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广西师大
原售价: 98.00
折扣价: 57.90
折扣购买: 劳特利奇哲学经典导读丛书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
ISBN: 9787559849687
作者:罗伯特·斯特恩(Robert Stern),英国人,谢菲尔德大学哲学教授,毕业于剑桥大学,自1989年以来一直在谢菲尔德大学工作。出版有大量关于康德、黑格尔和先验论证作品,代表作有《黑格尔、康德与客体结构》(1990)和《黑格尔形而上学》(2009)等。 译者:丁三东,武汉大学哲学博士,现为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主要从事德国古典哲学、实践哲学、生物学哲学和演化论的教学研究工作。
1.人们常说,黑格尔(1770—1831)在一个不平凡的时代度过了平凡的一生。当然,与例如克尔凯郭尔或马克思比起来,他的生平要相对单调。然而,它的平凡可能被夸大了。他在年轻的时候毕竟的确有个私生子;他认识他那个时代许多杰出的智识之士,包括歌德、谢林以及荷尔德林;他的职业生涯前后高下悬殊,他在四十好几岁之前长期默默无闻,过了不到二十年,他在死前就已闻名全国,在国际上的名气也越来越大。人们之所以对黑格尔的生平没那么大兴趣,或许是因为他的性格不怎么讨人喜欢。人们(甚至他的某些崇拜者)通常认为,黑格尔这个人顽固、墨守成规、浮夸、野心勃勃。然而再一次地,我们得要谨慎地对待这些评价,因为他显然也具备一系列美德,包括忠诚、理智上正直、身处逆境不屈不挠、笨拙得可爱,以及在我们今天看到的肖像里,冷峻的外表下隐藏着的乐观、幽默和深情的能力。因此,尽管有些与他接触的人被他激怒、冒犯或是弄迷糊了,但他都能激起别人的热爱、尊崇和忠贞不渝的感情。他的生平和性格肯定要比人们通常设想的更加复杂、更加有趣。 ——选自《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黑格尔与他的时代” 2.尽管强调黑格尔一生平凡无奇,这么做可能会误导人,然而,强调他的时代离奇非凡,这么做则不会误导人。实际上,那个时代在几个层面都非同寻常。首先,在历史和政治层面,黑格尔以及与他同代的其他思想家都见证了法国大革命,见证了恐怖时期(the Terror)的血腥后果,见证了拿破仑的浮沉,见证了1830 年的七月革命,与此同时,他们也经历了神圣罗马帝国的消亡,以及德国许多邦国政治和社会生活的重组,他们周围自由改革的潮流起起伏伏。发生在法国的一系列事件对这个时期的德国知识分子来说特别重要。 ——选自《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黑格尔与他的时代” 3.使得黑格尔很难被恰切归类的原因,除了要找到合适的历史语境这个因素外,还有第三个因素,这就是黑格尔思想自身的本性,它的辩证特性。我的意思是,正如我们将会看到的,黑格尔面对许多争议时,所寻求的并不是通过采纳一方或另一方的观点来解决这些争议,而是试图通过表明支撑着争议的二分法是错误的,以此来重铸问题,从而就有可能把双方的立场整合起来,以上是黑格尔哲学观点的核心特征。 ——选自《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导言 4.《精神现象学》被作为黑格尔思想发展的分水岭,其理由有三。 第一,一般认为,黑格尔是通过这部作品而开始作为一位后康德德国理念论的独特人物而崭露头角的,他在该著中开始偏离了这个时期的其他哲学家。…… 这还因为,黑格尔正是在这部作品里才对他的前辈们关心的那些问题最终(在37岁的时候)开始自己独特的探究,才开始采取一种被辨识为“黑格尔式的”观点。因此,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里边针对各种问题所提出的观点是他在成熟时期出版的作品里边始终捍卫的,而在《精神现象学》之前的作品中提出的那些观点则依然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在这部作品与其后的那些作品之间存在着一种相当大程度的思想连续性。…… 《精神现象学》之所以被视为黑格尔第一部成熟时期作品的第三个原因是,它在黑格尔思想中被赋予了一个体系性的地位,他的早期作品中基本上是没有这种体系性的。 ——选自《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精神现象学》在黑格尔生平的作品中的位置” 《精神现象学》于1807年首次出版,是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最有影响力、最具争议的作品,是黑格尔哲学的基础,是研究当代西方哲学必读的巨著。同时,《精神现象学》也是一部阅读门槛极高、难度极大的著作,这与黑格尔阐释的哲学观点内容有关,也与黑格尔“幽默”“颠倒”的语言风格有关。总之,绝大多数人进入文本都会感到迷惑混乱、晦涩难解,找不到丝毫头绪。但正如导读的作者斯特恩所说:“《精神现象学》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文本,可一旦我们理解了黑格尔的计划以及他想要达成的东西,它挑战我们的方式就会造就我们良好的哲学感。” 难以企及又不得不读。那么,则需要一个优质的导读读本来充当梯子,帮助读者攀登《精神现象学》这座高山。 本书正是致力于此,打算帮助那些初次阅读《精神现象学》,正在寻找道路走出这个迷宫的人。作者斯特恩是黑格尔研究领域的专家,首先,他对黑格尔及其时代背景进行概括,帮助读者迅速适应该书的写作背景;其次,按照原著的行文顺序,对对象、主体、理性、精神、宗教逐一解读和梳理,并在每个章节最后整理“内容概要”,帮助读者跟上讨论的步伐;最后,介绍了《精神现象学》的接受史和影响,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该书被解释和运用的各种不同方式,以及该书在哲学领域的意义。书中还列出参考文献和进一步阅读书目,为读者进一步研究《精神现象学》,了解有关该书的其他观点提供了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