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杂文选刊杂志社
原售价: 10.00
折扣价: 6.70
折扣购买: 杂文选刊(合订本B卷)
ISBN: 977100839300502
日前,有一位工友拍的一张照片震惊了网民:城 市的建设者,他得有多累?《新闻晨报》的官方微博 评论称:他们亲手建起了高楼大厦,透过闪亮的玻璃 ,望着远方贫瘠的家乡。城市,需要这些可爱的人, 需要对他们道一声:“辛苦了,谢谢!” 这是一张让人动容的照片,人们不知道照片的主 角叫什么名字、来自哪里,甚至看不清他的容颜,但 他睡觉的姿势、睡觉的状况——躺在T地高高脚手架 上的网兜里,却让人强烈喟叹。这位农民一定太累了 ,不然也不会睡在高空脚手架上。躺卧在高高的网兜 里,充满着一定的风险性,但他睡得那么香甜,也足 以说明他累到了极至。 他拼命劳作,也许是为了留守在家的孩子,也许 是为了挣钱给父母看病,总之是为了补贴家用。不管 怎么说,这样一个农民工,不是单个的个体,而是农 民工群体的一个缩影——大多数农民工都是这么辛苦 ,他们过度兜售自己的体力,过于辛苦,以致于忽略 了健康和潜在的危险。这名酣睡的农民工,当时不知 道有无做梦,若有,做的是“中国梦”吗? 城市的繁华凝聚了他们太多的青春与心血,这些 农民工卑微而坚韧地生存着,匆匆奔走在一个又一个 工地,无论严寒酷暑。当市民享受着城市的便利时, 是不是该发自内心地向他们奉上一份持久而真诚的敬 意? 前不久,在重庆的一辆公交车上,一名衣着时髦 的老太,呵斥身旁风尘仆仆的农民工,指责其影响市 容,“你穿得这么脏,就不应该坐公交车,应该自己 走路回家!”而在青海省西宁市,一名公交司机也拒 载农民工,“你身上这么脏,谁愿意跟你挤在一起? 下去,下去。”听见司机大声喊着,这名农民工无奈 地下了车。此时此刻,他的心酸与痛苦向谁诉说! 农民工,是沉默的群体,也是权利贫困的群体, 他们没有多少话语权,也不懂得如何表达,人们常常 忽略他们的悲苦。其实,一旦走进他们的心灵,聆听 他们的呼声,便可发现他们的诉求与唏嘘。1月7日, 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2— 2013》指m,对五省市进城农民工的社会公平感研究 显示,64%的农民T认为社会“非常不公平”和“比 较不公平”。他们认为不公平体现在:由于没有城市 户口,影响了在城市的工作机会;无法得到相应的社 会福利;同工不同酬;作机会不平等;工作种类不平 等;拖欠工资……让人悲哀且心惊的是,在受到不公 平对待时,多数农民丁虽然气愤但通常采取的措施是 ,“不干了或忍气吞声”,只有少数人会选择求助国 家机关,采取正规维权途径。吃亏了却不想、不敢也 不会维权,这是多么无奈的群体,又是多么突兀的社 会不公! 有学者认为,受城乡二元体制影响,农民工在城 市总体上处于“经济上接纳、社会上歧视、文化上排 斥、制度上限制”的境地。不少农民T仍然无法融入 城市,面临着一道道过高的门槛限制,比如子女的教 育如何解决,能不能住上保障房;再比如,在城市里 看病和养老,何时才能享受如市民一样的待遇? 最简单的道理,不能在城市建设用得着农民工时 ,就欢迎他们;大楼建起来了,就一脚把他们踢开。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指 出,要考虑解决农民工逐步市民化的问题。不解决, 会给今后经济社会带来很多不确定、不稳定的因素。 其实,从公民平权的角度看,也应该保障农民工的权 益。 从照片中这名农民工的衣着看,地点应该在南方 ,临近年关,这名农民工拿到_丁钱了吗?但愿所有 的农民工都能及时拿到血汗钱,但愿所有的农民工都 拥有制度性保障,活出尊严。 【选自扬子晚报网】 插图/追“薪”族/程龙香 圣诞期间,一位美国妈妈简妮尔-霍夫曼给十三 岁的儿子买了个iPhone当礼物,可又附加了“使用条 款”十八条,比如不可看色情图片、丢失了自己负责 、妈妈必须知道密码、每天晚上7点30分必须关机上 交等。 智能手机属聚合文化的产物,能把诸多功能集合 起来,让人一切尽在“掌握”。如何让尚未养成自律 习惯的孩子使用,家长分歧很大,简妮尔的做法就比 较好,让孩子使用。用出名堂来,但要有规矩。大家 可以把这种奇技淫巧的使用,转作教育机会。 教孩子合理使用技术是好,可我们自己能否做到 ?自己做不到的事情,要求他人,没有说服力,也没 有效果。 简妮尔的十八条规则中,还有一条是“不要拍摄 成千上万的照片和录像。没有必要逮住什么都记录下 来”。 说来惭愧,我自己就喜欢拿着手机随手拍。美国 地广人稀,空气清新,蓝天白云到处是,有些过去只 能从国外风景明信片上看到。这环境作为背景,很上 相,勾人去拍。 另外,生活在新的国家里,好多东西我少见多怪 ,充满好奇,很想跟远方的亲友分享。到中国的美国 人也一样,很多中国人习以为常的东西,比如新奇的 英文招牌,在外睡觉的人,打赤膊在门口逛的老头, 他们也好奇,也去拍。 不过,捉对比拼,恐怕还是中国人拍照多。有一 美国人跟我开玩笑,说一百个中国游客,会带着一百 零一部相机到处拍。最近美国某地有事,参与的人很 多,有媒体刊出报道,还配发了照片。有读者评论说 :“哪里有多少人参与?怎么我看到的全是记者在拍 照?”我去一看,发现这些人大多并非记者,只是在 “围观”。“围观”的人,通用姿势是拿着手机拍摄 。 手机的镜头,于是成了新的盲点。大家举起手机 ,挡了视线。只顾事后回忆,不顾当下体验。 我小孩在学校表演,我在拍摄,只能通过手机屏 幕去失真地看,留下的是照片和录像,或许最终还会 删掉或者遗失。而现场感,说错过就错过了。留下一 堆照片,如假花,或经久不衰;而鲜花的色泽和芬芳 ,却能留下更深切的体验,在人的记忆里历久弥新。 中国手机普及率居世界前列。去饭局,一口饭没 下口,一群人围在桌子边拿手机拍,然后一个个传微 博。有的“低头族”吃饭中开小差,拿出手机看这看 那,饭也吃不尽兴。 不去拍菜,莱吃起来更香。简妮尔妈妈说得有道 理,“去活出这些体验来”,把记忆交给大脑而不是 内存。 手机带给我们世界的纷繁,让秀才不出门能知天 下事,实为祝福。可是天下事不论大小,都被推到你 的视野里,不关注也得关注.何尝不是诅咒?没有我 们的时刻关注,太阳照样升起。天天看姚晨感冒好了 没有,章子怡和撒贝宁有没有戏,不过是在低头看他 人的生活。怎舍得让自己的日子,从身边悄然溜走? P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