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画研究集刊(第二辑)
作者简介
薛龙春,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明清书法史、尺牍文献与金石文化,著有《郑簠研究》《雅宜山色:王宠的人生与书法》《王宠年谱》《王铎四题》《王铎年谱长编》《古欢:黄易与乾嘉金石时尚》《黄易友朋往来书札辑考》等,目前正撰写王铎与晚明书法研究的专著。另,曾策划《三吴墨妙:近墨堂藏明代江南书法》《金石不朽:书写、复制与文化衍生》等展览并主编出版同名图录。
内容简介
顔真卿書法的接受及其轉折點 成田健太郎 徐潔茜 譯? 神田喜一郎《中國書法的兩大流派》一文, 將中國書法分爲王羲之和顔真卿兩派,並指出王羲之一脈在安史之亂後開始衰落,取而代之的以張旭、顔真卿爲代表的新書風則完成於北宋的蘇軾和黄庭堅。大野修作指出,這一引起學術界廣泛關注的理論,可以看作對内藤湖南遺留問題的一種解答。 换言之,王羲之一脈是“中世”門閥貴族勢力所奉爲圭臬的傳統派,顔真卿一脈被認爲是“近世”新興地主階級和科舉官僚所支持的革新派。然而生活於安史之亂前後的顔真卿,比内藤湖南所劃定“中世”與“近世”界限的唐末至五代要早一個世紀。關於這一點,神田喜一郎解釋道: 北宋時代所確立的,是抒發個性自由與内在天性,具有生命力的書風,書法創作的精神也自然而然地表現其中。如前所述,這種變化隨着社會結構的變更,原本依靠門第得以固化的貴族階層勢力開始崩塌,新興地主階層的子弟以官僚身份成爲了社會的主力。這種轉變在唐中葉以後早已開始顯現,自此書法中也出現了對前代書法的嚴謹形式美的反抗運動,顔真卿是該運動的先驅。不過唐中葉出現的這股力量,由於唐末五代的戰亂影響,直至宋代才成爲決定性的存在。 也就是説,他認爲在書法中“中世”到“近世”的過渡,是在顔真卿和北宋時期這兩個階段裏實現的。這樣一來,“中世”到“近世”過渡期的劃定,比内藤湖南的唐宋變革論中的範圍更寬泛。這一説法無論是作爲内藤湖南理論的擴充與修正,還是作爲難以彌補的分歧,皆應慎重考量。 神田喜一郎還談到關於顔真卿書法接受的新舊衝突,他説: 對將王羲之書法奉爲經典的人來説,顔真卿的書法是令人生厭的,即具有一種劍拔弩張的姿態。南唐後主李煜貶低道:“書法之壞,自顔真卿始”。與之相反,宋代承傳於革新書派一脈的蘇軾,對顔真卿書法給予極高的贊譽,他稱:“詩至於杜子美,文至於韓退之,畫至於吴道子,書至於顔魯公,而古今之變,天下之能事盡矣。” 首先要指出一個明顯的錯誤,文中引用李煜(937-978)的評論,見於明代楊慎(1488-1559)《墨池瑣録》卷二,文曰: 書法之壞,自顔真卿始。自顔而下,終晩唐,無晉韻矣。至五代李後主,始知病之,謂顔書有楷法而無佳處,正如扠手並足,如田舍郎翁耳。 楊慎引李煜對顔真卿的批評,出自北宋魏泰的筆記小説《東軒筆録》卷十五,如下: 江南李後主善書,嘗與近臣語書,有言顔魯公端勁有法者,後主鄙之曰:“真卿之書,有法而無佳處,正如扠手並脚田舍漢耳。” 這篇文章作於李煜去世後不久,一定程度上是可靠的。值得注意的是,對顔真卿書法推崇與貶低的這兩種觀點,同時存在於五代時期的江南地區。 神田喜一郎進一步闡述了唐代“革新書派”的發展情况: 唐中葉,顔真卿大張旗鼓地展開的革新書派運動,一時間似乎推翻了舊派,但該革新群體中並無能與顔真卿相提並論的名家,該運動在後繼無人的情况下逐漸沉滯。……顔真卿之後,作爲繼承其正統的追隨者,僅有書名赫赫的柳公權一人。 不過,無論是唐中葉興盛的“革新書派”,還是顔真卿與柳公權(778-865)的繼承關係,神田喜一郎皆未提供史料依據。那麼,我們在唐代歷史文獻《舊唐書》《新唐書》中考察顔、柳二人的傳記。其中,關於顔真卿書藝的記録僅如下: 真卿少勤學業,有詞藻,尤工書。 善正、草書,筆力遒婉,世寶傳之。 據此可見,對顔真卿書藝的描述似乎乏善可陳。相反,關於柳公權的書藝,見《舊唐書》卷一六五中的傳文,這與《新唐書》卷一六三中内容一致: 公權初學王書,遍閲近代筆法,體勢勁媚,自成一家。當時公卿大臣家碑板,不得公權手筆者,人以爲不孝。外夷入貢,皆别署貨貝曰“此購柳書”。上都西明寺《金剛經碑》備有鍾、王、歐、虞、褚、陸之體,尤爲得意。 與顔真卿不同的是,這兩部《唐書》對柳公權的記録十分詳細,並稱他繼承了鍾繇、王羲之的傳統風格與唐代歐、虞、褚、陸的筆法,但未提及顔真卿書法與他的關係。若客觀地看待這兩部《唐書》,那麼就不會將顔真卿視作唐代最重要的書家,進而將柳公權視作顔真卿的追隨者。 這與北宋太平興國年間(976-984)編纂的大型類書《太平御覽》卷七四七至七四九《工藝部?書》中收録的情况一致,即其中有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與柳公權的記載,而未見顔真卿的名字。又,北宋淳化三年(992)《淳化閣帖》對唐代書法,除帝王之外還收録了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陸柬之、薛稷、褚庭誨、李邕、徐嶠之、張旭、懷素、柳公權等人物的書迹,亦未收録顔真卿書迹。由此可見,在北宋初期中央官府的權威觀念中,顔真卿的書法並未占據特殊的地位。 當然,這並不能立即否定神田喜一郎的理論。也許雖然唐中葉“革新書派”得到過短暫發展,但在唐末五代受到干擾而沉滯,這一運動先驅顔真卿書法被有意地忽視。不過,神田喜一郎始終未引用任何史料證明“革新書派的運動”是“由顔真卿大張旗鼓地展開”,可以説他提出的兩大流派理論,作爲一種必須補充論據的假説呈現給後來的研究者。 《中国书画研究集刊》是由本书编委会主办、薛龙春教授主编的学术集刊,旨在为海内外高质量的中国书画研究成果提供发表与交流的平台,推进本领域研究不断深化。形式为半年刊,16开,繁体横排,配以彩色图版。集刊实行匿名评审制度,主要刊载与中国书画研究有关的文章,文体不限,长短不限,中英文不限,内容包括论文、学术札记(文献笺注、史料钩沉与考释、研究综述等)、书评等。 本辑为创刊号,收录成田健太郎、塚本麿充、石慢(Peter C. Sturman)、应非儿、蔡春旭、王建涛、钱松等人的研究成果凡7篇,以及熊鹤婷、詹振鹏所撰书评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