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内心的冲突+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全二册套装)
作者简介
卡伦·霍妮(Karen Horney,1885-1952) 德裔美国精神分析学家。被公认为是与阿德勒、荣格、兰克、弗洛姆等齐名的西方当代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主要代表。 1912年获柏林大学医学博士学位,之后在精神病医院担任医师,1920年私人开业,并在柏林精神分析研究所任教。1932年移民美国。初期担任芝加哥精神分析学院副所长,后迁往纽约重新开业,并在社会研究新学院任教。 霍妮是社会心理学的zui早的倡导者之一,主张以文化决定论替代弗洛伊德的生物决定论,是精神分析学说的发展中举足轻重的人物。她的重要著作有《精神分析的新方法》(1939)、《自我分析》(1942)、《我们内心的冲突》(1945)、《神经症与人的成长》(1950),以及她去世被整理出版的《女性心理学》(1967)等。 ? 过忻毅 中国民航大学英语专业毕业,英语专业八级、大学法语四级,曾获China Daily微翻译大赛周冠军、常州市古典诗词创作比赛一等奖。从事社会基层工作多年,长期关注心理学领域。
内容简介
——第一章—— 神经症冲突之苦 ? 我们不妨从这一点说起:有冲突并不意味着就有神经症。我们的愿望、利益、信仰有时难免与周围人发生碰撞。我们与所处环境的这种冲突本是寻常之事,同样,我们内心的冲突也是人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动物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本能。交配、哺育、觅食、应对危险,这些行为或多或少都由先天决定,不受个体的决定影响。相反,人能够选择,必须做决策,这对人类而言是特权,也是负担。我们必须在背道而驰的不同欲望间做出决策。比如,我们有时想独处,有时想和朋友在一起;我们有时想研究医学,有时又想学习音乐。或者心愿与责任之间也会发生冲突:有人遇到麻烦,需要我们关心,可这时我们却想和情人缠绵。有时我们既想与他人保持一致,又坚信应该表达与其对立的观点,这让我们内心撕裂。最终,我们将陷于两套价值体系的冲突中,例如战争时期,我们既相信应该承担危险的工作,又觉得应该承担家庭的责任。 这些冲突的种类、范围和激烈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所处的文明。如果这个文明状态稳定,传承传统,那么选择的多样性就有限,个人内心冲突的范围也就狭窄。但即便如此,冲突也不会缺席。对一方的忠诚往往牵涉对另一方的不忠;个人欲望可能与集体责任相违背。相反,如果这个文明处于快速转型期,激烈冲突的价值观与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并存,个人要做的选择就纷繁而艰难。个人可以服从社团的期望,也可以做个人主义的异类,可以交际广泛也可以离群索居,可以崇拜成功或者鄙夷成功,可以相信对孩子要严加管教、或者主张放养孩子少加干涉;个人可以认为道德标准男女有别,也可以认为应该一视同仁,可以将性关系视为人际亲密关系的表达,也可以将其与感情纽带割裂开来;个人可以心存种族歧视,也可以坚定立场,认为人的价值与肤色和鼻形无关——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毫无疑问,生活在我们文明中的人,常常不得不做出类似的抉择,可想而知,出现这些方面的冲突也算稀松平常之事。但令人震惊的是,大多数人对此浑然不觉,因此也就无从做出明确的决策,解决这些冲突。更多情况下,人们放任自流,任由自己被种种偶然所摆布。他们不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在不知不觉中妥协;陷入矛盾而不自知。这里我指的既不是人们的普遍状况,也不是理想人,而仅指没有神经症的普通人。 因此,要想发现矛盾所在并在此基础上做出决策,就必然要找到其前提。这些前提分四个层次。我们必须明白自己的愿望是什么,甚至自己的感受如何。我们喜欢一个人,到底是发自内心的,还是只是觉得因为外界认为我们应当喜欢他?有人去世了,我们是真心感到悲痛,还是仅仅是例行公事?我们是真的想当律师或者当医生,还是仅仅因为这些职业受人尊敬、收入不菲而让我们动心?我们是由衷地希望自己的孩子们开心、独立,还是仅仅说一套做一套?我们大多数人会发现这些问题看着简单、却很难回答,这就意味着:我们并不真正了解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鉴于冲突往往与信仰、信念和道德观有关,要发现冲突,首先便要假定我们已经形成了一套自己的价值体系。如果我们只是得知某些信念、而未将其内化吸收,那这些信念很难有足够的力量导致冲突,也很难成为我们决策时的指导性原则。如果受到新的影响,这样的信念将很快让位。如果我们只是采纳了自身所处环境中倡导的价值观,那么有些冲突就不会发生。例如,一个父亲孤陋寡闻,但他的儿子却从不质疑父亲,那么就算父亲要让儿子从事其并不喜欢的职业,父子之间也不会有多少冲突。一个已婚男子若是陷入婚外情,实际上却是陷入冲突;但是,如果他本来就不确定婚姻的意义如何,那他就会避开阻力、放任自流,而不会直面冲突、做出取舍。 即使发现了类似的冲突,我们还必须愿意、且能够在“鱼与熊掌”这样对立的二者中放弃一者。但是,少有人能明确而有意识地放弃,因为我们的感受和信条往往剪不断、理还乱,此外,这还可能是因为分析到最后,大多数人仍然无法心平气和地放弃任何东西。 最后,决策的前提是自愿为之且能自负其责。这包括决策错误的风险,以及自愿承担后果、不怨天尤人的意志。这就涉及到“这是我的选择,我的行为”的感受,以及所需的内心力量与独立性。不过,当今大多数人恐怕都很难做到。 不论我们多么想否认,冲突扼住这么多人的咽喉、越来越紧,而我们喜欢用羡艳的目光看着那些生活一帆风顺、不受这种困扰的人。这种羡慕是有理由的,这些顺遂的人,可能能力强大,已经建立了自己的价值等级体系,也有可能经年累月之后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平和的心态,冲突和形势所需的决断失去了颠覆性的力量。但是外表可能是具有欺骗性的,通常,因为冷漠、服从或投机,这些让我们嫉妒的人并不能真正面对冲突,也不能基于自身信仰真正地尝试解决冲突,所以只是随波逐流,或为眼前利益所左右。 明明白白地经历冲突虽然可能让人痛苦,但却是无价的资产。我们越是直面自己的冲突并寻求解决之策,内心就能获得越多的自由与力量。我们只有愿意承受这种冲击,才能接近理想:做自己人生航船的舵手。愚昧的灵魂里生出的伪平静毫不值得羡慕,相反,这种伪平静让我们虚弱,一受影响就轻易沦陷。 1)作者卡伦·霍妮是20世纪著名女性心理学家,新弗洛伊德学派的代表人物,这本书是她的成熟期代表作。 2)书中所描写的情况,大多数生活在复杂环境中的人都可以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发现内心隐藏着的孤独、不安全感、失望等的心理真相,进而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 3)豆瓣9.0高分心理自助书;书单来了、咪蒙等公众号推荐书目;苏芩、武志红、张德芬等都曾受惠于此书;影响弗远无届。 4)入选由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北京语言大学、中国教育报、商务印书馆联合发布,倡导“为未来中国而读”的210本推荐书单。 5)读的时候你会感觉无数次躺枪,万箭穿心。却让你得以一个第三者的角度来观察自己,分析自己,从而更加了解自己,逐渐摸索出如何找回内心的安宁。 6)直面内心的冲突,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但当你正视自己,寻求解决的方法的时候,你就已经走向内心平和、自由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