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意义就在于事与愿违(哲学与艺术对话录)

世界的意义就在于事与愿违(哲学与艺术对话录)
作者: 梅剑华 主编
出版社: 上海文艺
原售价: 78.00
折扣价: 50.00
折扣购买: 世界的意义就在于事与愿违(哲学与艺术对话录)
ISBN: 9787532186051

作者简介

主编简介 梅剑华,男,1980年生,湖北秭归人,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2014北京大学哲学博士毕业,曾任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主任,先后赴美国罗格斯大学、匹兹堡大学、奥地利萨尔茨堡大学等学校访学。现任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教授,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兼任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理事、维特根斯坦学会理事等职。研究方向有语言哲学与心灵哲学、实验哲学与认知科学、儒家哲学与比较哲学等。

内容简介

序 哲学与艺术对话 因为一个偶然的机缘和艺术圈的朋友有了往来,艺术圈的朋友们爱好哲学,哲学圈的朋友喜欢艺术,于是一拍即合,有了哲学和艺术对话的想法。这个偶然的机缘就是服务器艺术在疫情期间开启了云上讲座,委托我约请哲学界朋友讲解哲学,他们邀请艺术界朋友参与讨论。此乃本辑《哲学与艺术对话录?第一辑》之由来。 一开始,对于如何促成这个对话,我们并无多少系统考虑。当代哲学,学院化特征强,概念主张细密复杂、思潮学派不断翻新。如何让艺术家迅速切入哲学话题?再者,艺术的一些话题是哲学家了解较少的,如何让哲学家对艺术家的作品及其想法产生实质回应?方方面面,皆成问题。如果对话双方都在考虑迁就对方的认识水平,很可能对话就变成了一种哲普和艺普。艺术家不愿被视作哲普的受众,而是想了解哲学家的真正工作,刺激自己的创作,反之亦然。陈嘉映先生长年在中国美术学院讲授哲学,他曾谈到,哲学和艺术对话的一个经验就是,“我讲自己最有心得的东西,听者从各自的角度背景产生自己的想法。” 在主持讲座的过程中,我发现了很多偶然触及的“神奇”。艺术思维和哲学思维是两种非常不同的认知世界的方式,有时哲学家习以为常的“看法”,在艺术家那里可能觉得开了脑洞;有时艺术家脱口而出的“常识”,也能启发哲学家的思考。这些都不是在对话之前可以预料到的。不止于此,双方对于各自的原创性观念都有很敏锐的感知,迅疾明白言说者之真意。正因为此,我在邀请哲学家的同行们参与讨论的时候,强调思想的原创性,特别强调不要担心艺术家听不懂专业讨论,而是要把自己最有想法的东西表达出来。相当多的艺术家,尤其是当代艺术家都好读哲学,古今中外的哲学是他们创造艺术的思想源泉。实际上的交流要比我们想象顺畅得多。 在本辑专题中,我们区分了法国哲学、现象学、科技哲学、分析哲学等不同的专业领域,不同领域的学者大都在该领域深耕多年,对艺术也不陌生。因此交流相当实质。在后续的系列对话讲座的展开中,我们会进一步淡化领域区分,寻找有意思的问题展开讨论,实行一种真正的跨学科、跨传统、跨领域的交流。不管是学院体制里的“跨学科”、“新文科”,还是艺术圈里的“无界”、“跨界”交流,都将聚焦于问题本身,从不同的角度形成自己的回应。 这个系列讲座,首先得益于服务器艺术全力组织线上系列讲座,其次得力于上海文艺出版社同仁的慷慨援手,最后来自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的大力支持。《哲学与艺术对话录?第一辑》是一个新的尝试。既不是单纯的演讲集,也不是单纯的对话录,而是在主题演讲之后,形成的深度对话集。既有主题报告,又有专题讨论。国内最早的演讲集乃是上个世纪末期,倡导人文通识教育的杨叔子先生促成的。当时出版了大量的通识演讲录,滋养了世纪之交的年轻人。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学术研究的深入,演讲录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我们希望以某种方式重新回归这种面向社会公众的演讲录。但是,在话题上,不再追求普及性的话题,而是寻找思想界的“奇人异士”,贡献“奇思妙想”,哲学界和艺术家一起头脑风暴,呈现思想之精彩。我想这种新形式和内容,会得到有识之士的认可。 新风既开,未来可期。谨以为序。 梅剑华 2022年12月27日 于珠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