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武汉爱国实业家贺衡夫

近代武汉爱国实业家贺衡夫
作者: 王申//马自勤
出版社: 沈阳
原售价: 49.00
折扣价: 31.85
折扣购买: 近代武汉爱国实业家贺衡夫
ISBN: 9787544198080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水乡走出的穷苦少年 贺衡夫,名良铨,祖籍湖北黄冈,清初祖上迁居汉阳 蒲潭(今武汉市蔡甸区军山街蒲潭社区)。清光绪十四年 (1888)正月二十九日,他出生于蒲潭的一户普通农家。 蒲潭处于湖洼低地,水网交错,可耕地不多,乡里农民生 活较贫困。旧时的蒲潭有一条古色古香的小街,几十户人 家。 贺衡夫一家居住在祖上留下来的一座简陋破旧的平房 中。他的父亲在武昌维新当铺当保管,一家老小,就凭他 父亲的工资维持生活。父母生有6子1女,加上年迈的祖父 ,这众口嗷嗷的大家庭日子过得非常窘迫,一家人常常辗 转于饥饿的边缘。贺衡夫后来曾忆起当年他们家经济拮据 的情况:人们都知道武汉人喜欢煨汤,来客人煨汤,改善 伙食煨汤,病后体虚、产妇坐月子也要煨汤。这煨汤大多 是排骨、鸡鸭、牛肉、猪肠肚、脚鱼等作主料,辅料则有 藕、萝卜、冬瓜、海带、粉条等。而贺家断然是喝不起这 样的汤,即使来了客人,也是端出武汉人戏称的“神仙汤 ”来招待。所谓“神仙汤”,就是清水烧开后,放人一点 盐巴,撒些葱花,滴几滴酱油和菜油,锅上面飘出几丝香 气来。而且,往往是客人从前门进来,母亲慌乱中找出几 样不值钱的东西从后门溜出去,到小街的当铺里换点钱买 些菜才回家做饭。 衡夫在自家排行老五(在大家族中排行老七,故族内 晚辈称其七叔),下面还有一个弟弟。几个哥哥一到成年 的时候就被迫各自离家寻找生路。他年幼时,大家认为他 天资聪慧,是弟兄之中最可造就之材,于是家里省吃俭用 支持他和四哥到本村私塾上学。他勤奋好学,熟读《四书 五经》,尤其是《易经》中的名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 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在他脑海中留下不可磨 灭的印记。他深刻领悟到,君子处世应像天道(即自然) 运行一样,刚强劲健,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像大地的气 势一样,厚实和顺,广播美德,容载万物。这句经典成了 他一生的座右铭。塾师张先生是一位饱学之士,对衡夫教 诲不倦,使传统的“仁、义、礼、智、信”观念进人他幼 小的心灵中,其后他经商、做人都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距蒲潭乡北几里远处,有一个热闹繁华的古镇,名曰 “黄陵矶”(今蔡甸区军山镇),古称“皇陵矶”。据民 间传说这里出绝世美女,曾经产生了一个皇后、两个皇妃 ,而且某年皇后病故回家安葬,灵柩在此处的石滩上岸, 故名“皇陵矶”。后来又改作“黄陵矶”。 黄陵矶镇在汉阳县西南60里处,位于通顺河下游的西 岸。通顺河古称沌水,沌水注入长江口为沌口。黄陵矶周 边分布着众多湖泊港汊,水运极为发达,上行10多公里可 达沌口转通长江,其距离汉口的水路也只有30公里左右。 明清时,每年无数大小船只途径黄陵矶驶进长江。古镇的 中心是一条长约5里的老街,呈南北走向,青石板铺地,街 道两侧里巷密布,状若蜈蚣,每个分汊都是良港。内河水 流平缓,能方便船家在此泊岸,四方商贾的货物在此集散 ,从而较早形成集市。昔日,黄陵矶码头帆樯林立,河中 百舸争流;镇上商贾云集,作坊、商店、钱庄、旅店、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