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院士

邵阳院士
作者: 编者:邵阳院士编写组|责编:张佳彬//刘险涛//李婷婷
出版社: 中国民主法制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41.80
折扣购买: 邵阳院士
ISBN: 9787516231395

作者简介

本书由中共邵阳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编写。中共邵阳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是中共邵阳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事机构,主要职责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及省委、市委人才工作的方针政策;统筹推进全市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和区域人才协调发展;研究全市人才工作重要政策、法规和措施;加强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完善党委联系服务院士、专家工作机制;组织开展人才工作理论研究,发掘宣传优秀人才先进事迹等。

内容简介

科学家精神,指引着科技工作者追求真理、探究未知,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凡事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劲头,敢于质疑现有理论,勇于开拓新的方向,攻坚克难,追求卓越。”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是科技工作者不可或缺的精神,亦是对新时代科学家的基本要求。科学无止境,志在攀高峰。科研工作者应秉持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在科学真理的世界探索前行。 “个体生命的全部境界格局,都来自所走过的路、所遇到的人和所坚持的事。”这是邵阳籍中国科学院院士、深圳大学校长毛军发送给广大青年的一句话,也是他自己的人生印证。 从他走过的路、做过的事中,我们可以解读出他既有邵阳人性格,又有科学家精神的个人特质:刚毅、坚韧、开放、包容、能吃苦、不服输、敢为人先、甘为人梯……而最令人动容的,就是他把骨子里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化作了建功时代、服务社会的血性担当。 发奋读书,拿下学历天花板 1965 年,毛军发出生在湖南省邵阳县诸甲亭乡洪庙村。他从小酷爱读书,对未知世界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在邵阳县二中读高中时就是最让老师放心的尖子生。1981 年,16 岁的他以邵阳市全市第二名的高考成绩,考上国防科技大学,成为恢复高考后洪庙村的第一位大学生。 大学 4 年,他在应用物理系学习辐射物理。这所以国防技术著称的高等学府,随处可见各种尖端的设备、先进的技术,激发了他向现代科学技术前沿进军的豪情壮志。怀着对科学的浓厚兴趣,他把所有时间都用在学习上。睿智的老师和充满求知欲的同学也深深影响着他,激励他不断奋发进取,为以后的科技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快毕业时,受到热播电视连续剧《上海滩》的感染,他萌生了到上海“闯荡”,读研、工作的想法。“小时候经常听大人讲英雄豪杰建功立业的故事,久而久之便有了为人必当有所追求、有所作为的冲动。” 1985 年,毛军发如愿考入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读研,1988 年,获得了实验核物理的硕士学位。随着研究不断深入,毛军发看到了国内在尖端科技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很大的差距。强烈的责任感和报效祖国的进取心,促使他继续深造,勇攀科学高峰。 1989 年,24 岁的毛军发进入上海交通大学电子工程系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攻读博士学位,师从导师李征帆,研究高速集成电路的信号完整性。从此,他和高速集成电路的研究结下了不解之缘。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集成电路的信号完整性问题的研究几乎空白。集成电路工作速度较低时,其电特性完全取决于电子元器件、单元电路以及其组合特性,互连只起着最基本的通电连接作用。但随着微电子技术的进步,工作速度不断提高,互连的信号完整性问题对电路性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成为制约集成电路发展的瓶颈因素。 在导师带领下,毛军发在上海交通大学攻读博士时,开始了相关研究。当时,集成电路的信号完整性问题尚未显山露水,不但在国内学术界不被认同,在实际设计芯片时也几乎不被考虑。也正因如此,团队面临经费短缺、没有专用实验室等难题。意气风发的毛军发不怕困难,不惧挑战,立志要填补国内在这一领域的空白。 因为研究过于超前,毛军发精心撰写的第一篇论文被国内刊物退稿了。 “难道这是一个‘不可能’的方向?”李征帆带领毛军发和其他学生反复分析,坚信随着电路速度提高,信号完整性问题一定会越来越重要,该项研究将来必有应用需求。尤其是数字信号的频谱即将进入微波甚至毫米波波段,也将需要电磁场微波学科的人员去研究。 在导师的鼓励和支持下,毛军发决心甘冒风险,坚持这一在国内暂无“用武之地”的超前方向走下去。之后,他将论文改投电子信息领域国际著名的 IEEE Transactions,竟很快被发表,也更加坚定了毛军发坚持研究方向的信心。 1992 年,毛军发完成了国内探究集成电路信号完整性问题方面的第一篇博士学位论文,其中部分内容随即被国际权威刊物转载。当年,他顺利获得了博士学位。 潜心钻研,挑战学术“不可能” 毛军发博士毕业后留在上海交大任讲师。由于敏锐地感觉到当时国内该领域的研究和国际领先的科研水平有较大差距,毛军发在导师李征帆的支持下,1994 年 5 月进入香港中文大学做博士后研究。 当时,毛军发虽然在上海交大做了讲师,但一个月的收入只有几百元,而到香港中文大学没几天,就收到了第一个月工资一万多港币。收入的差距和研究环境、生活环境的巨大反差,让毛军发理解了当时有人担心年轻人出去就不回来的顾虑。 一年后,毛军发受邀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做博士后研究。本来可以很便捷地从中国香港直接去美国,但为了履行按时回校的承诺,毛军发先回到了上海,又用 3 个月时间重新办理赴美手续。 加州气候宜人,研究条件也比较优越,收入是国内的 10 倍多,但毛军发时时铭记出国时暗下的决心,“梁园虽好,非久留之地”,祖国时刻在召唤自己。在美国工作一年后,毛军发如约回到了上海交大电信学院。 刚回国时,没有实验室,毛军发只能和导师李征帆一起,把旧教学楼里一个 10 平方米的走廊当作实验场所。夏天炎热潮湿,又没有空调,有时热得实在受不了,只好趁没人时打会儿赤膊。结婚时,没有婚房,他趁着同宿舍的同事出国了,借着“独享一间宿舍”的机会结了婚。“宿舍兼婚房”的窗户正对着学校食堂,每天早晨 5 点就能听到食堂开始剁菜的声音。 此时,毛军发在领域内渐渐有了名气,外界也常有高薪诱惑。但他仍在自己研究的领域埋头钻研,继续在充满“不可能”的研究之路上上下求索。1999 年,他被教育部评为跨世纪优秀人才并获基金资助;2000 年被评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并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 2004 年,毛军发和团队成员一起准备国家自然基金委创新群体的项目答辩。经历了连续多晚废寝忘食的精心准备,结果答辩却以失败告终。这已是毛军发团队第三次失利,前两次申报甚至连答辩资格都没有拿到。毛军发对课题研究方向一度萌生了改变之念。然而,在曾以为“不可能”的研究方向上潜心钻研了十余年,他已养成了难言放弃的习惯。 经反复分析和思考,毛军发仍然坚信自己选择的研究方向。他深信队伍在不断发展,成果在不断积累,只要坚定信心,持之以恒干下去,总有成功的那一天!于是毛军发激励团队振奋精神,改变思路,全身心投入,最终峰回路转。2004 年底,团队成功斩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这也是交大工科领域乃至我国集成电路分析设计领域的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5 年,毛军发团队经过第四次申报,终于被评为上海交大第一个国家自然基金委创新群体。 毛军发认为,碳纳米管和石墨烯互连技术将是解决新一代集成电路信号完整性问题的重要方向之一,他带领团队再一次冒着“不可能”的风险,坚持进行大胆探索。现在,团队已小有成绩——研究成果先后被 2009 年、2011 年、2013 年的《国际半导体技术发展路线图(ITRS)》采用,2008 年发表的论文一直是 ESI 高引用论文,他指导的博士生在澳大利亚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上获得了唯一青年科学家奖。“不可能”就意味着可以创造“无限可能”!时至今日,毛军发团队还在“啃”“信号完整性问题”这块“硬骨头”,只是研究目标已从单纯“分析”和“认识”信号完整性问题转为“解决”和“驾驭”信号完整性问题。 1.通过大量一手材料,探寻23位院士的科学之路 本书通过搜集7 位已故院士的生平及采访1995 年至2023年当选的16位院士,生动展示了吕振羽、刘敦桢、李薰等23位来自邵阳的两院(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刻苦求学、报效祖国、献身科研、反哺桑梓的感人事迹,记录了他们的成长经历和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建筑学等多个领域取得的卓越成就,这些杰出人物的成长经历,不仅能见证他们个人的才华和抱负,更能让读者感受到他们以卓越智慧和坚定意志为国家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作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2.彰显榜样力量,弘扬科学家精神 本书立体呈现了23位院士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所作出的重大贡献,他们的故事,既是科技创新的史诗,也是爱国情怀与科学探索精神的传奇,通过深入学习和传承院士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勇攀高峰、敢为人先,追求真理、严谨治学,淡泊名利、潜心研究,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科学家精神和科学家风范,激励广大读者产生“前辈是楷模,吾辈更需努力”的思想共鸣,为广大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赋能鼓劲,指引和帮助他们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热爱学习,崇尚科学,启智励志,发奋图强,成长为祖国的栋梁之材。 3.分篇分栏,栏目丰富,结构严谨,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开阔了读者的视野 本书分篇分栏展现院士的风采,上篇《以国之怀为本,笃行报国之志》,讲述了吕振羽、刘敦桢、李薰、魏荣爵、李钧、刘筠、钟训正 7 位已故院士的生平故事;中篇《以科学家之名,引领自立自强》,书写了李国杰、唐守正、李述汤、周向宇、赵政国、陈政清、郑健龙 7 位 1995 年至 2015 年当选的院士的人生;下篇《以科技之光筑梦,映照复兴之路》,展现了毛军发、王赤、刘少军、谢道昕、戴永久、于登云、蒋建新、卿凤翎、彭慧胜 9 位 2019 年至2023 年当选的院士的风采。23位院士23个主题,每一篇文章除了设置“邵阳‘科星’小传”栏目,还特意摘选了院士们的讲演稿、诗作、文章等作品以及“院士寄语”,以丰富院士的人物画像。 4.插图精美,4色印刷,版式美观,可读性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