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中华人生智慧经典

了凡四训/中华人生智慧经典
作者: (明)袁了凡|校注:尚荣//徐敏//赵锐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原售价: 27.00
折扣价: 20.76
折扣购买: 了凡四训/中华人生智慧经典
ISBN: 9787101093476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篇立命之学 余童年丧父,老母命弃举业学医①,谓可以养生 ②,可以济 人③,且习一艺以成名,尔父夙心也④。 【注释】 ①举业:为应科举考试而准备的学业,目的在于 求取功名。科举考试 是古代选拔官吏的制度。隋代设置进士科以试策 取士。唐代沿用 并增设秀才等十多种科目。因设立科目,以考试 举士,故称科举。 明、清时专指习八股文。 ②养生:养活自己及家庭。这里的“生”指生活 。 ③济人:即以医术救济别人。 ④夙心:平素的心愿。孟浩然《听郑五惜弹琴》 :“予意在山水,闻之 谐夙心。” 【译文】 我童年时期就失去了父亲,老母亲让我放弃科举 考试的学业而去学 医,说学医可以养活家庭,同时也可以用医术来救济 别人,而且精通一门手 艺并以此成名,也是父亲平素的心愿。 【点评】 《了凡四训》四篇是了凡先生对其子所说的话, 即诫子家训,是长 辈对晚辈的勉励和劝行之语。了凡先生起首便从自己 的生平讲述,可 谓“现身说法”。 了凡先生自称在其童年之时父亲就不幸去世了, 只得与母亲相依 为命,父亲的过早离世使家境陷入困顿。孔子即是三 岁丧父,十七岁 丧母,命途坎坷;佛教禅宗的六祖慧能也是幼年丧父 ,家庭困苦。禅宗 的宗经宝典《六祖坛经》中记载:“此身不幸,父又 早亡,老母孤遗,移 来**,艰辛贫乏,于市卖柴。”家庭的不幸往往能 造就古代贤人对命 运的深刻思索。了凡先生的童年时期,为了维持生计 ,母亲要求他放 弃考功名的举业,改学医术,这样既可以养家糊口, 又可以悬壶济世, 治病救人。古时读书之人始终是以步入仕途、兼济天 下为人生*高旨 趣的。《论语·子张》中“子夏*:‘仕而优则学, 学而优则仕。”’可为 明证。不过科举进仕并非易事,其路途可谓漫长而艰 辛。《儒林外史》 中,穷书生范进,二十岁开始应考,屡试不第,直到 五十四岁才考中秀 才。后世有人讥讽科举考试“赚得英雄尽白头”。从 生存的角度考虑, 学医不失为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并且习得一技之长 ,技艺精湛而成 为一代名医,这也是他父亲生前的夙愿。其实,治病 救人与读书救国 在古往今来的知识分子的心目中往往是有相通之处的 。古有“不为良 相,便为良医”之说。宋朝名相范仲淹的志向就是做 宰相和医生,言唯 有此二者能救人,后来果然位列朝班,却能居庙堂之 高,虑江湖之远,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近代知识分 子、新文化运动旗 手鲁迅早年也是远渡东瀛、立志习医以救国民,后又 弃医从文,投身到 唤醒国人精神与灵魂的战斗中去。从疗治人的躯体和 生命到心怀家 国天下,这是中国历来知识分子们内在所具有的精神 品格。 后余在慈云寺①,遇一老者,修髯伟貌②,飘飘 若仙,余敬 礼之。 【注释】 ①寺:原为中国古代官署名。后佛教用以称僧众 供佛和聚居修行的 处所,在我国主要指佛寺。又称刹、丛林、禅林 、禅院、兰若、招提、 伽蓝、梵宇、梵宫、萧寺等。我国*早的佛寺是 东汉明帝时,白马经 西来,由鸿胪寺官署改建的洛阳白马寺。 ②髯(ran)):两侧面颊腮部的胡字,也泛指 胡子。古人有长髯、美髯、 白发苍髯等说法,古人认为髯的多少及色泽好坏 与血气盛衰有关。 认为血气盛则髯美长,血少气多则髯短;故气少 血多则髯少,血气 皆少则无髯。 【译文】 后来,我在慈云寺遇到一个老人,长须飘飘,相 貌堂堂,就像神仙一样, 我对他**尊敬并以礼相待。 【点评】 了凡先生为什么会到寺院来,表面似乎是偶然和 巧合,其实历来 古代的知识分子们大都喜欢流连于寺院。清幽的古刹 往往是居住、读 书的**之境。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曾有《宿蟠桃寺》 诗云:“板阁独眠 惊旅枕,木鱼晓动随僧粥。”清晨四时许,寺院内便 会打板催起进行早 课,随后还有过堂吃饭。古代文人和僧人常有交往, 诗歌唱和,书画过 从。当然,也有不甚融洽的,如僧人嫌恶落魄文人寄 居寺中,白吃白 住,便故意等吃完饭再敲打过堂的云板,这在历** 也是有此趣闻典 故的。 在人生的行进道路上,经常会遇到一些令人生发 生转折和改变的 人。了凡先生在慈云寺便碰见了这样一位老人。慈云 寺隐喻着佛教 的慈悲,《大智度论》卷二七称:“大慈与一切众生 乐,大悲拔一切众生…… 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