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茶事(精)/去野

浮生茶事(精)/去野
作者: 编者:稻田读书|责编:刘颖
出版社: 浙江工商大学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0.12
折扣购买: 浮生茶事(精)/去野
ISBN: 9787517854319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松阳陌上无尽茶 周华诚 【壹】 松翠掩山寺,溪深山路 幽。 烹茗绿烟袅,不得更迟 留。 ——[唐]戴叔伦 山路曲折幽深。不知道 是不是线路冷僻的缘由,一 路上根本碰不到人,也没有 别的车子交会。山回路转, 时见白云停驻在群山之巅, 忍不住驻车拍照。清风拂来 ,觉天地山野,余独往矣。 上坌,是山巅的一个小 村庄。这个坌字不认得。像 是岔,又不是岔。心中琢磨 半天,遂去查手机上的字典 。原来读如“笨”,意思有: ①翻土,刨地,如坌地; ②尘埃,如微坌; ③聚集,如坌集; ④粗劣; ⑤用细末撒在物体上面; ⑥笨。 又沉吟半天,觉得这个 坌字真好。大巧如拙,大智 若愚。坌字说的不就是我们 这些凡俗中人吗?如尘如埃 ,如烟如雾,偶然相遇在这 粗粝的人间。然而即便如此 ,亦要日日耕作,刨地搬砖 ,不过以笨人笨办法度过光 阴,抵多少年的尘梦。 在松阳,上坌这样的古 村落有很多,几十个或上百 个,有的村落风情更加古朴 ,风貌更加完整,受到外界 的关注也更多。而相比之下 ,上坌颇有些默默无闻,人 烟稀少。或许也正因此,这 个村庄才更好地保存了原生 态的样子。 这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呢 ?上坌,属松阳的斋坛乡。 尚未入村,先见茶园。茶园 一行行一垄垄,构成柔软的 线条环绕着村庄。民居有黄 泥夯土墙与层层叠叠的黑色 鱼鳞瓦。黄与黑,构成大地 的颜色。 高山下来的水,从屋角 流淌而过,水流的两边,长 满石菖蒲与厚厚青苔。这让 我想起前段时间去过的一座 寺院,寺院蜚声海内外,又 经数年扩建,规模宏大。而 我去了一看,则颇为失落, 寺院新则新矣,偌大的场地 里见不到一处青苔,到处只 有簇新的光鲜与亮丽。这叫 什么寺院呢?盖房子是很快 的,苔痕上阶绿是缓慢的; 人声鼎沸是容易的,世外静 气则困难得多。很多东西, 须得一点一滴,几百年几千 年,才能涵养出来。 这样一想,眼前的上坌 ,自有一种世外的悠然静气 。倘世人要找一个清静的地 方去隐居,或是修行,上坌 这样的地方自是相宜的。反 过来一想,在上坌这样的村 庄里,是否也隐藏了几位世 外的高人?只是,一般人无 法懂得他们罢了。 上坌的村民中,潘姓占 全村总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五 ,其他还有叶、王、金、何 、吴等姓。山林面积三千多 亩。村民多种吊瓜、茶叶, 也种单季的水稻,以自食为 主。狭窄的村道,仅容一人 行走,路遇一老农,用电瓶 车驮了一袋笋,远远地就立 在一边,等我们先过。问他 这些笋从何来,答足山上新 采。此时已是六月末,这恐 是今夏最后的笋了。问卖否 ,答不卖,自家要吃的。 老农已七十岁了,身形 癯瘦而目光炯炯,长年劳动 的人,身体里仿佛藏着使不 尽的力气。老农说现在上坌 村中只有二三十人居住,大 多数人已搬走了。留在村中 的人,都是因为喜欢这样的 山里生活,不愿住进城里去 。 山涧水潺潺而下,村人 用竹笕引水。一根竹笕接另 一根竹笕,另一根竹笕又接 另一根竹笕,这样把水传递 过来。我已经很多年没见过 竹笕了,没想到在上坌还能 见到。同时见到的还有一座 水碓。水碓静止,水流不止 ,远处山林里的鸟鸣也不止 。 上坌依然寂静。一直走 到村庄外,远远地看到两三 个人在茶园里采茶。这个时 节还有人采茶。采茶人静静 地,在云朵一样的茶园里缓 慢移动。天上的云朵静静地 ,像村庄里的人在缓慢移动 。 “烹茗绿烟袅,不得更迟 留。”这是唐代诗人戴叔伦 在松阳留下的千古咏叹。我 想戴叔伦可能来过上坌。这 个诗人论诗,“诗家之景, 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 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 。他的意思是,诗中有景, 宜远远观之,呈现一种朦胧 之境。我想这也可能是水墨 之境,或人生之境吧。他作 诗当官都不错,从九品官做 起,一直做到四品,做过东 阳令,也当过抚州刺史,足 迹遍及婺赣各地。 戴叔伦有一首茶诗《题 横山寺》,宜抄录于此:“ 偶入横山寺,湖山景最幽。 露涵松翠湿,风涌浪花浮。 老衲供茶碗,斜阳送客舟。 自缘归思促,不得更迟留。 ”我最喜欢他的这一句,“老 衲供茶碗,斜阳送客舟”。 到了晚年,戴叔伦自请 出家为道士,做了一只闲云 野鹤。远访山中客,分泉谩 煮茶。这样的人,见过了半 生的风景,走到哪里都可以 坐下来,汲泉煎茶,慢慢地 喝上一碗。 P2-7