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富论(精装版)

国富论(精装版)
作者: (英)亚当·斯密|责编:张立武|译者:胡长明
出版社: 重庆
原售价: 126.00
折扣价: 79.40
折扣购买: 国富论(精装版)
ISBN: 9787229166236

作者简介

亚当·斯密(1723-1790年),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西方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之一。亚当·斯密于1759年出版了第一部著作《道德情操论》,并因此确立了他在知识界的崇高地位。此后,他自1766年着手《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简称为《国富论》)的写作,1773年基本完稿,后又经三年润色,于1776年3月出版。此书一经问世,不仅在英国本土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在欧洲大陆和美洲也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因此,亚当·斯密被后世的经济学家誉为“现代经济学之父”。 译者简介: 胡长明,毕业于重庆大学经济学专业,现为某战略咨询有限公司总裁,兼职译者;主要译著有《国富论》(平装版)等。

内容简介

第一章论劳动分工对财富分配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亚当·斯密认为,社会生产力、人类劳动技能和思维判断力的大幅 度提高都是劳动分工的结果。劳动分工提高了劳动者的工作效率,加快 了社会财富的积累。不过,劳动分工并非人类智慧的结果,而是人类互 通有无、互相交易的本性倾向。通过这种互通有无的交换活动,不同职 业者获得了拥有他人物品的满足感,从而实现财富在不同社会个体间的 自然分配。 通过劳动分工,劳动者逐渐从事一种专门职业。随着生产技术的提 高,原来由几个人进行分工操作才能完成的工作,现在只需一个人便可 完成,这也是在生产技术和生产效率较高的国家,其分工进行得最彻底 的原因。正是由于这种分工的存在,劳动者除拥有满足自身所需的物品 之外,还有大量劳动产品可供出售。如果这种情况在社会各阶层都普遍 存在,社会各阶层就普遍富裕起来了。 论劳动分工 社会生产力、人类劳动技能和判断力的大幅提高,似乎都是劳动分 工的结果。现在,为了便于人们理解劳动分工所产生的这些结果,我们来讨论部分制造业的分工状况。某些不是很重要的小型制造业,是为少 数人的少量需求提供物资,它所雇用的劳动者数量必然不多,因而不同 工种的工人可以集中在同一场所工作,以便监工可以一览无遗。因此,这类制造业的劳动分工看似完备,实则不如重要的制造业精细。相反, 由于大型制造业为大多数人的大量需求提供物资,因此不同部门的工人 都很多。而要把这些工人全部集中在同一场所工作,势必做不到,或者 要同时监督所有部门的工人,也不现实。所以,虽然与小型制造业相 比,大型制造业的部门更多,但大型制造业的劳动分工远不及小型制造 业明显,以致很少有人注意到。 以制针业为例,它的分工极细微,却往往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如 若一个工人,没有受过专门培训,且不懂操作制针的机器,无论他如何 努力,也许忙乎一天也制造不出一枚扣针来。但是,按该行业现在的生 产方式,不仅整个扣针的制造成了一项专门职业,而且它所分成的若干 部门,其中有大多数也成了专门职业。第一个工人抽丝,第二个拉直, 第三个切断,第四个削尖,第五个将顶端磨光,以便安装。而针头的制 作,也有两三道不同的工序:装针头,把针刷白,乃至包装,等等,每 个环节都是专门的职业。这样,制针的整个工作就被分成了大约十八道 工序。在有些工厂,每道工序均由不同的工人操作,当然,也有一个人 兼管两三道工序的情形。我曾见过一个这样的小工厂,只有十个工人, 因此得让几个工人负责二三种操作。这样的小工厂,工人虽然很穷,必 要的机械设备也很简陋,可如果他勤劳努力,一天也能制针十二磅。以 中等大小的针每磅约四千枚计,十个工人每天也可制针四万八千枚。但 是,如果他们都独立工作,不专习一门业务,不论是谁,一日也很难制 针二十枚,也许一天连一枚也无法制造出来。如果不是因为适当的分 工,他不但无法制成分工产生的数量的二百四十分之一,甚至这数量的 四千八百分之一也无法制造出来。 虽说其他工艺和制造业的劳动分工不如制针业细致,工序也不如制 针业简便,但分工的效果一样。凡工艺能采用分工制的,其劳动生产力 大多都能得到相应的提高。各种行业和职业之所以彼此分立,似乎也是因为分工有这等好处。 在未开化社会里,某项工作由 一个人完成,而在进步社会里,通 常是由几个人按程序分工操作。因 此,产业最发达的国家,分工往往 最彻底。在进步社会里, 农民专 门务农,制造业者专门从事制造, 而且,生产任何一种完全的制造品 所必需的劳动,也几乎是由大量的 人手各自负责一道工序。以麻织业 和毛织业为例,从亚麻和羊毛的生 产到麻布的漂白和烫平,或呢绒的 染色和加工整理,每一道工序都是 由不同的人完成。诚然,农业的性 质与制造业不同,劳动分工不必这 么细致,各项工作也不必像制造业 那样完全分割开来。比如,木匠与 铁匠的工作就是截然分开的,而牧 民的劳动与农民的劳动就不能截然 分开。纺纱和织布,几乎总是由两 个工人来完成,而犁地、耙地、播 种和收割,却常由同一个人兼任。农民需要随着季节的交替变化,进行 不同类型的田间劳作,指定农民固定从事其中任何一项,事实上都是不 可行的。不能实行清晰明了的劳动分工制度,或许就是农业生产力的改 进始终不能与制造业保持同步的主要原因之一。 《国富论》是“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创作且畅销至今的不朽名著,它包括论生产力提高的原因及其生产物在各阶层人民中分配的顺序、论财富的性质及其蓄积和用途、论各国财富增长的不同途径、论政治经济学体系、论君主或国家的收入等五卷,书中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运动过程作了系统的分析,为经济学确定了完整的架构,奠定了资本主义自由经济的理论基石,并第一次把“政治经济学”纳入了学术范畴,且第一次提出了“看不见的手”等观点。故而,它被后世经济学人尊奉为“经济学的百科全书”“对人类发展进程产生过深远影响的书籍”。因此,《国富论》是世界经济学史上当之无愧的经典著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