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花城
原售价: 159.20
折扣价: 82.80
折扣购买: 国学四大经典: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全4册)
ISBN: 9787574901278
孔子(前551—前479),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中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曾与弟子一起周游列国达十四年之久,晚年修订六经,其思想对中国人影响深远。 孟子(约前372—约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人,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战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老子(约前571—约前471),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故又称“老聃”,出生于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后西出函谷关,不知所踪。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时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论语》 1·1 子曰:“学而时习之 a,不亦说乎 b?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c,不亦君子乎?” 【注释】 a 学:仿效,求教而获得知识、本领。而:连词,此句中表示递进关系。习:本义是鸟多次地练习飞翔,引申为练习、温习。学、习,在后代合成为一个词。 b 不亦……乎:表示推测、商量的疑问语气,相当于“不是……吗”。说(yuè):通“悦”。 c 而:连词,此句中表示转折关系。愠(yùn):怨恨,生气。 【今译】 孔子说:“学知识,并经常温习它,不是应该喜悦吗?有朋友从远方前来,不是应该快乐吗?人家不了解自己却不怨恨,不是君子的风范吗?” 【按语】 《论语》不是孔子自己写的,而是学生追述的。所以,大多数语录都冠以“子曰”。“子”是学生对老师的尊称,在《论语》中专指孔子。“子曰”相当于“先生说”或“老师说”。《论语》分 20 篇,篇下分章,“章”就是一段语录或记述。每篇的标题不是中心内容的概括,只是取第一条语录的开头两个字或三个字。 孔子认为,学习是做人的基础。本条语录讲的是学习可以使人获得快乐、广交善友、思想豁达。所以《论语》编纂者把本条作为第一条语录。 1·2 有子曰 a:“其为人也孝弟 b,而好犯上者,鲜矣 c;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d。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e!” 【注释】 a 有子:孔子学生,姓有,名若。孔子死后,他曾因相貌与孔子相似而被弟子们“共立为师”(《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故《论语》尊称他为“有子”。 b 孝:对父母恭敬热爱。弟(tì):即“悌”,敬爱兄长。 c 鲜(xiǎn):少。 d 未之有:即“未有之”,否定句中宾语前置。 e 仁之本:做人的根本。仁,通“人”。《中庸》:“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今译】 有子说:“一个人在为人方面,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却喜欢冒犯上级的,这种人很少;不喜欢冒犯上级,却喜欢作乱的,这种人从来没有。君子从根本上努力,根本确立了,道德就会产生。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这就是做人的根本。” 【按语】 儒家认为,孝悌既是家庭和社会关系和谐的基础,而且可以“移孝作忠”,也是国家稳定的基础。 1·3 子曰:“巧言令色 a,鲜矣仁!” 【注释】 a 令:美好,和善。朱熹说:“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悦人。” 【今译】 孔子说:“花言巧语,外貌和善,以讨好别人。这种人缺少‘仁德’啊!” 1·4 曾子曰 a:“吾日三省吾身 b:为人谋而不忠乎 c?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d?” 【注释】 a 曾子:孔子学生,姓曾,名参,字子舆。相传儒家经典《孝经》是孔子传授给他,由他记录传世的。他是孔伋(字子思,孔子的孙子)的老师;后来,孟子又受业于子思的门人,开创儒家正统的“思孟学派”,故《论语》尊称他为“曾子”。 b 省(xǐng):自我检查。 c 忠:办事尽职尽心。 d 传(chuán):动词作名词,指老师讲授的知识。 【今译】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不尽心竭力吗?同朋友交往不诚实吗?老师传授的学业没有练习吗?” 【按语】 自我反省,自我完善,是进德修业的重要途径。 《孟子》 1·1 孟子见梁惠王 a。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 b,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 c,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d。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e。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注释】 a 梁:即魏国。惠王:姓魏名罃,前 370—前 319 年在位。 b 叟:对老年人的尊称。远:意动用法,以……为远。据《史记·魏世家》记载,惠王晚年招贤,邹衍、淳于髠、孟子等先后到魏国。 c 征:夺取。 d 乘(shèng):四匹马拉一辆车叫一乘。战国七雄都可以出动兵车万乘,故以“万乘之国”指强大的诸侯国。家:大夫的封邑。弑(shì):臣杀死君主或子女杀死父母。千乘之国:指中等诸侯国,如宋国、鲁国。 e 后义:把仁义摆在后面(次要位置)。先利:把私利摆在前面。先、后,皆处动用法。餍:饱足。 【今译】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人家,你不怕千里之遥前来,将会有使我的国家获利的办法吧?”孟子回答说:“大王,您为什么一定要说利呢?只要有仁义就行了。国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度获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封地获利?’一般士子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本人获利?’上上下下互相争夺私利,国家便危险了。在拥有兵车万辆的大国里,杀掉那个国君的,一定是拥有兵车千辆的大夫;在拥有兵车千辆的中等国家里,杀掉那个国君的,一定是拥有兵车百辆的大夫。在兵车万辆的国家中,那大夫占有兵车千辆;在兵车千辆的国家中,那大夫占有兵车百辆。他们占有的分量不算是不多的了。假若轻仁义,重私利,那么,不把国家完全夺去,是不会满足的。从来没有讲仁义却遗弃自己父母的人,也从来没有讲仁义却背叛自己君主的人。大王只讲仁义就行了,为什么一定要说利益呢?” 1·2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 a,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鹤鹤。王在灵沼,於牣鱼跃。’b 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曰:‘时日害丧,予及女偕亡!’c 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注释】 a 沼(zhǎo):水池。 b 灵台:周文王所筑的用于观察天象或游乐登临的高台,故址在今西安市西南秦渡镇。攻:治,修筑。亟:同“急”。子来:像儿女般前来。“子”作状语。麀(yōu):母鹿。 攸 伏: 安 卧 不 惊。 攸: 做 助 词, 无 义。 濯(zhuó)濯:肥大光洁。鹤鹤:闪闪发光。於,读 wū,感叹词。牣(rèn):充满。 c《汤誓》:《尚书》篇名,汤伐桀时的誓师词。时日:这个太阳,指夏桀。时,相当指示代词“是”。害:疑问代词,相当“何”“曷”。女:汝,你。偕:共同,一道。 【今译】 孟子谒见梁惠王。梁惠王站在池边,一边观赏大雁和麋鹿,一边说:“贤德的人也以享受这些为乐吗?”孟子回答说:“有贤德然后才能以享受这些为乐。不贤德的人虽然有这一切,却不会快乐。《诗经 · 大雅 · 灵台》中说:‘文王开始营建灵台,精心筹划细安排。百姓筑台很卖劲,不多几天便筑成。文王本来不急忙,百姓像儿子般前往。文王来到灵台养兽场,母鹿安睡不惊慌。母鹿长得多肥壮,白鸟的羽毛洁白莹亮。文王来到灵台的池沼,满池的鱼儿蹦蹦跳。’周文王使用百姓的力量,筑高台,挖池沼,老百姓却非常欢乐地干这件事,把筑的台叫灵台(灵有神明、美好的意义),把挖的池沼叫灵沼,并为其中饲养了麋鹿鱼鳖而欢乐。古代的圣人贤人,能够跟老百姓同享欢乐,所以能够得到真正长久的快乐。《尚书 · 汤誓》写百姓痛恨暴君夏桀说:‘这个太阳什么时候能灭亡啊,我们愿意跟你同归于尽!’百姓想跟他同归于尽的人,即使有高台池沼和珍禽异兽,难道能独自长享这些欢乐吗? 《老子》 第一章 “道”可道 a,非常道 b;“名”可名 c,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 d;有名,万物之母 e。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f;常有,欲以观其徼 g。此两者 h,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i;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j。 【注释】 a 前一“道”字,名词,指普遍存在于宇宙的自然规律,天地万物生灭有无的基本法则。后一“道”字,动词,称道,述说。 b 常,恒,指永恒存在。马王堆汉墓帛书甲、乙本(以下简称“帛书甲本”“帛书乙本”),“常”作“恒”,下同。 c 前一“名”字,名词,指天地万物所获得的名称。后一“名”字,动词,称呼之,说出其名称。 d 天地之始,指“宇宙洪荒”之时,即天地判分前的元始混沌之际。 e 万物之母,指天地万物得以被区分的基础。以上二句或读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f 无,指“常道”“常名”的不可称道与名说,即宇宙万物的最终不可认知性。 g 有,指“常道”“常名”的客观存在。老子认为,“道”与“名”的最终不可认知性是绝对的,而最终不可认知的“常道”“常名”的客观存在也是绝对的,所以说前者是“常无”,而后者是“常有”。徼,边界,指此一事物与彼一事物得以区分的基本界限。以上二句帛书甲本作“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噭”。 h 此两者,指永恒的“无”(常无)与永恒的“有”(常有)。 i 同出,指“常道”“常名”最终不可认知的绝对性(常无)与其客观存在的绝对性(常有)二者是一致的、统一的。玄,玄妙,幽深神秘。 j 众妙,指变化莫测的万物。门,比喻万物由以产生的所在,即“道”。(参见第六章“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译文】 “道”若可以称道,便不是那永恒的“道”;“名”若能够名说,便不是那永恒的“名”。没有名,是天地无别的元始;有了名,才分出了万物万事。所以那永恒存在的“无”,将由它来窥探造化的精奥;那永恒存在的“有”,将由它来观察万物之间的界限。这永恒的“无”与“有”,同出一源而名称不同,都可称之为神秘深幽;它幽深而又幽深,正是产生一切神秘奥妙的门。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a;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 b,难易相成,长短相(较)〔形〕c,高下相倾 d;音声相和 e,前后相随 f。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 g,行不言之教 h;万物作焉而不辞 i,生而不有 j,为而不恃 k;功成而弗居 l,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m。 【注释】 a 斯,则,便。恶,丑,不美。已,通“矣”。 b 有、无,这里指具体事物的存在与不存在,不是第一章“常有”“常无”的“有”“无”。相生,相对产生,意思是有所存在才体现出有所不存在,有所不存在才体现出有所存在。 c 形,表现,体现。 d 倾,向,对照。帛书甲、乙本“形”作“刑”,“倾”作“盈”,皆古音通假之字。 e 音,当为“喑”之初文,与“声”相对,指寂静无声。和,和谐。单有死一般的寂静和一味声响无休止都不能构成和谐的境界。 f 随,伴同。 g 圣人,老子理想中的君主,具有最高道德智慧的人。处,行。无为,指顺应自然,不违背一切事物(包括自我)的本性。 h 不言,指不发号施令。教,教化。 i 作,兴起,发生。辞,拒绝,抗拒。“不辞”,帛书乙本作“弗始”,“始”“辞”古音相通。 j 有,覆有,据为己有。 k 为,指“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恃,凭依,这里与上句中的“有”、下句中的“居”起一种互文作用,意义相近。 l 功,指无为而治的功绩。弗居,不肯以功自居。 m 不去,指圣人在客观上最终并没有离开、失去功。 【译文】 天下的人都知道美的东西是美的,这就有了丑了;都知道好的东西是好的,这就有了坏了。所以,“有”与“无”相对而产生,“难”与“易”相对而形成,“长”与“短”相对而体现,“高”与“低”相对而依存,寂静与音响相对而和谐,“先”与“后”相对而伴随。因此,圣人顺应自然,无为而治,施行无须号令的教化。万物到来而不抗拒,繁育生长而不据为己有,实行无为而不有所依赖;万物遂成而不以功自居,正因为有功而不自居,所以也无所谓失去。 《庄子》 逍遥游 北冥有鱼a,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b,其翼若垂天之云c。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d。南冥者,天池也e。 《齐谐》者,志怪者也f。《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g,去以六月息者也h。”野马也i,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j。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k,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l,则芥为之舟m;置杯焉则胶n,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o;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p,而后乃今将图南q。 【注释】 a冥:冥暗苍茫,通“溟”,用作名词,指冥暗的大海。 b怒:奋发,振奋。 c垂:通“陲”,边际。 d海运:指海洋周期性的大运动。 e天池:天然形成的大水池,大自然的水池。 f志:记述,记载。 g抟(tuán):环绕着向上而飞,一本作“搏”,谓拍打。扶摇:飙,大旋风。 h息:气息,这里指风。 i野马:春天山林沼泽之上的浮游之气,蒸腾如奔马,所以叫“野马”。 j生物:指一切有生命的东西。 k且夫:相当于“再说”。积:蓄积。厚:指深广。 l坳(ào)堂:堂上低洼之处。 m芥:小草。 n胶:粘住,指贴住地面不能浮动。 o乃今:乃,就。培:凭,乘着。 p莫之夭阏(è):没有什么东西可阻挡住它。夭阏,阻隔,阻拦。 q图:计划,打算。 【译文】 北方昏暗迷茫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作鲲。鲲的体积,不知道它到底有几千里大。变化而成为鸟,它的名字叫作鹏。鹏的脊背,也不知道它到底有几千里大。奋翅飞起来,它那翅膀就像天边的云。这只鸟,当大海运动时便将迁飞到南方那片昏暗迷茫的大海。南方那片昏茫大海,是个天然的大池。 《齐谐》这本书,是记载怪异之事的书。《齐谐》上的话说:“大鹏将迁飞往南方昏茫大海时,扑打海水三千里。绕着大旋风向上直飞九万里,它是乘着六月的大风飞离而去的。”那野马般奔腾的雾气,那沸沸扬扬的尘埃,都是各种生物用它们的气息吹荡而形成的。天空苍苍茫茫,那是它的本色呢,还是它太高远没有尽头而显得那样呢?大鹏鸟(从九万里高空)看下面,也像这样罢了。 再说,水若积聚得不深厚,那么它负载大船便没有足够的浮力。把一杯水倒在堂前的洼地上,那么一根小草便可充当它的船倘若把杯子放在上面,那就要被粘住,因为水太浅而“船”太大了。如果风积聚得不雄厚,那么它要托负(巨鸟的)大翅膀便没有力量,所以(大鹏只有飞到)九万里的高空大风才能出现在它的身下。这以后才能乘着风力,背靠青天,再没有什么可阻碍它,然后 才打算往南飞迁。 蜩与学鸠笑之a,曰:“我决起而飞b,抢榆枋c,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d,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e?”适莽苍者f,三餐而反g,腹犹果然h;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i! 【注释】 a蜩(tiáo):蝉。学鸠:一种小鸟的名。 b决:迅疾的样子。 c抢(qiāng):触,碰。榆枋(fāng):两种树名,榆树和檀树,这里泛指树木。 d控:投,投落。 e奚以:何以,为什么。 f适:往(到)……去。莽苍:代指郊野。 g反:返回,后来写作“返”。 h果然:圆鼓鼓的样子,形容腹饱。 i二虫:指蜩与学鸠,古代“虫”可作为动物的通称。 【译文】 蝉和学鸠却讥笑大鹏,说:“我们一下子就飞了起来,飞到榆树、枋树那么高也就可以了,有时也许还飞不到,便投落到地上算了,干吗要到九万里的高空才往南飞呀?”到郊野去的人,准备好三顿饭吃下去,子还是圆鼓鼓的;到百里之远的地方去,头天晚上便得备好干粮;若到千里的远方去,那在三个月以前就要备集干粮。蝉和学鸠这两个小东西又懂得什么! 小知不及大知a,小年不及大年b。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c,惠蛄不知春秋d,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e,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f,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g,众人匹之h,不亦悲乎? 【注释】 a知:智慧,聪明,后来写作“智”。 b年:年寿,寿命。 c朝菌:一种生长在朽木上的菌类,生长期很短,朝生暮死。晦:黑夜。朔:清晨。一说“晦朔”指夏历每月的最末一天和开头一天。 d惠蛄(gū):寒蝉,春生夏死,夏生秋死,所以不知一年有春秋之分。或写作“蟪蛄”。 e冥灵:传说中的树名,五百年一开花,五百年一结果。 f大椿:传说中的树名,八千年开一次花,八千年结一次果。 g彭祖:传说中的长寿之人,传说活了八百岁而不衰老。久:指长寿。 h匹:相比。 【译文】 小智不能了解大智,短命不能懂得长寿。凭什么知道是这样呢?那清晨一现的菌,它就不懂得早晚之分;那寒蝉就不懂得春秋之别,这些就是短寿。楚地的南方有棵冥灵树,它五百年开一次花才相当它的一个春季,再过五百年结一次果才相当它的一个秋季;荒古时代还有一棵大椿树,它更是以八千年为一个春季,以八千年为一个秋季,这才是长寿。但人们现在只知道有个彭祖活得久,(一说到长寿)大家便都拿他来比配,这岂不太可悲了吗? 1.国学入门的四大经典,总结孔孟老庄思想精华!《侍坐》《富贵不能淫》《逍遥游》等入选教材名篇全收录! 2.足本未删:精选底本,精心校勘! 3.详尽注释:疑难字词注音,人名、地名、典故等注释,提高古文阅读能力,积累传统文化常识! 4.名家精译:古汉语研究专家陈蒲清教授、孙雍长教授亲自操刀注释、翻译,扫清先秦文言理解障碍! 5.影响中国人两千多年的儒、道哲学,至今仍是治愈当代人内耗、焦虑的良方!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论语》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老子》 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