京的一家药店当起了 学徒,自那以后母亲只身一人留在家里看护家院,织 衣耕田。当时我家离 叔父家不远。父亲当学徒的三年里,药店只负责父亲 的食宿。不过幸运的 是,那个时候地里的庄稼足以让母亲吃喝无忧。又过 了三年,除食宿之外。 父亲每个月还能从药店领到五角钱的补贴。但是,好 景不长,自从我的长 兄出生之后,家里的日子又开始拮据了,父亲每个月 领的钱只够给母亲买 一点点玉米面,而地里的粮食又不够养活母亲和长兄 娘儿俩。就这样,母 亲日日饥寒交迫,因此父亲一有时间就往家跑,从北 京到我家三十公里路 程,因为舍不得花钱,父亲都是靠步行往回走,饿了 就忍着,渴得实在忍 不住的时候才买杯茶水喝。年幼的长兄因为少吃少穿 身体很是虚弱,我的 叔父虽然之前从未帮助过我的母亲,见到我家这样的 光景也伸出了援助之 手,把长兄接到他家住,给他吃的穿的。后来,叔父 因为膝下无子,我的 长兄便过继给他们做儿子。 又过了不久,父亲的收入多了一些,他不愿意母 亲总是一个人住,于 是打发他的一个远房嫂嫂来我家与母亲同住。来了我 家之后,那个女人对 待母亲很是粗暴,让母亲吃得很差不说,还把所有的 脏活累活让母亲一个 人干,不仅如此,她还总是辱骂母亲。那个时候因为 母亲说话有些结巴, 那个女人便时不时地讥讽嘲笑她。这些委屈母亲只能 含泪往肚子里咽,晚 上一个人的时候才敢偷偷哭泣。后来碰到父亲回家的 时候,母亲便把这些 委屈统统告诉了父亲,声泪俱下,而父亲竟然不为所 动,反而劝母亲再忍 耐一些。P-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