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与华语传承/中国语言学前沿丛书
作者简介
郭熙,暨南大学教授,国家语委海外华语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境外华语资源数据库建设及应用研究”首席专家,《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主编,《语言战略研究》执行主编。长期从事现代汉语研究与教学,著有《中国社会语言学》《华语研究录》《语言与语言应用论稿》等,编有《全球华语语法?马来西亚卷》《新编应用语言学》《华文教学概论》等。
内容简介
引言 华语研究在海外的起步 对华语展开研究,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要有华语的存在,一是要有对华语研究的需求,而这二者是密切相关的:有了华语的存在,人们才会有华语的意识,才会有研究的志趣,而这种意识又常常是在实践中遇到问题时才会形成。 (一)“华语”的名和实 已有文献表明,作为南洋地区一些国家华人社会共同语的“华语”.20世纪50年代就出现了。卢绍昌(1984:43)指出:“华语”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在独立运动期间产生的新名词,流行起来是50年代的事情。它和“华族”意识的形成密切相关。然而,这种意识的成形和展示似乎并非始于语言学者。据张从兴(2003),1941年就有人强调“马华”即马来亚华人),认为它已形成一支特殊的派生队伍:一方面是中华民族一个特殊的支脉,同时又是当地一个重要的基干民族。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政府不再承认双重国籍,东南亚的华人开始自称“华人”“华语”也应运而生。但是,到目前为止,我们并没有看到这段时间里对华语开展研究的文献。这或许与语言发展的稳定性有关尽管海外华人已经有了“华语”这个名称,海外华人也与当地人接触了几百年,但强烈的侨民意识和对母语的固守,尤其是母语教育的持续开展,使得海外华人在语言上仍然没有分离于自己的母语,自然没有必要另外开展“华语”研究。还有一种可能,尽管当时已经有了“名分”意识,但华人在内心世界仍把“华语研究”作为“汉语研究”的另一个说法。直到今天,并非所有冠以“华语研究”者,都是这里所说的华语研究。例如,我国台湾有不少所谓的“华语”研究机构,实际上都是在从事汉语研究。 (二)海外华语研究在东南亚的兴起和发展 跟华语概念最早出现在南洋地区一样,对海外华语的研究也是从那里开始的。它们主要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华人语言学工作者中展开。1973年,新加坡南洋大学还创设了华语研究中心。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华语”的认识,一是解决应用中的实际问题。新加坡学者卢绍昌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究华语问题,发表了一系列的论文,后结集出版《华语论集》(1984)。这些研究中或多或少地已经表现出了自我意识。他指出,“华语”这个词儿的创制及应用在政治上的意义是伴同独立运动而来的,同时它表示与所由来的国家方面保持一定的距离,站稳自己的脚跟,走自己的路。他同时也指出,华语的语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语法要从中国的典范白话文中找规范,也可以从新加坡出版的典范的白话文著作中找规范(卢绍昌,1984:46-47)。至于词汇,他认为基本的词汇跟中国的基本词汇一样,但特殊的词汇必须自己创造。其实,他在1973年的一篇文章中,就明确指出了“汉语”不同于“华语”(卢绍昌,1984:271)。 华语研究在新加坡开始并非偶然。第一,新加坡是中国以外华人比例最高的国家,而这里的华人社会本身又是多方言的,语言交流障碍比较突出;第二,新加坡是一个语言多样、文化多元的国家,政府历来把语言问题当作重要问题来对待:第三,新加坡语言教育和教学上面临着一系列问题,需要相应的研究工作作为支撑:第四,随着语言使用者逐步发生变化,国家意识、华族意识不断加强,语言变异越来越多,并形成新的华语观。事实上,时至今日,“坡式华语”已经成为新加坡人引以为豪的语言形式。 如果说,身处海外的华人的华语“自觉”点起了华语研究之火的话,中国学者到海外后的加盟则给海外华语研究加了干柴。汪惠迪1984年受聘于新加坡《联合早报》,专事文字工作(后任语文顾问)发表了一系列的文章和讲演,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他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出发,呼吁世界华人社区携手合作研究华语词汇变异现象。就目前看到的资料,汪惠迪是第一个开展海外华语研究的中国学者。 随着中国和新加坡1990年建立外交关系,一批中国学者相继到海外开展合作研究,这些对后来的海外华语研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专业学者主编,华语研究前沿汇编的重要文集。★专业主编,专业团队 主编郭熙是暨南大学教授、博导,国家语委海外华语研究中心主任,国务院侨办华文教育专家委员会成员,中国社会语言学会副会长。1997年获“全国语言文字先进工作者”称号。出版著作50多部,发表论文200篇,主持重大课题20多种,是我国华语研究领域的开拓者和领军学者,享誉国际,成就斐然。 ★前沿成果,最新进展 郭熙教授精选26余篇优秀论文,结集成书,所选篇目均为华语研究领域观点新颖、原创性强、颇具代表性的重要成果,集中呈现了20多年来华语及其传承研究的发展历程和新热点。阅读本书,可以尽快了解国内外华语研究的历史脉络、前沿和新趋势。 ★海量文献,便捷查找 本书不仅是一部总结性文集,同时可看作相关领域的文献汇编。本书所载各文章之后,收录大量该领域中英文期刊图书文献,出处明晰准确,随查随看。一书在手,便捷查阅关键文献,对研究者拓展眼界和思路、把握研究重点、构思论文写作,均是一大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